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国际法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日期:2014-11-20 来源:中国法学网  作者:佚名

"国际法的机遇与挑战:危机、秩序、法治"
第十一届国际法论坛成功举行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国际法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科论坛暨第十一届国际法论坛"国际法的机遇与挑战:危机、秩序、法治"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

本届论坛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国际论坛。来自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美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瑞典、芬兰、日本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法制办、外交部、环境保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外交学院、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铁道警官学院、天津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东海大学等国家机关、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众多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中外同行从不同的关切视角对当前国际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各抒己见、深入交流、彼此启迪、相互借鉴,充分体现了国际法论坛作为中外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独特价值。

本届论坛又是一次"全景国际法"盛宴。本届论坛采用大会发言和专题发言相结合的方式,打破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分组讨论的传统模式,全程采取大会形式,更有利于各位与会代表对"大国际法"不同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动态的把握,增进了解,促进交流。在两天的会议中,围绕"国际法的机遇与挑战:危机、秩序、法治"的主题,近50位主旨发言人皆以问题为导向,视角和论证不拘泥于某一特定领域,对国际法面临的诸多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跨学科、多视角的深入研讨。实践证明,这种研讨形式顺应了当下国际法学科发展的趋势,切合了学术研究的需要。虽然跨学科交叉讨论是本次会议的一大特色,但是研讨主题仍然全面覆盖了国际法各个不同的分支学科,如对国际人权法上的文化权利、移民保护、环境权、公众参与决策权等问题的探讨;对国际海洋法上的中国南海法律地位、海上共同开发区块选择等问题的讨论;对国际环境法上的大气保护、环境公益诉讼问题的分析;对国际私法中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人格权侵权、遗产继承、国际私法与儿童权利、商事仲裁涉外因素的确定等问题的梳理;对国际金融法中的人民币国际化、电子货币、央行常备贷款便利制度、地方政府性债务危机等实践与前沿问题的剖析;对国际贸易法中的市场经济地位、自由贸易区海关措施等问题的论述;对国际投资法中的中非双边投资条约现状与前景的分析;对海商法中的港口国监控制度以及中国海商法整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的提炼,以及对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国际援助与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探讨等等。研讨中有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更不乏真知灼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届国际法论坛一如既往地为大家提供了一场内容充实、信息丰富的学术盛宴。

本届论坛还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术会议。研讨既有对国际法基本理论及其发展的评述,也有对国际法最新实践的剖析;既有对创制新规则的展望,也有对实施既有法律的建议。在国际法基本理论方面,有对国际法的碎片化、一体化、非正式化等国际法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趋势、新挑战的宏观描述,也有对国际法主体、国际法基本原则等具体理论问题结合新近实践的深入反思,还有对国际法的国内适用与大国崛起的关系等传统议题从全新视角进行的再思考。在国际法规则与机制的创制方面,有对重议海牙《民商事管辖权和外国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公约》草案的具体建议,有对《京都议定书》替代规则的构想,有对国际法委员会编纂的"国际组织责任条款草案"的批判性思考,有对印度洋国际法律秩序的学术构建,有对建立国际环境法院之无必要性的论证,还有对网络空间国际法规则博弈的评判。在国际法的实施方面,有对中国落实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制度建议,有对武力攻击民航飞机及其责任等前沿问题的国际法分析,还有对中欧原材料贸易纠纷解决之道的具体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陈甦研究员主持论坛开幕式。国际法研究所所长陈泽宪研究员分别在论坛开幕式和闭幕式上致辞。他高度肯定了两天富有成效的研讨在国际法领域观察危机、分析危机和解决危机方面,以及在重构国际秩序和推进国际法治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体现了国际法学者及其研究成果在解决国际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方面的应有作用。论坛取得了预期成果,圆满闭幕。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