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晚,中国民商法高峰论坛第九讲在文泓楼一楼学术报告厅开讲。论坛特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轶教授和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孙鹏教授担任报告人,就“民法研究如何寻找共识”这一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麻昌华教授和高飞副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持人。
麻昌华副院长主持讲座
高飞副教授主持讲座
王轶教授发表观点
讲座伊始,王轶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中国民法学研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缺少共识。面对共识丧失的现实,民法研究应以相互理解为基础,在讨论民法原理和民法方法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共识。随后,他提出了类型化的思考方法。通过对民法学问题的深入划分与层层剖析,王教授引经据典,具体阐释了价值判断问题、事实判断问题、解释选择问题、立法技术问题和司法技术问题五个概念。最后,他总结道,民法研究要寻找共识,要从讨论民法学方法开始,从区分民法学问题开始。
孙鹏教授与现场观众展开讨论
孙鹏教授对王轶教授的观点给予肯定。他开门见山地提出,民法研究要达成共识,须从三个方面着手,即明确研究对象、把握研究路径和拓展研究程度。他强调了统一研究对象的重要性。为了避免一场没有争论对象的争论,他认为概念的一致性、属性的一致性、问题的本质性和对象的单纯性是必须注意的。谈到研究路径,他结合一些例子,着重讲解了价值、事实与逻辑这三个要素。他提醒大家,在研究过程中,逻辑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不可以崇拜逻辑,迷信逻辑,应当遵循思维逻辑、概念逻辑、体系逻辑的逻辑规则,把握逻辑限度。以现行的征地制度为例,孙教授提出,一些看起来极度对立的结论,随着研究向更深层次推进,最终将殊途同归。
讲座现场
王轶教授用语简洁、分析深刻,孙鹏教授诙谐幽默、观点鲜明,厅内不时传出阵阵掌声。互动环节,两位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一位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王教授提出的类型化方法对他今后的学习很有启发,孙教授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也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听完这次讲座,他收获良多。
(文字:罗 芸 李施娜 摄影:王 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