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记者 李玉兰 第二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日前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主题为“法律传统、法律移植与法律输出——全球浪潮中的中国法治之路”。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斯喜,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周成奎等作为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法学青年论坛是由中国法学会主办的高规格、多学科、宽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面向全国法学青年,以发现、汇聚和培育青年法学人才,推动法学理论、法律制度和法治实践的创新为宗旨。本次论坛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截止至3月21日,评审委员会共收到论文80余篇,其中符合条件的有77篇。通过匿名评审的方法,评审委员会最终遴选出12篇优秀论文作为报告论文。韩春晖等12位获奖的青年学者光荣地从老一辈法学家手中接过荣誉证书。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教授这样阐释本期论坛的主题,他认为,此次论坛的主题包含着历史忧思和法学关怀。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从文化的角度,现在法律发展是就是一部法律移植、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举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网络化、法律趋同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和平时期理智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我们必须思考:中国法律值得的特殊性何在,作为一个在世界经济舞台、政治舞台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我们的法学研究法律制度、以及法治之路又能为世界法律文化、人类文明做些什么。党的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确定为一项基本治国方略,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代代法律人共同努力,作为生力军的青年法律人的学术积累与学术眼界,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无疑直接关系我国未来法制建设的走向以及具体样态。他衷心的希广大青年法律人能够自觉意识历史责任,并通过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当仁不让地肩负起时代使命。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代表老教师讲话,他说,很高兴看到青年法律人的成长,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他要求青年然认清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的辩证关系,继而鼓励青年人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抓住机遇,勇于挑战。最后,他告诫青年人在发挥自己力量时应有更高的道德标准,青年人一定要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做学问,杜绝抄袭等恶习,才会终身受益。
随后,陈斯喜在讲话中进一步深化了此次论坛的主旨。他代表法律实务界人士向参与此次论坛的学者们表示感谢。他特别提到。他强调,“依法治国”的方略是我国总结历史的正反面经验教训做出的选择,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一个重要的宪法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进程不断推进,法学界功不可没。一方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即将形成,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也取得很大进步。另一方面,老百姓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强,对我国的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形成更高的期待。“因此下步如何进一步深化依法治国是摆在我们面前很重要的任务。”
最后,周成奎代表中国法学会发表讲话,他着重介绍了中国法学会举办此次论坛的目的,就是要推动我国年轻的法学和法律工作者更块的成长起来。“中国要想更快发展法学、加快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一批业务素质强、工作作风硬的法学法律工作者的队伍。虽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但现在也存在着法学法律人才的断档期。而中国能不能真正成为法治国家,决定因素是人才。中国法学会举办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就为年轻的法律人才搭建了一个加快成长的平台。”他这样谈道。
他强调:“为了让中国年轻的法律法学工作者更快地成长起来,我们应该让他们对中国的国情有更深的了解,鼓励他们把理论和实际部分联系起来。当然中国由于较长的封建时期,缺乏民主和法制的传统,不向外国学习、不借鉴外国的经验是不行的。事实上,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正是这么做的。”
他还提到,各国法律的基本取向是一致的,但具体实施和应用因国情不同而各有差异。所以中国的法学事业应把中国的国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法学教育和研究应培养人才善于从国情出发,善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我们应多关心中国法治的实践,改掉从理论来到理论去的不着边际的毛病。”
他还提倡坚持勇于创新、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品格,鼓励青年法学人才抓住社会转型期最易出人才这一历史机遇,力争在法学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希望广大青年法学工作者能从中国特色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及时地做出理论的概括,不断地深化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性的认识。
在为期一天的论坛中,与会青年学者将围绕“法律移植与文明的自主性”、 “社会发展与法律变迁”、“全球化背景下的法治现代化”三个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中国法学青年论坛是由中国法学会主办的高规格、多学科、宽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面向全国法学青年,以发现、汇聚和培育青年法学人才,推动法学理论、法律制度和法治实践的创新为宗旨。本次论坛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截止至3月21日,评审委员会共收到论文80余篇,其中符合条件的有77篇。通过匿名评审的方法,评审委员会最终遴选出12篇优秀论文作为报告论文。韩春晖等12位获奖的青年学者光荣地从老一辈法学家手中接过荣誉证书。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教授这样阐释本期论坛的主题,他认为,此次论坛的主题包含着历史忧思和法学关怀。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从文化的角度,现在法律发展是就是一部法律移植、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举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网络化、法律趋同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和平时期理智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我们必须思考:中国法律值得的特殊性何在,作为一个在世界经济舞台、政治舞台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我们的法学研究法律制度、以及法治之路又能为世界法律文化、人类文明做些什么。党的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确定为一项基本治国方略,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代代法律人共同努力,作为生力军的青年法律人的学术积累与学术眼界,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无疑直接关系我国未来法制建设的走向以及具体样态。他衷心的希广大青年法律人能够自觉意识历史责任,并通过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当仁不让地肩负起时代使命。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代表老教师讲话,他说,很高兴看到青年法律人的成长,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他要求青年然认清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的辩证关系,继而鼓励青年人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抓住机遇,勇于挑战。最后,他告诫青年人在发挥自己力量时应有更高的道德标准,青年人一定要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做学问,杜绝抄袭等恶习,才会终身受益。
随后,陈斯喜在讲话中进一步深化了此次论坛的主旨。他代表法律实务界人士向参与此次论坛的学者们表示感谢。他特别提到。他强调,“依法治国”的方略是我国总结历史的正反面经验教训做出的选择,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一个重要的宪法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进程不断推进,法学界功不可没。一方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即将形成,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也取得很大进步。另一方面,老百姓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强,对我国的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形成更高的期待。“因此下步如何进一步深化依法治国是摆在我们面前很重要的任务。”
最后,周成奎代表中国法学会发表讲话,他着重介绍了中国法学会举办此次论坛的目的,就是要推动我国年轻的法学和法律工作者更块的成长起来。“中国要想更快发展法学、加快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一批业务素质强、工作作风硬的法学法律工作者的队伍。虽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但现在也存在着法学法律人才的断档期。而中国能不能真正成为法治国家,决定因素是人才。中国法学会举办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就为年轻的法律人才搭建了一个加快成长的平台。”他这样谈道。
他强调:“为了让中国年轻的法律法学工作者更快地成长起来,我们应该让他们对中国的国情有更深的了解,鼓励他们把理论和实际部分联系起来。当然中国由于较长的封建时期,缺乏民主和法制的传统,不向外国学习、不借鉴外国的经验是不行的。事实上,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正是这么做的。”
他还提到,各国法律的基本取向是一致的,但具体实施和应用因国情不同而各有差异。所以中国的法学事业应把中国的国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法学教育和研究应培养人才善于从国情出发,善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我们应多关心中国法治的实践,改掉从理论来到理论去的不着边际的毛病。”
他还提倡坚持勇于创新、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品格,鼓励青年法学人才抓住社会转型期最易出人才这一历史机遇,力争在法学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希望广大青年法学工作者能从中国特色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及时地做出理论的概括,不断地深化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性的认识。
在为期一天的论坛中,与会青年学者将围绕“法律移植与文明的自主性”、 “社会发展与法律变迁”、“全球化背景下的法治现代化”三个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