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清华大学法学院召开“何美欢老师纪念会”,在何美欢老师去世两周年之际,深刻缅怀何美欢老师,并就“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尤其是“普通法精要”课程设置进行研讨。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党委副书记廖莹,法学院教师赵晓力、魏晶以及何美欢老师生前指导过的校友代表及部分在校学生共同参加了此次纪念会。
纪念会首先播放何美欢老师生前图片影像资料。往事种种,历历在目,引起在座师生对先生的深切追思与怀念。“何门”弟子互诉对何美欢老师的思念,交流对何美欢老师的理解并分享何美欢老师对自己求学执业乃至人生的影响。
随后,与会师生对何美欢老师生前倾尽心血的“普通法精要”课程教学进行专题研讨。
王振民院长在发言中就何美欢老师任教清华细节进行深情回忆,表达对先生专业素养及敬业精神的敬佩。谈及法学院近年的发展状况,他向“回家”的校友们介绍包括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基地、国际班等项目,详细阐述清华法学院为国家与社会培养顶尖国际法律人才的教育目标。他说,中国目前能涉足国际争端解决的法律人才急缺,然而全球化中失掉一场官司如同输掉一场战争。以自己曾经的执教生涯为例,王振民院长向何门弟子发出真诚的邀请,期望他们能接过何老师的衣钵,为传承何老师课程与清华人才培养作出自己的贡献。
法学院教务办魏晶老师对目前由香港资深大律师郑若骅女士讲授的“普通法精要”课程的授课模式、学生反馈及未来思路进行了精要介绍。赵晓力老师结合自己“西方法律思想史”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对当前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思路及会议研讨方式发表意见,希望校友转换思路,从教师角度就如何用正确的方式重启何美欢老师生前从事的正确之事进行踊跃发言。
何门子弟以清华人严谨求实的行事风格,用先生身前所授的分析、判断、思辨能力各抒胸臆,就课程目标、授课方式、课程内容、授课团队、后勤支持等问题进行高效探讨,并取得初步成果,研讨会俨然变成当年的课堂。
会议围绕普通法精要课程“教什么”与“怎么教”展开讨论。在校学生分享目前在清华法学院学习的需求与困惑。在对普通法精要课程授课目标的探讨中,法学院毕业生何广越、白麟等总结,正如何美欢老师在《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一文中所述,课程培养的应是智能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具体包括理解、分析、批判、适用等能力及思维能力。参会毕业生就授课方式表示应继承何美欢老师“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方式,同时毕业生李陶指出,采取小组讨论的团队合作方式为最佳。在授课团队问题上,张诚等毕业生结合何美欢老师本人学术与执业背景指出,教师须有出众的专业技能、丰富的人生经历及强烈的教学意愿,才可能收获为师的必要自信,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何美欢老师在教学中展现的人格气质,如毕业生汤务真所言,曾重新定义和塑造了学生们的人生。研讨中,师生均意识到,何美欢老师的职业素养与精神格局不可复制,一味模仿或脱离现实。关于如何在现有情况下切实可行地继承精要课程,毕业生白麟通过剖析何美欢老师课程结构,比较不同授课内容载体特点,联系现行法学院课程设置指出,应实现“双管齐下”方式,即一方面延续“普通法精要课程”,沿用全英语教学及普通法文本阅读模式,聘请国内外法学大师进行授课,形成清华法学院传统;另一方面,何门弟子以课程助教身份(包括成为其他课程助教),与在校学生结成对子,结合工作体验与学术心得,通过何美欢老师曾经的教学方式传道授业。研讨中,与会师生还就近期工作计划进行探讨,众多何门弟子表达了回校执教或提供帮助的意愿,一场在中国大陆上关乎理想与教育的探索实验就此展开。
曾经,被问及对自己学生的期待,何美欢老师说:“希望他们十年或更长时间后,会回到学校中来。”普通法精要作为一门课程,其负载理想与使命、象征的精神与水准,高山仰止,言及传承,绝不能仅凭一人之力。然而,纵使开头艰难,如赵晓力老师说,“课程断不可中断,要选择扎实又正确的开始,总是略显匆忙”。赵晓力老师曾说,“何老师是以一人之力,用一门连续四学期的课程,在清华法学院内部又办了一个法学院,‘一个人的法学院’”。而如今,何美欢老师昔日的同事与弟子,擦去泪水,重拾前行的力量,集众人合思之力,意欲继承那所仰之弥高的法学院,延续何美欢老师未尽之事业。
缅怀何美欢老师其人,如冯象老师语“那必朽的穿上不朽”。研究她平生最珍视的事业,在对“教”与“学”的不断琢磨、精益求精的思考与实践中,清华法律人将用薪火相传的方式,以实干家的踏实精神与理想主义的激情,以全球化的视野与本土情怀“为中国而作学术”,对中国法制建设而努力付出。这或许晚辈与追随者对缅怀恩师的最好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