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分别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为杂志社办刊指明了方向。以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在学会党组的关心和指导下,中国法学杂志社一年来在继续保持总体办刊思路的前提下,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使杂志社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2014年度考核中,《中国法学》是唯一一家被评为优秀的法学类期刊,(其中考核为“优秀”34家、考核为“良好”139家、考核为“合格”22家);在中国法学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中,《中国法学》刊发的多篇文章获奖,其中有4篇文章获得一等奖(一等奖共5篇);在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评选中,《中国法学》被评为优秀,影响因子在法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一;在第五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评选中,《中国法学》刊发的两篇文章获二等奖。以下是杂志社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开展的主要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近期的工作计划:
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在办刊过程中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服从和服务大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分别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为杂志社的办刊工作指明了方向。法学相较大多数学科体现出更明显的政治性,这就要求法学期刊在办刊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方针政策。《中国法学》在办刊过程中一直注意贯彻这一要求。
第一,《中国法学》坚持从制度入手保障办刊的方向性,在三审制的基础上建立事前报备和事后审读制。除了坚持原有的三审制,即编辑初审及推荐、专家匿名评审、总编辑终审外,今年我们再增加了主管副会长备案的环节,即在每期刊发稿件确定后,将目录发给中国法学会分管副会长备案,分管领导根据文章主题对可能出现方向性问题的文章进行审读把关;同时由中国法学会宣传处、我社办公室分别指派专人进行事后审读。
第二,通过办刊实践贯彻中央有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精神。今年以来,中国法学会也多次组织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专题学习;今年的中央政法媒体宣传工作座谈会要求各中央政法媒体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作为中央政法媒体中的法学学术刊物,我们始终强调在办刊过程中要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密切关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在确保办刊方向正确性的前提下提高学术性,通过办刊的学术实践贯彻政治性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是选稿和用稿。在选稿、用稿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坚持三审制度,特别是专家匿名评审制度,严把稿件质量关,另一方面对一些能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紧密结合司法机关中心工作的稿件,我们及时、主动地进行约稿,利用“特稿”、“本期聚焦”栏目进行刊发,如2014年我社每期均针对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本期聚焦”专栏,组织某一些领域的名家和专家对重大选题集中讨论,这些聚焦栏目包括: 2014年2月(第1期)的“司法程序与相关人员言论规制”、2014年4月(第2期)的“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2014年6月(第3期)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法治”、2014年8月(第4期)“‘五四’宪法颁布60周年”、2014年10月(第5期)“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市场经济法治”、2014年12月(第6期)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等。
其二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参与学术活动,为中央解决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献言献策。如12月12日,由我社牵头在海南举办了“南海法律问题高端论坛”,并撰写了《和平解决海洋争端与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法律对策报告》,12月18日,陈冀平书记在报告上批示:“文显同志:此件可上报,请审改。”21日,张文显副会长批示:“该对策报告有理论分析、形势研判和工作建议,符合咨政建言类咨询,可以《要报》或《专报》呈报。请新宝同志按有关格式成文后报冀平书记签发。”25日,王乐泉会长在另件上批示:“文显、新宝同志:同意你们以要报形式呈报的意见,待要报印出,我再签报领导。”办公室已印发《要报》特刊。为党中央和政府制定有关海洋争端的方针政策提供法学支持;此外,我社还积极支持和参与了许多科研院所举办的学术活动,同时也积极配合和参与了学会其他部门组织的各项重要活动,如今年中国法学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及论坛征文活动、第九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双百活动”等。
其三是利用中国法学纪事大力宣传中国法治进程和中国法学研究过程中的各项重要活动。《中国法学》每期均设置了“中国法学”纪事板块,留出1-2页报道中央有关司法改革的活动和动向以及法学界的重要活动。
二、紧紧围绕“办刊”这一中心工作,以《中国法学》这一品牌为主阵地,为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法学支持
2014年,《中国法学》顺利推出了6期杂志,共刊发了101篇文章,涉及各个主要的法学二级学科(见附件1.《中国法学》2014年各学科发文情况统计表),文章作者分布于44家不同的单位(见附件2.《中国法学》2014年各单位发文情况统计表)。在征求杂志编委会、学界、读者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调整和发展,《中国法学》在栏目上已经基本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由“特稿”、“本期聚焦”、“学术专论”、“立法与司法研究”、“案例研究”、“争鸣”等栏目组成。其中“特稿”主要针对名家大作,即有影响力的作者针对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选题撰写的优秀稿件,同时也兼顾部分年轻作者针对一些重大选题撰写的优秀稿件;“本期聚焦”则主要针对法治建设进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聚焦,保证《中国法学》刊发文章的与时俱进、与法治建设进程同步;“学术专论”则主要针对法学各学科的专门问题进行学术探讨;“立法与司法研究”则是对立法、司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案例研究”则是对重要案例本身的法学分析或者是通过案例引发的学理探讨,这个栏目是突出《中国法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的针对性栏目;“争鸣”则主要刊发商榷性质的文章,以引导法学研究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年度以来,上述各个栏目均刊发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文章,这些栏目的发文情况大致如下:
1.《中国法学》2014年特稿栏目的选题策划
《中国法院院长角色的实证研究》——左卫民(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2014年第1期;
《防空识别区:剩余权利原则对天空自由的限制》——李居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2014年第2期;
《坚持正确学术方向繁荣中国法学研究》——孟建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2014年第3期;
《在<中国法学>创刊3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王乐泉(中国法学会会长),2014年第3期;
《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张文显(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2014年第4期;
《刑讯逼供的国家治理:1979—2013》,陈如超(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2014年第5期;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第6期。
2.2014年《中国法学》“本期聚焦”栏目选题策划
(1)2014年2月(第1期)“司法程序与相关人员言论规制”
《论法官的慎言义务》——孙笑侠(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
《论刑事司法中律师庭外言论的规制》——陈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
《论转型社会的媒体与刑事审判》——封安波(浙江大学法学院讲师,博士后)
(2)2014年4月(第2期)“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研究》——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
《地方法治试验的动力机制与制度前景》——周尚君(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制度内生视角下的中国检察改革》——徐鹤喃(国家检察官学院教授)
《人民法院司法公信现状的实证研究》——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
(3)2014年6月(第3期)“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法治”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吕忠梅(湖北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论生态文明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王灿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导)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司法改革》——王树义(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
(4)2014年8月(第4期)“‘五四’宪法颁布60周年”
《“五四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
《“五四宪法”与国家机构体系的形成与创新》——朱福惠(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
《现代与超越:“五四宪法”的民主主义的自由观》——郑贤君(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
(5)2014年10月(第5期)“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市场经济法治”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法律调整》——张守文(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与私法自治》——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
《商法机制中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定位》——陈甦(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教授,博导)
(6)2014年12月(第6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论改革与法治的关系》——王乐泉(中国法学会会长,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论纲》——姜伟(中共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
《加快法治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松年(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3.其它栏目也刊发了一批优秀的法学学术论文
如“学术专论”中的《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汪习根,2014年第2期),《论债法中本土化概念对统一的债法救济体系之影响》(李永军,2014年第1期),《“失败者正义”原则与弱者权益保护》(胡玉鸿,2014年第5期);“立法与司法研究”中的《行政诉讼法修订基本问题之思考》(薛刚凌,2014年第3期),《刑事诉讼法实施中的若干问题研究》(朱孝清,2014年第3期),《现代民法典编纂的沿革、困境与出路》(陈卫佐,2014年第5期);“案例研究”中的《公共危机管理问责制中的归责原则》(林鸿潮,2014年第4期);“争鸣”中的《再论人民法院审判权运行机制的构建》(顾培东,2014年第5期);等等。
三、举办《中国法学》创刊30周年纪念座谈会,总结办刊经验,进一步坚持正确方向、繁荣中国法学研究,办好《中国法学》
2014年5月16日,中国法学会在京举办了《中国法学》创刊30周年纪念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专门为会议发来了题为“坚持正确学术方向,繁荣中国法学研究”的祝词,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出席并讲话,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主持会议,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鲍绍坤宣读《中国法学》新一届编委会成员名单,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编委会主任张文显介绍了杂志30年来的办刊成就和经验。来自全国法学法律界的代表近150人参加。座谈会上,王乐泉、陈冀平、鲍绍坤、张文显、任海泉、孙谦、朱孝清、胡云腾等领导为《中国法学》新一届编委会成员颁发聘书。陈光中教授、黄进教授、胡建淼教授代表新老编委发言。随后,王利明教授、沈岿教授、冷传丽教授分别作为作者、匿名评审专家、读者代表发言;韩大元教授、张广兴教授分别代表法学院校、法学期刊兄弟单位发言;郭道晖教授代表历任总编辑、张新宝教授作为现任总编辑发言。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中国法学》30年来取得的成就,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希望。此外,当天下午《中国法学》杂志社举行了编委会扩大会议暨学术研讨会,主题为“法治中国背景下的中国法学期刊”,张文显副会长主持。沈国明教授、张卫平教授分别作主旨发言。随后,林来梵教授、童之伟教授、许明月教授代表法学期刊单位,相关文摘、数据库代表和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富有创建的观点,气氛热烈,成果丰硕。
回顾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中国法学》将以创刊30周年为契机,在全面总结过去的办刊成就、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发扬传统,不断改革创新,在中国法学会的领导和指导下,按照中央领导和王乐泉会长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做好办刊工作: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方向。要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为办刊宗旨,以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和服务法治中国伟大实践为目标,对我国法治实践进行总结,创造性地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和法治思想。第二,着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法学研究方法和机制创新。第三,着力服务于法治中国建设这个中心和大局。组织法学家围绕法治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开展研究。第四,着力营造宽松有序的学术氛围。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营造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研究氛围,提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学术争鸣,为促进法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和创新共同努力。
四、苦练内功,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并通过优化职能分工、调整人事配备、规范财务管理和充实经费支持为办刊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张文显副会长在参加中国法学杂志社工作例会时,转达了陈冀平书记的指示并要求中国法学杂志社建章立制,完善各个环节的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管事,用制度引领和推动工作。按照上述指示和要求,我社一年来在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继续坚持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专家匿名评审制度,保证办刊的学术水平和公正性
《中国法学》是国内法学期刊界最早严格执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的杂志,这一制度的执行为办刊质量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确保专家匿名评审制度的执行,今年我社将匿名评审任务集中由总编辑负责。同时我们继续坚持原来在匿名评审环节的一些做法:第一,在评审方式上采取现场评审和通讯评审相结合,降低了评审的成本,同时加快了评审周期,使作者能够更快地了解到自己稿件的评审情况;第二,增加了评审专家的人数,由于社科基金的支持,我们目前能保证同一篇文章有2位专家评审,在有争议的情况下还会邀请第三位甚至更多专家评审,使评审结果的公正性进一步提高;第三,对“特稿”和“本期聚焦”这些约稿栏目的文章,也尽量要求走专家匿名评审程序,并及时将专家匿名评审的意见反馈给约稿作者,充分发挥匿名评审制度的完善功能;第四,重视对异议文章的处理。尽管目前所有文章均要求走匿名评审程序并由两位学科专家评审,但仍存在少数作者对评审意见有异议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张新宝总编要求学科编辑在反馈意见后,在尊重程序结果的前提下,耐心、认真做好和作者的沟通工作。
2.坚决杜绝版面费,廉洁办刊、公正办刊,进一步服务作者和读者
在严格的专家匿名评审制度和三审流程的保障下,我社多年来未出现向作者收取版面费的现象。此外,我社在办刊过程中不仅不收版面费,而且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能尽量考虑和照顾作者的各方面需求,如保证作者的稿费高于同行的一般水平、向作者提供20本样刊。张新宝总编辑今年特别要求进一步对作者稿费发放进行规范,要求给作者发放稿费后同时由学科编辑给作者转发稿费明细单。此外,我社在办刊过程中一直贯彻服务作者和读者的方针,如建立电子采编平台,方便作者投稿,查阅稿件流程;同时对稿件评审、评审意见回复都规定了严格的时限,以减少作者等待时间,等等。
3. 增加出片前的交叉审读等制度,提高编校质量;继续组织《法学期刊学术规范化》课题研究,提升《中国法学》自身的学术规范化水平
今年杂志社根据张新宝总编的要求,建立了大字本校对制度,出片前的交叉审读制(即在正式出片付印前安排副总编、编辑部主任对稿件进行交叉复审,减少编校差错),强化寄刊前的执行编辑审读制度的执行,等等。此外,作为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的会长单位,我社继续和其他同行一道共同致力于推进行业规范,促进法学期刊事业的繁荣。为进一步推进法学期刊学术规范化、引领良好的学风和文风,我社今年完成了“法学期刊学术规范化研究”课题,该课题得到了中国法学会的资助,包括法学期刊的作者署名规则、注释体例、内容提要、标题、关键词等专项内容。在研究“法学期刊学术规范化”课题的过程中,杂志社也对自身在办刊过程中存在的学术规范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杂志社的各位学科编辑通过学习、交流和反复的研讨,对于自身在学术规范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更深入、更明晰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各位编辑的学术规范意识和水平,促进了杂志社自身在办刊过程中的学术规范化。
4.制定并逐步实施稿件“资料附件”制度
为了强化论文引证资料的真实性和规范性,进一步提高我社出版发行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公信力,张新宝总编亲自拟定了《关于实行稿件“资料附件”制度的通知》,要求凡给《中国法学》、China Legal Science投稿的作者,应同时提供引证性注释的来源资料原文图片。杂志社召开工作会议对该制度进行充分讨论后进行了细节修改,并于2014年《中国法学》第6期予以公布,2015年1月1日全面实施。该制度将对法学界学风和文风的转变起到引导作用。
5.完善杂志社电子采编平台,推进办刊网络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鉴于我社有自己独特的办刊流程,特别是有严格的三审制度,且为了更好地适应各方面对杂志社工作方式的便捷和效率的要求,我社与中国知网合作开发了自己的电子采编平台,这个平台包括作者投稿系统、专家匿名审稿系统和编辑办公系统,基本实现了杂志社办刊工作的网络化、数字化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系统正式对外使用后,大大方便了作者投稿并及时查询、了解自己的稿件处理状况,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编辑审稿的效率。编辑审稿过程中还可以随时查询投稿作者发表的成果情况,并对稿件的学术不端情况进行在线检测,提高了编辑审稿的客观性、公正性。但在系统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细节的问题,如学术不端检测字数受限、推荐外审稿件编辑无法查询、稿件评审超期没有提醒功能,等等。目前我们已对相关问题进行汇总整理,以便对电子采编平台进行进一步完善;此外,杂志社的网站改版工作也在进行之中。
6.全面推行文摘采编制度,促进办刊成果的传播和转化
从2014年起,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宣传《中国法学》刊登的文章,方便读者及时、快捷的了解重点文章的内容和观点,更有效地促进学术文章的传播和成果转化,《中国法学》已全面实行文摘采编制度,要求每位编辑每期将自己负责的文章处理成4000字的文摘,向各类文摘类期刊推荐,其中张文显教授等多位作者的文章引起了文摘类期刊的关注并得到转载。同时,《中国法学》文摘也与各个数据库合作,扩大了《中国法学》的传播途径,避免了由于《中国法学》已经与个别期刊数据库进行长期独家合作造成的限制。
7.在内部管理上通过优化职能分工、调整人事配备、规范财务管理和充实经费支持为办刊工作提供保障,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总编室、编辑部、办公室各部门管理制度,推进制度化、规范化办刊
我社张新宝总编今年多次提出了部门分工和职能优化的问题,即杂志社总编室、办公室、《中国法学》编辑部以及CHINA LEGAL SCIENCE编辑部四个部门的分工问题。其中,总编室的核心工作是选好文章,编辑部则是将确定刊发的文章编校好,办公室除了日常工作、财务、出版发行外,另增加校对职能,CHINA LEGAL SCIENCE编辑部则集中做好出版英文刊的工作;在人事调整和配备方面,由于原副总编辑李仕春调任学会研究部主任,学会于今年8月任命王莉萍同志担任副总编辑,不再担任编辑部主任,10月8日正式下文聘任朱广新同志担任《中国法学》编辑部主任;在财务管理方面,今年我社进行了挂账的清理和核销工作,做到账目清楚、规范;在办刊经费方面,在学会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CHINA LEGAL SCIENCE的专项办刊财政经费已经拨付。上述各项工作为我社的办刊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以此为基础,我社今年要求总编室、编辑部、办公室根据各自职能建立了《总编室职能及工作流程规范》、《编辑部职能及工作规范》以及《办公室日常管理制度》,使得制度化、规范化办刊得到加强。
五、China Legal Science (《中国法学(英文版)》)的办刊工作稳步推进,与《中国法学》一道形成了我社“一社两刊”的基本办刊格局,为宣传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传播中国法学的优秀成果,提升我国的法治话语权做出了贡献
作为我国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全面权威地反映我国法学研究成果的英文学术期刊,China Legal Science《中国法学(英文版)》自出版发行以来,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已与多家国内外法学法律数据库建立合作关系,包括Heinonline, Westlaw, Nexislexis等国际知名数据库已收录期刊的全部文章。我们与国内外诸多法律数据库和文摘期刊密切合作,扩大了服务读者的广度,学术影响不断扩大。2014年,China Legal Science《中国法学(英文版)》杂志的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1.依照China Legal Science《中国法学(英文版)》杂志的办刊计划和宗旨,2014年《中国法学(英文版)》共出版6期,发表文章46篇。在这些发表的文章中,学术评论类文章25篇,法律评论类文章6篇,案例研究类文章6篇,以及法学信息类文章7篇。其中,相当多的文章都获得好评,包括:胡锦光《中国宪法惯例研究》;张晋藩《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民族精神与当代意义》;王贵国《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撤销裁决机制:运作、问题与改进》;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立法的利益衡量》;黎建飞《美国与中国残疾人立法的比较与启示》;李居迁《防空识别区:剩余权利原则对天空自由的限制》;傅郁林《中国小额诉讼与简易程序》;何家弘《关于人民陪审团制度的思考:以网络模拟审判李庄案为视角》等。
2.对China Legal Science《中国法学(英文版)》杂志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广;与Heinonline、Westlaw、Lexisnexis、中国知网、北大法宝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加强了交流;加强了对刊登文章标题的提炼、文章创新性的体现、以及研究背景的充分表述等。
3.刊登在《中国法学(英文版)》杂志的任何敏感文章均已批报主管会长,从而确保刊登文章符合办刊宗旨。此外,我单位还将定期召开针对文章刊登的选题会和专题研讨会。
4.借国内外的优质学术资源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用学术期刊的出版平台扩大法学会及杂志社的影响范围。
5.规范编辑出版流程和制度建设,加强《中国法学(英文版)》的出版管理。明确稿件录用条件;严格坚持匿名评审制度,强化编委的责任,并与其它法学期刊交流编辑出版经验。在坚持三审制、匿名评审制和三校制等编辑出版制度的同时,通过技术手段规范期刊的出版流程。目前,《中国法学(英文版)》实现了在线投稿和在线审稿,在方便作者和编辑处理稿件的同时,也规范了稿件的处理流程。
六、组织2014年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年会,探讨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中国法学期刊的历史机遇、使命和挑战,发挥中国法学杂志社作为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单位的引领作用
作为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的会长单位,杂志社每年精心设置主题、认真筹备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的年会。2014年8月11-12日,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年会主题是,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的中国法学期刊:历史机遇、使命和挑战。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余名法学期刊工作者、法学研究者参加了会议。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莅临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甘肃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相连生同志、甘肃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宋秉武同志出席会议并向大会致辞,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张新宝教授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会议由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主办,甘肃政法学院、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基地承办,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协办。年会主要包括三项议程: 一是,根据常务理事会议的提议(8月10日晚常务理事会的决定),并遵照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组织章程的规定,大会同意《法学评论》杂志主编秦前红教授接任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二是,朱广新秘书长受常务理事会委托向大会作2013-2014年度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简要说明了本次年会的准备情况,并对未来一年的工作出如下安排:(1)举办2-3次小型专题研讨会;(2)加强中国法学期刊网建设;(3)常务理事更换以及新增理事工作;(4)2015年年会的承办工作安排。大会通过了工作报告。三是,秦前红主编、林来梵主编、黄文艺副主编、孙培福主编、吴岩副主编先后作主题报告。
在本次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召开的前一天晚上(8月10日晚),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按照惯例召开了预备会议(常务理事会),到会的常务理事参加了会议。经过讨论,会议作出如下决定:第一,通过2014年年会会议议程;第二,同意《法学评论》主编秦前红教授接任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并提请大家表决;第三,决定成立由10名专家组成的初评委员会,组织开展第三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申报工作;第四,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暂不办理注册登记事宜;第五,加大对中国法学期刊网的投入与建设力度,把中国法学期刊网建设成为展示各法学期刊的发展动态的重要窗口;第六,将中国法学会拨付的经费首先投入到网站建设中;第七,应当多吸收一些对办刊有浓厚兴趣的著名学者进入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必要时可成立学术委员会以吸纳更多志同道合的法学优秀人才,不断扩大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的影响力。会议的顺利召开,对推动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的工作,对《中国法学》办刊工作的提升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4年我们围绕办刊开展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工作中也面临不少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有:
1.稿件来源。组稿和投稿是办刊稿件来源的重要保障,没有积极的组稿和充足的投稿,办刊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从今年《中国法学》的组稿和投稿情况来看,民法、刑法等部分重要学科的稿件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这也导致这些学科最后评审通过的稿件也相应偏少,从而使得今年刊发文章在重要学科之间不太平衡;另外,法理、刑诉等学科略偏多。今后在组稿和吸引投稿方面,要进一步兼顾重要学科之间的平衡。
2. China Legal Science《中国法学(英文版)》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在张新宝总编辑的带领下,《中国法学(英文版)》已经基本度过了创办之初最艰难的境地。但是在办刊过程中仍然有困难存在,包括:第一,匿名评审专家问题。China Legal Science在创办之初希望能够实现全部投稿文章由专家匿名进行评审,从而实现优中选优,保证刊发文章质量。但是在实践中发现,鉴于阅读英语语言能力的问题,找到准确判定英语文章准确水平的国内专家较为困难。第二,英文编辑岗位问题。因为《中国法学》中文版本身较为繁重的编辑任务,使得中文岗位的编辑无暇顾及英文版的编辑工作,而英文岗位编辑的数量又很少,因此英文编辑的工作较为繁重。第三,稿源问题。为了确保稿源,China Legal Science同时接受中英文投稿。但是在实践中,因为具备用英语直接撰写文章能力的学者并不很多,所以很大一部分的投稿均是中文稿件。这在客观上为每期按时出版制造了困难。第四,文章翻译问题。即使是英文稿件直接投稿,有很大一部分文章受其作者英语水平所限质量一般,而无法刊登以致退稿。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寻找优秀的中文稿件作为替代,这就对于翻译团队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在大多数情况下,翻译团队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繁重的翻译任务。以上四点困难无一例外是由英语语言所造成的,可见如何克服英语语言困难将是我们在未来致力解决的问题。而健全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以及优秀文章的选用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八、近期拟开展的主要工作
今年的工作已接近总结收尾阶段,但仍还有一些工作需要继续开展。这些工作主要包括:
1.在办刊和其他日常工作中继续组织和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2.落实China Legal Science《中国法学(英文版)》的人才引进工作;
3.加强杂志社和法学期刊研究会的网站建设,并招收固定的实习生负责;
4.与黑龙江大学召开一次以“发展中国家法治建设的比较研究”为主题的小型国际研讨会。
5.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学会2015年的工作计划,兼顾《中国法学》作为法学学术理论期刊的特色,初步拟定了2015年的“本期聚焦”选题如下:
(1)人民检察制度改革(第1期);
(2)民事诉诉法实施(第2期);
(3)互联网法治(第3期);
(4)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第4期);
(5)刑法修正案与刑法实施(第5期);
(6)民法典制定重大理论问题(第6期)。
以上是我社一年来开展的主要工作和近期继续开展的部分工作。通过总结,我们看到了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成绩,同时也深感需要加强和提升的地方也很多。为此,需要学会给予进一步的支持和指导,以使我社在今后的办刊工作中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我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更好地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法学杂志社
2014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