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法学会、共青团中央主办,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承办的第三届“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活动于8月15日开始,为期一周。作为“爱祖国、学法律、创和谐”青少年大型普法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交流周秉承法治文化交流的理念。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胡忠任团长,中国法学会办公室主任、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秘书长刘剑任副团长,来自港澳八所高校师生、澳门法务局的官员,以及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等内地多所法学院校的近百名青年法律学子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
认识人大、体验民主——交流团走进上海市人大议事厅
交流周期间,团员们参访了上海市人大议事厅,观看了《走进人大》记录片,了解人大及常委会的相关职责和主要立法情况。多数接受采访的学生都提到,参观上海市人大议事厅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上海人大议事厅专门为普通民众设了旁听席,原本旁听席和人大代表的席位之间是有玻璃的,后来玻璃拆除了,在立法上渗入了透明元素,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澳门大学陈德铭说。
法治文化对当代法律人的影响—— 华政学术论坛
交流周上,在华东政法大学举办了“法治文化对当代法律人的影响”为主题的论坛,香港及内地的优秀大学生同台发言,进行交流。胡忠副会长出席论坛并致辞。胡忠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五五”普法的收官之年,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年,也是万众瞩目的世界博览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之年。此次在上海召开第三届“港澳与内地法律交流周”活动正当其时,意义重大。胡忠指出:“法治文化对当代法律人的影响’作为本次论坛的主题,既具有前瞻性,又体现时代性,对加快推进我国法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虽然内地与港澳的法律体系不一样,但是作为当代法律人,作为炎黄子孙,青年法律学子们对法治的期待却是相同的,肩负的历史责任是共同的。”
刘剑主任主持了论坛并指出,交流周活动旨在通过多种形式,使港澳和内地学子深切体会祖国发展的巨大变化、增加对内地法律制度、对祖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认同感,这既是一次“法律交流周”,更是“文化交流周”,论坛是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学子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是不同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的沟通、借鉴的生动课堂,通过交流大家一定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香港大学的马安琪表示,“法治文化”在中国古已有之,在世界很多国家也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法治文化”赋予当代法律人影响社会的权力,“法治精神”能否形神兼备,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能否实现,当代法律人任重道远。
澳门科技大学的杜兆冰同学亦指出:“法治文化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发展及变化无时无刻在进行,作为当代法律人,应积极装备自己,迎接变化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
华东政法大学的宋瑞峰表示,法律人不能只掌握制度层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法律人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法治的实现要靠每个人一点一滴的努力。
感受祖国强盛、增强国家认同——参观世博会
交流团参观了举世瞩目的世界博览会,能够亲身感受超过二百四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世界博览会,同学们都为此感到非常兴奋。通过参观中国馆、香港馆、澳门馆以及城市主题馆等众多展馆,见证着祖国一日千里的发展,为祖国的强盛而自豪,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澳门大学凌伟豪说,“世博的中国馆,展现了东方文明的辉煌。我还看了30个省的分馆,他们虽然没有沿海省份那么发达,但一直在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世博园里有那么多人,我也感受到我们的国家人很多,要共同发展好很不容易,对祖国也多了份理解。我们澳门的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很强,国家的发展让我们很有自豪感。” “我们这一代人,不大会说‘血浓于水’之类的话,但同样我们对中国的强大感到很荣幸。很多外国朋友会和我们谈起奥运或世博,让你感觉到中国是很强大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光芒耀眼。我自己认为的‘爱祖国’,是要和内地有更好的合作、经济文化往来,让香港对祖国有更大的贡献。”香港中文大学许拓翀说。
友谊地久天长——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学子联欢
金玉门大酒店里,港澳与华政等内地多所法律院校的青年学子欢聚一堂。联欢会上,青年学子尽展艺术才华,尽显青春魅力,现场始终充满着激情与朝气,洋溢着欢乐与和谐。交流活动亦让同学们认识了新的朋友,鲍衍亨同学就表示:“在七天的交流行程中,大家由陌生的同学,很快就变成熟悉的朋友。澳门代表团与香港代表团的大学生和内地学生代表,大家都能够打成一片。”
此外,交流团还参观了红色革命圣地中山陵、雨花台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馆,更深刻的了解了祖国和党的发展历史,感受到南京这座城市饱含的文化底蕴和精髓。在杭州,交流团一行游览了夫子庙、西湖、雷峰塔以及西溪湿地等风景名胜,品味了江南水乡的芳韵,探求了古老传说的遗迹,体会了收获的喜悦。
交流周活动于8月21日在杭州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