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的法政之道”学术研讨会在北大隆重举行
发布日期:2011-10-12 来源:北大法学院  作者:佚名
  10月9日,“百年中国的法政之道”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外法学》编辑部联合主办,旨在纪念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两大历史事件,历史性地回顾与检视了融于其中的中国百年法政之道,从而为推进21世纪中国法政研究提供智识指引。二十余位法学、哲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外法学》主编、北京大学法学院梁根林教授担任研讨会总主持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沈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法学编辑室主任张芝梅为研讨会致开幕词。
“百年中国的法政之道”学术研讨会在北大隆重举行

  研讨会共分为三场,第一场以“民国肇建与民初宪政”为主题,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高全喜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章永乐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凌斌副教授、《改革内参》执行主编毕竞悦博士、清华大学法学院杨陈博士围绕宪政问题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章永乐老师以“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为题,阐释了总统与议会的关系以及“超级总统制”这一概念;凌斌老师从“革命建国论的古典思想渊源”这一问题出发,引出了革命史观与妥协建国两种观点,并对此展开细致分析。在评议环节,北大哲学系李猛副教授、法学院教授强世功对发言进行点评。李猛老师提出应将“法理分析、实际与哲学考察相结合”,强世功老师则重点肯定了这两篇论文的创新性。
  随后,毕竞悦博士以代议制为研究起点,提出关于“代议政治的挫折”的观点;杨陈博士从“引孔入宪”这一问题出发,深入探讨了法理与人情的关系。在之后的评议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杨念群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对上述报告进行了评议。杨念群教授从历史角度出发,肯定了以上两篇论文的历史感,同时也提出了“分析应更加纵深”的宝贵意见;唐文明老师则强调了两个报告的突破性。
  在研讨会第一场的开放讨论过程中,各位老师各抒己见,和而不同,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思想的交锋。最后,四位报告学者对讨论涉及问题进行了简短而明了的回应。研讨会第一场在活跃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研讨会第二场由北京大学历史系王奇生教授主持,以“法律体系、司法制度与权利观念”为主题。南京大学法学院张仁善教授、山东大学法学院牟宪魁副教授及复旦大学法学院王志强教授先后进行专题报告。
  张仁善教授报告主题为“论近世中国司法主权意识的觉悟”,他通过对中国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与重新取得的分析,阐释了中国主权意识的三个阶段:懵懂阶段、觉醒阶段、觉悟阶段,并强调了自己的研究结论——弱国无外交,强大的国家才有强大的法权。牟宪魁副教授与王志强教授分别发表了题为“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权与宪法解释制度研究”、“辛亥革命后基层审判的转型与承续”的报告。最后,北大法学院饶戈平教授、贺卫方教授及李启成副教授依此对上述三个报告进行评议,指出了其学术贡献及问题所在,同时发表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研讨会的第三场由杨念群教授主持,围绕“政党政治与政法传统”展开研讨。南开大学法学院讲师李晟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张龑博士、山东大学法学院讲师刘洋博士分别做了题为“建国与转型的历史吊诡”、“人民的成长与摄政的规范化”、“现代化视野下的孙中山权力观反思”的报告,高全喜教授、王奇生教授及香港大学法学院郑戈副教授对上述报告进行了评议。
  研讨会最后,梁根林教授做了简要的大会总结,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研讨会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召开,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并对推动中国法政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撰稿/赵睿璇、汪琪、陈亚晓)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