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竹:新著《编纂民法典的合宪性思考——一张“实用主义思路”的立法路线图》
发布日期:2015-10-1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王 竹:新著《编纂民法典的合宪性思考——一张“实用主义思路”的立法路线图》

王 竹:新著《编纂民法典的合宪性思考——一张“实用主义思路”的立法路线图》

梁慧星教授《编纂民法典的合宪性思考》序言

王竹博士是国内民法学界80后一代的佼佼者,在“中国法学创新网”上经常能够看到他的学术成果,可见其特别勤奋努力。每次我到川大法学院,王竹都会主动谈及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正在研究的课题。与他讨论共同关心的学术和社会问题,总能感受到年轻一代学者的蓬勃朝气和历史担当。

王竹主攻侵权法,对民法典编纂也特别关注,其研究视角有独到之处。他读过民法通则之前出版的许多民法学著作和苏联东欧公有制国家的民法译著,并对一些民法学前辈做过访谈。他的研究往往将问题置于一定历史背景之中,而不是简单地用某个外国法作为判断基准。他关于赔礼道歉的研究,曾编入我主编的《民商法论丛》,首先从1957年的社会主义爱国公约运动谈起,回溯全部刑法草案和全部民法典草案、民法通则草案,厘清赔礼道歉的源流,然后结合当下法律背景和裁判实践,提出自己的见解。其编纂民法典的“实用主义思路”,也是民法学界值得关注的立法模式。所附“民法典编纂路线图”,直观地展示了他的立法构想。书中提到的我国到底有多少部现行有效法律的问题,也是学界长期忽略的民法典编纂的法制背景。关于《两岸四地民法示范法》的编纂和“裁判文书民事习惯调查”计划的设想,值得学界重视。

从本书可以看到中国80后一代民法学者迅速提升的学术水准和更加开阔的研究视野。相信通过老、中、青三代民法学人的团结努力,百年中国民法典之梦一定能够实现。

是为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梁慧星

2015624

韩大元教授《编纂民法典的合宪性思考》序言

王竹教授是80后一代民法学者。近年来他一直关注宪法与民法关系,特别是研究民法典编篡过程中的宪法问题,善于从民法实践中发现宪法问题,从宪法实践中发现民法问题。在宪法与民法价值相对分离的中国学术界,作为民法教授研究宪法问题,坚持客观的学术立场,并发出一些“另类的”声音是不容易的。他是有学术理想,并充满学术责任感的青年学者,对跨学科的学术命题保持着浓厚的学术兴趣。《编篡民法典的合宪性思考》一书记载了作者对宪法与民法关系的学术思考,也是一项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

从学说史的角度看,宪法与民法关系在中国的演变经过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陌生”阶段、“母子”阶段与“分化”阶段。

从清末至1949年以前,两者关系属于“陌生”阶段,两者关系没有成为基本的学术命题。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古代法律主要受罗马法系的影响,学术界大多承认公法与私法的二元划分,较少论述宪法与民法关系。如民国时期史尚宽教授所著《民法总论》在解释民法法源时没有提及宪法。在当时的宪法学著作中,也不讨论有关宪法与民法关系的问题。

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两者关系处于“母子”阶段。这一时期,公法与私法的划分被完全否定,宪法作为“母法”,民法作为“子法”的关系得到学界的基本共识,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公法与私法界限。

20世纪90年代以后,宪法与民法关系逐渐进入“分化”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界普遍强调保障私权,重新提出公法与私法的划分问题。在私权价值得到肯定以后,民法学界寻求重新论证民法的自主地位,并试图把民法从宪法的“统治”下摆脱出来,有时与宪法保持一定的距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民法学界形成了代表性的学术主张,如“私法优位论”、“民法、宪法同位论”、“缔造市民社会论”等。这些观点对于学界研究宪法与民法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或方法,但从宪法学角度看,其基本命题中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内容。应当承认,两个学科对学科范畴、社会功能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如何把宪法理念体现在民法体系中,让民法接近宪法、以实现宪法价值是值得思考的问题。2005年《物权法》(草案)是否合宪的争论将宪法与民法关系的讨论推向高潮,引发宪法学者和民法学者广泛的关注,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新的学术命题。

作者作为民法学者,在学术命题的选择和论证上,坚持宪法的视野,强调宪法思维、宪法意识、宪法文化在民法体系中的意义。《民法典编篡的合宪性思考》分四编,每部分的内容都涉及相关宪法与民法关系的论证,特别是民法典编篡过程中涉及的宪法程序问题。从本书可以看到,在两种知识体系的交叉与转型中,作者既坚持民法学专业的立场,也追求宪政理想,力求在事实与价值二元结构中审视宪法体系中的民法问题,在规范上区分两者的不同功能,在价值体系上优先宪法价值。从一般意义上讲,宪法与法律功能是有区别的,由此形成了宪法问题与法律问题的不同逻辑。宪法对一般法律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制定依据与实施过程。也就是说,所有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得与宪法相抵触。面对民事立法的合宪性基础,作者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从实践出发合理解释相关问题,试图从宪法上找到民法解释学的依据。

作者在民法典的解释论上引入了合宪性概念,以合宪论为基础分析民事立法、民法价值与宪法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要跳出民法去谈立法活动合宪性基础。基于对合宪性价值的维护,作者将整体民法置于立法机关的宏观视野之中,更加现实地推动民法典的编篡。这是具有新意的研究思路与论证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传统民法学的方法论体系。其学术价值表现在:首先,作为民法学的一种规范与思想体系,合宪性的诠释与运用,对民法规范的实践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可以成为一个指导性的宪法原则,为民法解释学提供合理的方法论基础;其次,合宪性理念在民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有助于挖掘和阐释丰富的民法资源;同时,将宪法价值引入民法实践过程,有助于深化对现代民法体系的理解,解决风险社会出现的一些新的民法问题。

作者在本书中,结合学术命题,积极回应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保持学术立场,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独立的学术见解。在讨论《物权法》的私人财产权条款是否违宪的问题时,作者的学术判断是比较客观而理性的。作者认为,法律的合宪性基础的判断虽表现为制定过程,但主要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进行的。判断一部法律是否“根据宪法”时,要考虑法律理念、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是否符合宪法规范、宪法原则与宪法精神。这里既有实质意义上的合宪性,同时也有形式意义上的合宪性。在具体判断时,也存在实质意义宪法与形式意义宪法的区别问题。如以形式意义的宪法为尺度,判断者既要考虑宪法典结构内部的含义,同时也要考虑宪法典之外的价值问题。以形式意义的宪法为尺度的情况下,判断者只能以宪法典所确定的规范作为判断标准,不宜随意扩大判断尺度的外延。民法典的宪法依据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尽管存在宪法典之外的判断标准,但为了保证宪法尺度的客观性与现实性,判断其根据时需要以宪法规范所包含的涵义作为基础。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将宪法与民法关系置于社会生活的具体场域中,以综合的视角与框架,力图形成体系化的范畴,既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也增加了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作者设计的“民法典编篡立法路线图”对于未来民法典的相关工作会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

总之,该书强调了学术的问题意识与实践理性,突出问题导向,是一部具有新意的学术著作。当然,书中的有些命题及论述,如基本法律的结构与效力、合宪性与合法性价值对于民事立法产生的影响以及宪法解释与民法解释的内在联系等问题,仍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另外,在论证民法的宪政基础时,如何保持研究方法的专业性与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性也是值得深入论证的命题。

该书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民法典编篡与宪法价值、厘清宪法与民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望王竹博士继续挖掘民法的宪政因素,继续拓展民法学的研究领域,为繁荣民法学研究做出贡献。

是为序。

韩大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

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

2015624

王竹:编纂民法典的合宪性思考

——一张“实用主义思路”的立法路线图

梁慧星教授序言

韩大元教授序言

Zhu WANG, The Legislative Procedure of Compiling Civil Code in a “Mode of Codifying Non-Basic Laws”-- A Thought on Constitutionality by “Pragmatic Methods”

I. The Necessity of Substantially Compiling Civil Code as Soon as Possible

II. Resources Available and Major Difficulties in Compiling a Civil Code by “Pragmatic Methods”

III. The Legislative Procedure Designed for Compiling Civil Code in The Model of “Codification of Non-basic Laws”

IV. What Can We Do Now? Prepare Everything, and Wait for That Crucial Opportunity!

The Process Map for Compiling a Civil Code

民法典编纂路线图

第一编 编纂民法典的政治性分析

第一章 尽快实质意义上编纂民法典的必要性

第一节 应该客观评估“编纂民法典”决定在《依法治国决定》中的重要程度

第二节 应该坚持实质意义上的“法典化”

第三节 不及时编纂民法典将导致三大政治难题

第二章 编纂民法典的合宪性意识

第一节 “民主地”并“科学地”编纂民法典

第二节 加强编纂民法典的宪法意识

第三章 编纂民法典的“实用主义思路”

第一节 编纂民法典的第四种思路——“实用主义思路”

第二节 “实用主义思路”下的民法典结构设计

第二编 编纂民法典的合宪性思考

第四章 合宪性判断的对象——以《物权法》起草过程中的“违宪风波”为例

第一节 对“违宪风波”的简要回顾与学术评价

第二节 对“违宪风波”的几点评议

第三节 实质意义上的民法与物权法的合宪性

第四节 物权保护如何达到《宪法》第12条的要求

第五节 “为什么不制定民法总则?”——“二次违宪风波”的担忧

第五章 法律解释的合宪性——以《物权法》第166条和第167条的解释为例

第一节 《物权法》第166条和第167条可能存在的疑义

第二节 法律解释的路径分析

第三节 法律解释的目标选择

第四节 《物权法》第166条和第167条的立法真意

第五节 “不动产即土地”定势思维与立法技术瑕疵补救

第六章 立法程序的合宪性——以《侵权责任法》立法程序的合宪性解释为例

第一节 “民法典”分编起草模式是产生过程性违宪风险的背景性原因

第二节 《侵权责任法》的“非基本法律”地位与立法程序的合宪性

第七章 法律适用的合宪性——以实质意义上侵权法的确定与立法展望为例

第一节 《侵权责任法》对实质意义上侵权法的体系影响

第二节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实质意义上侵权一般法的内容确定

第四节 侵权特别法的效力判断规则

第五节 未来实质意义上侵权法的立法展望

第八章 人格权种类设定的合宪性——以身体权为例

第一节 我国民法上的身体权与《宪法》上身体权内涵存在的偏差

第二节 《民法通则》上“生命健康权”的确立过程

第三节 《民法通则》颁布之初对“身体权”的学理解释

第四节 《民法通则》颁布之初对“身体权”的三种扩张解释方案

第五节 20世纪90年代中期身体权在学理上的逐渐独立

第六节 将身体权作为精神性人格权规定的立法构想

第九章 民事责任方式的合宪性——以赔礼道歉为例

第一节 赔礼道歉作为法律责任方式的源头是1957年社会主义爱国公约运动

第二节 赔礼道歉作为民事责任方式在《民法通则》上的确立过程

第三节 未来民法典应该坚持将赔礼道歉作为民事责任方式进行规定

第四节 赔礼道歉民事责任的承担

第五节 赔礼道歉民事责任的执行

第三编 “实用主义思路”下的民法典编纂路线图

第十章 以“非基本法律法典化模式”编纂民法典的立法程序设计

第一节 盘点编纂民法典的可用资源

第二节 立法机关近期编纂民法典的三大主要困难

第三节 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官方背景的“民法典编纂专家委员会”

第四节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立法方案》

第五节 起草400条以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法典化方案》

第六节 由全国人大通过审议《民法法典化方案》实质性地进行“法典化”

第十一章 通过修改《民法通则》更新实质意义上“民法总则”制度

第一节 以制定《民法总则》作为“编纂民法典”第一步的立法动向

第二节 从三份“民法总则(草案)”内容看本次《民法总则》立法的目的

第三节 以制定《民法总则》作为“编纂民法典”第一步面临的主要难题

第四节 “实用主义思路”下更新实质意义上“民法总则”制度的立法选择

第五节 “实用主义思路”下“并行模式”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

第六节 “实用主义思路”下“修改模式”具有的三大主要优点

第十二章 在《民法通则》中设置“债与责任”章规定“债法总则”制度

第一节 写不写?——规定债法一般性规则的必要性

第二节 写什么?——债法一般性规则内容的选择性

第三节 怎么写?——债法一般性规则立法的技术性

第四编 编纂民法典的扩展性讨论

第十三章 编纂民法典的法制背景——我国到底有多少部现行有效法律?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展开与转化

第二节 宪法意义上的“法律”的判断标准

第三节 我国现行有效法律数量的确定

第四节 “准法律决定”的合宪性完善

第十四章 编纂民法典的辅助性工作

第一节 民法的区际法域整合——以《两岸四地民法示范法》为例

第二节 “裁判文书民事习惯调查”计划

附:“中国裁判文书网”民事裁判文书分案由数量统计表(截止到2015630日)

杞人忧天,还是未雨绸缪?(代后记)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