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总体评价
 
在2009年度,法理学在15种主要法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共205篇,占所有论文(1406篇)的14.6%,在所有的13个学科中,仅次于民法学(237篇)。其中,发表在三大权威刊物上的论文13篇,占总数173篇的7.51%。单从文章数量来看,法理学仍然是法学研究的热点。
从这205篇法理学论文也可以看出,近些年法理学研究的一些动向:
(1)注重与中国法治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从理论角度对我国法治进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评析。有34篇文章明确以热点法治事件为切入点,占文章总数的16.6%,以当前的现实问题为问题指向的论文数量更多,大约占论文总数的80%以上。能动司法、许霆案等法治热点问题都有多篇文章涉及。
(2)法理学与部门法学深度融合。许多著名学者如顾培东、龙卫球、孙新强、胡云腾、谢鹏程、向泽选、龚刃韧、徐昕在传统的学科建制上都不属于法理学,在2009年他们都发表了法理学论文。从总体来看,很多作品已经兼具法理学和部门法的属性。
(3)法理学研究呈多样化态势,法治理论、司法制度研究是热点。主要研究的领域为法哲学研究(包括法律方法)(约31篇)、法治理论研究(包括人权研究,约40篇)、司法制度研究(约49篇)、社会问题研究(约36篇)。其中司法制度研究、法治理论研究共计89篇,占论文总数的43.4%,是比较集中的研究热点。
二、研究者群体构成分析
 
由于法理学文章总体数量大,这决定了青年一代法学者在法理学领域有更大的机会崭露头角。从法理学作者群整体来看,中年一代法学家虽然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但大多数作者仍然是青年一代的作者。在2009年的“高产作家”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点,青年学者在其中的比例非常可观。下表是发表两篇以上的作者统计:
|  | 篇数 | 作者所属年龄段 | |
| 1 | 支振锋 | 4 | 40岁以下 | 
| 2 | 谢晖 | 3 | 50岁以下 | 
| 3 | 许章润 | 3 | 50岁以下 | 
| 4 | 张文显 | 3 | 60岁以下 | 
| 5 | 郭晓飞 | 2 | 40岁以下 | 
| 6 | 黄文艺 | 2 | 40岁以下 | 
| 7 | 范愉 | 2 | 60岁以下 | 
| 8 | 彭小龙 | 2 | 40岁以下 | 
| 9 | 杨春福 | 2 | 50岁以下 | 
| 10 | 周安平 | 2 | 50岁以下 | 
| 11 | 高鸿钧 | 2 | 60岁以下 | 
| 12 | 高其才、左炬 | 2 | 50岁以下/40岁以下 | 
| 13 | 公丕祥 | 2 | 60岁以下 | 
| 14 | 廖奕 | 2 | 40岁以下 | 
| 15 | 柯岚 | 2 | 40岁以下 | 
| 16 | 凌斌 | 2 | 40岁以下 | 
| 17 | 孙笑侠 | 2 | 50岁以下 | 
| 18 | 杨晓敏 | 2 | 40岁以下 | 
| 19 | 程燎原 | 2 | 60岁以下 | 
| 20 | 周永坤 | 2 | 60岁以上 | 
| 21 | 张雪纯 | 2 | 40岁以下 | 
| 22 | 刘风景 | 2 | 50岁以下 | 
| 23 | 龙卫球 | 2 | 50岁以下 | 
| 24 | 李拥军 | 2 | 40岁以下 | 
| 25 | 戚渊 | 2 | 50岁以下 | 
从上表我们看到,40岁以下的高产作者为11人,占总数的42.3%;50岁以下的高产作者为9人,占总数的34.6%。这两个年龄段总计占总数的76.9%。
三、法学院校排名分析
 
    下表是排名前10位的科研单位:
| 名次 | 单位名称 | 文章数 | 三大权威期刊篇数 | 备注 | 
| 1 | 中国政法大学 | 16 | 2 | 郭晓飞(2)、郑永流、曹义孙—刘坤轮、陈景辉、范立波、蒋立山、萧瀚、雷磊、李翰阳、林林、罗智敏、王民、吴洪淇、俞飞、张清 | 
| 2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15 | 2 | 张文显(3)、黄文艺(2)、李拥军(2)、宋显忠、郑智航—王刚义、何志鹏、钱大军—张新、王家国、朱振、苗 炎、杜健荣 | 
| 3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13 | 2 | 范愉(2)、张志铭、朱景文、陈恩泽—肖启明、叶传星、丁相顺、王贵松、张元元、谢冬慧、江兴景、杨知文、朱虎 | 
| 4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11 | 3 | 支振锋(4)、胡水君、余少祥、苏亦工、郭云忠、贺海仁、曲广娣、邹利琴 | 
| 5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10 | 2 | 杨春福(2)、周安平(2)、吴建斌、吴英姿、宋晓、宋亚辉、张珍芳、朱娟 | 
| 6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9 | 1 | 许章润(3)、高鸿钧(2)、高其才—左炬(2)、王亚新—邓轶、陈新宇 | 
| 7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8 | 0 | 廖奕(2)、李龙—罗丽华、杨泽伟、陈少林、项焱—郑耿扬—李沉、王琪璟、李蕾—占红沣 | 
| 7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8 | 1 | 公丕祥(2)、夏锦文—莫良元、刘俊、方 乐、胡长兵、姜涛、倪斐 | 
| 9 | 西北政法大学 | 7 | 0 | 柯岚(2)、王健、谌洪果、宋海彬、杨建军、赵旭东 | 
| 10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6 | 0 | 凌斌(2)、苏力、龚刃韧、徐爱国、张骐 |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1)法理学之外的学科对中国政法大学的第一名贡献颇多。
中国政法大学本年度共发表16篇法理学论文,名列各科研单位之首。但要看到,其中6篇论文为法理学之外的学者所贡献,这些作者分别来自宪法学、诉讼法学等学科。假如只计算法理学专业本身的贡献,其排名将会下降。
(2)吉林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清华大学法学院赢得了丰收的一年。
吉林大学法学院共发表论文15篇,排名第二。人民大学法学院和社会科学院法学分别发表13篇和11篇,位列第三、第四。这三个单位不仅名列前茅,其研究领域较为集中,形成了研究上的比较优势。清华大学发表论文9篇,虽未跻身前五,但考虑到其法理学教师人数较其他高校少,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非常值得骄傲了。
(3)南京大学法学院异军突起。
南京大学法学院法理学专业经过长期的积累,在今年已经开始收到良好的效果。2009年,南大法学院共发表法理学论文10篇,名列第五。其中杨春福、周安平两位均有两篇论文发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术贡献点。这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假如考虑到这15种刊物中并没有南京大学主办的,名列第五的成绩更始难能可贵。
(4)北京大学法学院2009年的成绩差强人意。
2009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共计发表法理学论文6篇,排名第十。相对于北京大学往年法理学论文硕果累累,2009年北大的法理学贡献确实较为单薄。假如考虑到外专业的学者还贡献了1篇论文,那么,北大法理学的贡献更要大打折扣。
 
如有疏漏、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整理分析,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