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外法学》与《清华法学》编者、作者和读者恳谈会举行
发布日期:2014-03-28 来源:《中外法学》编辑部  作者:佚名

  2014年3月22日下午,《中外法学》与《清华法学》两刊联合举办的第二届编者、作者和读者恳谈会,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古朴典雅的四合院会议室顺利举行。出席该恳谈会的《中外法学》编辑部成员包括:梁根林教授(主编)、傅郁林教授、薛军教授、邓峰副教授、许德峰副教授、章永乐副教授和江溯副教授,北大法学院作者、读者代表为刘刚博士和蔡桂生博士。出席该恳谈会的《清华法学》编辑部成员包括:林来梵教授(主编)、张建伟教授、邓海峰副教授、崔国斌副教授、聂鑫副教授、王钢博士、徐雨衡老师和张靖老师,清华法学院作者、读者代表为余凌云教授、梁上上教授和刘晗博士。本次恳谈会由两刊主编梁根林教授和林来梵教授联合主持。两刊的编者、作者和读者围绕着“法学论文、法学期刊与学术评价”的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第二届《中外法学》与《清华法学》编者、作者和读者恳谈会举行

  会议中,梁根林主编首先指出,现在的学术评价流于“数数量、看级别”,对论文本身的问题意识与学术推进则关注不足。刊物影响因子与核心期刊的排名也给办刊人造成了相当困扰。因此,当下中国法学必须直面坚持什么样的学术评价标准这一事关学术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梁老师介绍了2013年《中外法学》开展11个法学二级学科“法学论文、学科发展与学术评价”的情况,希望通过这一努力促进改变“数数量、看级别”的学术评价现状,推动学术评价标准的改进。与会的编辑、作者和读者就如何进一步完善下一轮次的学科评价报告进行了热烈探讨。

  与会的编辑、作者和读者还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统一法学期刊的注释体例;引证率作为学术论文与法学期刊评价标准的优点与不足;学术期刊的去同质化与差异化;加强法学期刊对重要案例、著作与论文的评论文的发表力度;创新期刊刊文发表方式,综合运用网络科学技术来推广期刊刊文。

  最后,两刊主编分别进行了总结。林来梵教授指出,我国目前学术共同体还未培育成熟,学术研究在方法、立场、知识积累上刚刚起步,办刊物面临着许多困难,但也说明我们办刊人在许多方面大有可为。中国学术总体上在不断地发展,法学期刊也在发展,《清华法学》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需要不断向《中外法学》学习。梁根林教授在总结致辞时认为,我们应当有引领中国法学发展的责任感。在现行学术环境与学术评价体系下,《中外法学》应当继续坚守学术标准,突出办刊特色,追求差异化,避免同质化,包容不同风格与不同观点,鼓励学术创新,注重培养学术新人,扶持冷门学科,关注对具体中国问题的研究,不为功利性评价指标所左右。《中外法学》要与《清华法学》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中外法学》编辑部 供稿)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