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4日电(记者崔清新)为了适应法制的构建和发展,满足社会转型的需求,我国需要一种更具开放性、包容性、现实性和发展性并易被社会接受的纠纷解决路径,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范愉在近日举行的第5期中国法学创新讲坛上提出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这一概念,以实现社会的“善治”。
范愉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可持续发展:如何在转型社会中实现善治”的演讲,她对政治意识形态论证、传统文化论证、普世性论证几种模式分别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批评,并得出在推进法治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不仅有利于实现纠纷解决机制的生态平衡和社会治理的良好效果,而且可以缓解法制现代化与本土社会、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探索在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司法体制和社会环境中建构法治的路径和本土模式,促进法治与社会自治的协调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朱苏力和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亚新分别对范愉的观点进行了点评,并围绕如何实现这一纠纷解决机制、怎样完善科学的诉讼与非诉讼的衔接机制、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
中国法学创新讲坛由中国法学会和清华大学联合创办。来自中国法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和300多名高校学生参加了第5期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