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2006年至2009年期间,由中央纪委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参与,全国共清查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了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为97.16%。为了巩固成果,以后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实行总量控制,除已批准的保留项目之外,原则上不再新增常设项目。为此,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并在年底成立了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
实际上,正常的达标评比表彰,本意是为了表彰先进,鼓励优秀,在任何社会和任何国家,都是必要的行政管理活动或社会自我管理活动。比如,我们以前经常在车站或者建筑工地所见到的“千日安全无事故”活动标语或横幅,如果严格贯彻,依法进行的话,展现的就是正常的达标评比活动。但在当前,全国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竟然高达将近15万个,而且引起各界强烈反弹,影响极坏,情况严重,可见一斑。总体来看,近些年来逐渐泛滥的各项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有“乱、滥、虚、假、狠”五个特征。
“乱”指的是多头评比,乱象丛生。不仅政府、社会团体或行业协会广泛开展各类此项活动,甚至就连很多莫名其妙的机构都在举办各种各样的评比,不少骗子招摇其间。比如,前段曾经引起广泛批评的所谓“脊梁奖”。不管什么社会主体或者社会组织都能随意地设置达标评奖,肆意敛财,不乱才怪。
“滥”指的是达标评比表彰活动五花八门,什么都评比,乱七八糟。除了年度考核、绩效考核、目标考核、责任制考核,属业务性质的资质评定、等级评定、技术考核,以本单位内设机构和人员为评选对象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等正常评比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噱头,甚至大家心知肚明地相互蒙骗。
“虚”指的是形式主义,不管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走过场,走形式情况严重,许多都是看材料不看现场,听汇报不听民情。有些地方,评比达标表彰不过是某些部门滥发奖金的借口。还有些地方,评比达标表彰不过是骗钱、敛财的遮羞布。
“乱、滥、虚”必然使得达标评比表彰活动越来越“假”。这体现在,为了蒙骗“荣誉”,参评单位不惜制造假材料,散布假信息,平日工作拖拉糊弄,评比达标时则上蹿下跳,结果自然是获优胜的不一定是做得好的,做得好的不一定能够得优秀。更有甚者,评比达标活动完全成了领导弄权的东西,哪怕是公正地评选出来的结果,领导也要“调整调整”,结果可想而知。
种种乱象,导致各种评比达标表彰的结果就是一个字:“狠”。不少单位在年末岁初之际,大肆进行各项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到基层以评比为名,叫嚣乎东西,墮突乎南北,最后不过是酒足饭饱后,捞钱走人。结果却是基层疲于奔命,不仅妨碍了正常工作,还破坏了党风政风。可谓是折腾基层狠,敛取费用狠,对评比开展机关的形象和公信力的破坏狠。
为什么本来应该是表彰先进、鼓励优秀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最后却是如此乱象丛生?原因很多,但主要可能有这么几个。第一,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正常的考核和评比达标表彰,由于缺乏监管,最后成了上级机关、尤其是其领导展现自己的权威、官威的手段,不能随便折腾下级,不能随便左右评比结果,怎么能体现上级领导的权威和地位呢?第二,除了正常的考评之外,日常工作中,上下级机关之间未能建立正常的和行之有效的监督关系,为了弥补,就以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来代替正常的监督管理;第三,社会转型和各种力量与利益团体的发育,使得社会上的利益诉求多元化,而在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的情况下,诸如非法的所谓“牙防组”之类的认证、评比活动,自然就甚嚣尘上。骗者明目张胆,被骗者权倾情合作,大家狼狈为奸,只为蒙骗消费者。
实际上,这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并非不可控制。究其原因,此类活动泛滥,说穿了,不过是一为权,二为利。从此两端下手,贯彻三条,当有成效:严格审核,严格财经,严格问责。所谓严格审核,正如《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办法(试行)》所规定,必须是严格符合法律规定的项目和程序的活动;而严格财经,就是抑制住评比开展单位的牟利冲动,不管任何评比活动,主办方都不得收费或变相收费,必须自负评比经费,自负奖励费用,到基层检查评比工作也必须自己承担费用,不能“拿人手软”;严格问责就是真正祭起法律和纪律武器,严格监管,对于所有违反者,一概严惩。通过严格审核,控其根源;严格财经,断其财源;严格监管,真枪实弹,三管齐下,自然就能规范依法合规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而抑制瞎折腾、谋利益的违法违规项目。
各项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虽然看似小问题,但实际上既关系到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或行业协会内部的上下级关系,也关系到党委政府与市场和百姓的关系,对它的治理更关系到党风、政风、行风和世风。只有严格控制,规范管理,才能树立清新的为政之风,营造建康的政治与社会。
(本文刊发时有删改,题目为《社会健康不能忽视评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