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峥博士,您好!非常高兴您加入“新秀100”的行列。我们还是从老问题开始访谈。请问您当初为什么选择法律专业?又是怎样对法学学术研究产生兴趣的?
栗 峥:为我叩开法学之门的,是我的祖父,他一辈子当老师,在吉林大学法学院。我祖父去世前的遗愿,就是希望我能继承下来满屋子的法律书籍。我那时的专业并非法学,但由于不舍得把法律书籍变卖,也想接过祖父的未尽之业,于是我选择了法学之路。法学对我来说,是裹着浓浓爱意的。我面对法律的时候,背后总有我祖父的身影,挥之不去。
您认为哪位学者或者哪一本著作及论文对您的学术影响最大?
栗 峥:我承认影响我的书很多,但影响与启发我最大的,却是“书间”,即书与书之间。从这本书跳到下一本书,这个跳跃更让我兴奋与疯狂。你会看到此书与彼书之间的质疑、争辩或者相互佐证,你会发现一个作者没有注意到的方面,另一个作者却说得很透。更有意思的是,从引注中你会发现,它们甚至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于是你的优势就在于,你一只脚站在一个作者的肩膀上,另一只脚站在另一个作者的肩膀上。最要命的是,你并不是站着不动,而是踩着一大堆人的肩膀凌空狂奔。可如果你痴迷于一两本书,天天翻看,它就不是吸取营养的问题了,它就变成了圣经,是拿来临睡前信仰的,而不是拿来读的。
您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什么?您现在研究什么问题?
栗 峥:我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诉讼法学与司法制度。我以前学习的专业既有刑事诉讼法学又有民事诉讼法学,因此,两大诉讼法中,均有我意欲推进的研究方向与命题。就目前研究走向而言,我希望在宏观与微观上都有所斩获。从宏观上看,我选择了中国最广大地区的最司空见惯的法律实践——农村的纠纷解决,以此探究现代法治在乡土社会的下沉状况;同时,我也致趣于中国当下最灼热的焦点话题——媒介与司法,进而把握现代法治进程的节奏与速度。从微观上看,我继续在规范法学的框架内,寻求司法更为技艺化的研究方向——证据与证明,这一领域仍然有很多可以拓展的处女地,也有足够多的诱惑与未知令我着迷。
您倾向于运用怎样的学术研究方法?
栗 峥:在我看来,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颇为不同,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深度”就是“深度”;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广度”即是“深度”。人文社会科学间的学科界限并不明朗,而且更注重多元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与跨学科方法。我的研究维度就始终着意于寻找多向度间的交叉点,这个“点”让我痴迷,因为透过它,我可以看到一个立体的问题以其背后的一个整体的法学。所以不断地跨界、再跨界,进而打破学科束缚,是我一贯追求的学术研究方法。
您如何看待学术研究与法治实践的关系?
栗 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实不易多谈,这是一个意会多于言传的事儿。关系密一点、疏一点,因人、因学、因情而异,比如,法哲学离法治实践的距离就相对较远,但它为法治实践所提供的智慧却不因“巷子深”而导致“酒味儿淡”;而有些部门法,就其内容而言,即使足够贴近法治实践,也可能因理论的“不中用”,而与法治实践无缘。理论与实践的“缘分”既要“尽人事”,又要“听天命”。
中国的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必然要借鉴西方的法学资源,同时又面临着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您如何认识西方的法学资源与中国传统、中国实际的关系?
栗 峥:西方法学资源丰满而厚重,初学者总会产生向往之心。相信很多读过西方法学经典著作的人都经历过“羡慕”英美、“嫉妒”欧陆、“恨”自家的心路历程。但走过了这一程,就会发现,别人园子里的花不见得能拿到自家花圃里播种。不把西方当作样本,这份观念上的淡定得来并不容易,更要好好珍惜。如果提起“本土化”、“民族化”、“地方性知识”来略显老套的话,那么使用新词汇无非是重新包装“坚持自我、立足自身”的精神内涵,即“新瓶装旧酒”。其实,不在于“瓶”是新是旧,而在于我们中国学人是否能从各种酒瓶子中品出来哪一壶才是自己喝得惯的“好酒”。
您的学术理想是什么的?
栗 峥:学术理想是一个恢宏的话题。我经常困惑于如何拿捏理想的轻重。理想一大,会吓住自己;理想一缩,又看不起自己。作为奋斗动力,只要不对外吹嘘自己的理想,再大也不过分;但要让理想照进现实,则要小心踱步,谨慎前行,“踩稳当了”比“想多了”要实惠很多,也会受益很多。所以在我看来,未来有几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下一站。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您认为当前中国的法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栗 峥:当下中国的法学教育太匆忙,不平静。白岩松说,“不平静,就没有幸福”。面对各种各样的法学教材,学生难以躲闪。不会躲闪,学生就会疲惫不堪。一段青春究竟能容得下多少部门法?法学学生面临的不是青春被挥霍,而是青春被填满。从一入学,就被课堂、学业、课程、网络、活动填满,压得花样年华喘不过气来。这个转型的社会,脚步太快,奢侈品并不是LV或爱马仕,而是懒散的时光。没有懒散的时光,就没有沉静的心;没有沉静的心,教育就是快餐。我觉得,匆忙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匆忙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在中国法学教育中,学会慢走与散步,比学会跑步要难很多。
您对想走上学术道路的年轻学生有什么建议?
栗 峥:学习质量的好坏,不在于听进多少,而在于输出多少,比的不是脑,而是肾脏和肠胃。所以,最重要的是“清空”的能力。体内垃圾多了,人就会生病;无用的知识多了,人就会变笨。要敢于仍、善于丢,“刷新”自己的头脑吧,在自己的头脑桌面上,建一个“回收站”,时常清空,否则,全是别人成熟思想划过的痕迹,你独立思考的轨迹就没有了空间和方向。所以,不“清空”,就没有“新知”;不“清空”,就无法出发。因为思考的路会很长,背过多的包袱很快就会累,你会走不远。
您的学术格言是什么?
栗 峥:学术的起点是合理怀疑,学术的终点是排除合理怀疑。
您的人生座右铭是什么?
栗 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您对中国法学创新讲坛和中国法学创新网有何评价?
栗 峥:中国法学创新网和中国法学创新讲坛是法学界的一股“龙卷风”,吸力之大,几乎使每一个中国法律学人都感受到了某种巨大的牵引。其实,中国法学界从来就不缺英雄间的“论剑”,而缺一座足够大的“华山”!幸运的是,今天,法学界的“武林中人”通过随时随地点击中国法学创新网,便可纵览法学群英间的切磋与论道,静观法学江湖的风云变幻。我希望中国法学创新网继续把“学术江湖”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