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汉典教授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发布日期:2012-12-07 来源:法大网  作者:佚名

12月6日,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在北京举行了“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我校潘汉典教授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本年度同时获得此奖项的还有我国著名翻译家和中外文化交流学者唐笙、文洁若、任溶溶。会上,中国译协名誉会长唐家璇,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外宣办主任王晨,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李肇星,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等为“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奖者及其他受表彰的团体和个人颁奖。

潘汉典教授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其中,左二为我校潘汉典教授

潘汉典,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创建人、原所长; 生于1920年的潘汉典是我国著名比较法学家和外国法律法学翻译的奠基者,精通英、法、日、德、俄等多种语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比较法研究与探索,翻译了一系列著作与文章,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法律法学译著,包括马基雅维利的名著《君主论》和《比较法总论》、《英格兰状况》等。潘汉典教授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为新中国法学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06年开始设立,主要授予在翻译与对外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方面作出杰出贡献,成就卓著、影响广泛、德高望重的翻译家,是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的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此前,该奖曾授予季羡林、杨宪益、沙博里、草婴、屠岸、许渊冲、李士俊、高莽、林戊荪、江枫、李文俊等11位翻译家和文化学者。

潘汉典教授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译坛“四老”之潘汉典:26年苦功铸就名著

潘汉典教授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核心提示: 1985年出版《君主论》译著时,潘汉典教授在26年里对照了六国语言的17个版本,四易其稿。

《参考消息》记者徐明报道 他为了准确翻译《君主论》,花了10年时间学习意大利语;他为了保证译著的严谨、精准,改译、修订了26年……

很难想像,上述在常人看来执着得有点疯狂的举动是一位现已年逾九旬的老者所为,他就是潘汉典教授,2012年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比较法学家、法学翻译家。

12月5日,记者走进了潘老的书房,真可谓汗牛充栋,堆满了他所精通的英、法、日、德、俄、意六国外文的原著,记者和潘老的对话就在书的海洋中展开。

一本十万字左右的小册子,为何要花26年的时间去翻译完善?记者抛出了心中最大的疑问。

潘老说:“马基雅维利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他的一生又非常不幸。有人说,他是一个阴谋家。但他实际上是一个爱国者,他将毕生精力都致力于追求意大利的统一。我对他充满了崇高的敬意,对他的著作充满了敬畏之心。1958年我决定翻译他的著作时,就下了决心,要对得起马基雅维利,要对得起这本经典,更要对得起自己。”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商务印书馆、上海光华大学政治学社、中国文化学会就曾出版过《君主论》,但译本均由英译本转译,译著中有不少纰漏。

潘老介绍说,他在拿出《君主论》的译本后,又拿出英、美、法、德、日各国译本互相核对,发现文义莫衷一是,定稿非常难,于是,决定学习意大利语,根据意文本直译。自此,10年意大利语的学习,26年艰难而又漫长的译著打磨历程也就拉开了帷幕。

几十年的辛劳,潘老一语带过,扼要归纳为四点:只有精通意大利语,才可能避免意大利语原版著作转译的错误,花10年时间学习意大利语,就是为了翻译这本书;搜集英、美、法、德、日等国不同的版本、译本,对照比较,择善而从,再行修订;在讲授法理学课程中,从法理学角度去加深对原著的理解;搜集世界各国对马基雅维利的研究资料,对译稿再修改补充。

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出版《君主论》译著时,潘汉典教授在26年里对照了六国语言的17个版本,四易其稿。

潘汉典教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还是中国比较法学的创始人。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潘汉典教授就开始不停地翻译一些国家的法律文本,开创了中国比较法学的源流,也为中国1954年宪法和1982年新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潘汉典教授如今依旧笔耕不辍,每天坚持写作,翻译,做比较法研究,指导几位博士生。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潘教授语重心长地说:“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翻译是一种责任,它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我们走出去的纽带。过去,我们‘引进来’下了很大功夫,未来我们要大胆地‘走出去’,要花大力气把我们中国建设法治社会的经验告诉全世界。”

原文链接: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2/1207/131653.shtml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