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对2014年CLSCI上发表的1557篇论文进行了初步分类,现向法学法律界同仁征求意见。对个别论文的初步分类如有异议,请直接在本页面下进行评论,或者致电本部门办公室,电话010-66122221,电邮zgfxcxw@126.com。
2014年CLSCI论文学科分类统计表:(点击直接跳转至相关学科。为方便查找,可同时按住“Ctrl+F”键,输入内容进行查找)
法理学·2014年科研单位论文数统计(220篇) |
|||||||
名次 |
科研单位 |
总篇数 |
他发数 |
作者 |
期刊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1 |
中国政法大学 |
21 |
16 |
舒国滢 |
清华法学 |
1 |
欧洲人文主义法学的方法论与知识谱系 |
蒋立山 |
法学家 |
1 |
中国法治指数设计的理论问题 |
||||
陈 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从诠释学立场对考夫曼推理体系的分析和完善 |
||||
沈宏彬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重访证成性与正当性:基于责任概念的重构 |
||||
宋旭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法学视角的图尔敏论证理论 |
||||
陈景辉 |
法学 |
3 |
法理论为什么是重要的——法学的知识框架及法理学在其中的位置 |
||||
王新宇 |
政法论坛 |
2 |
女性贞洁与法律的操守——兼论李某某案的中国判断与美国立法经验 |
||||
雷 磊 |
法律科学 |
2 |
法律论证中的权威与正确性——兼论我国指导性案例的效力 |
||||
雷 磊 |
中外法学 |
2 |
法律程序为什么重要?反思现代社会中程序与法治的关系 |
||||
徐 爽 |
政法论坛 |
3 |
马伯里案的起航——爱德华·考文著《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与司法审查原则》解读 |
||||
陈景辉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权利和义务是对应的吗? |
||||
雷 磊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法律权利的逻辑分析:结构与类型 |
||||
黄泽敏 |
法商研究 |
4 |
指导性案例援引方式之规范研究——以将裁判要点作为排他性判决理由为核心 |
||||
刘 星 |
清华法学 |
4 |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可能”的运行逻辑:法律与文学 |
||||
白 晟 |
政法论坛 |
4 |
不该遗忘的法科学人费青 |
||||
卢春龙 |
政法论坛 |
4 |
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居民对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 |
||||
舒国滢 |
法学评论 |
5 |
论近代自然科学对法学的影响 |
||||
舒国滢 |
比较法研究 |
5 |
17、18世纪欧洲自然法学说:方法、知识谱系与作用 |
||||
王英伟 |
政法论坛 |
6 |
文明复兴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再造 |
||||
许慧芳 |
政法论坛 |
6 |
论文学中的法律——以英美法理学研究为例 |
||||
郑永流 |
清华法学 |
6 |
重识法学:学科矩阵的建构 |
||||
2 |
华东政法大学 |
18 |
12 |
魏 琼 |
中国法学 |
2 |
法律教育的起源:兼议对当下中国法律教育改革的启示 |
马长山 |
法律科学 |
1 |
公共议题下的权力“抵抗”逻辑——“彭水诗案”中舆论监督与公权力之间的博弈分析 |
||||
董保华 |
法学 |
2 |
社会法研究中“法律部门”与“法律理念”的关系——兼与冯彦君先生商榷 |
||||
宋远升 |
法学评论 |
3 |
论检察官职业伦理的构成及建构 |
||||
马长山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法治中国”建设的问题与出路 |
||||
刘风景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法条序号的功能定位与设置技术 |
||||
刘风景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拟人法律观的方法论意义 |
||||
陆宇峰 |
现代法学 |
4 |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功能、异化与规制 |
||||
陆宇峰 |
政法论坛 |
4 |
“自创生”系统论法学:一种理解现代法律的新思路 |
||||
陈金钊 |
法学评论 |
6 |
“法治改革观”及其意义——十八大以来法治思维的重大变化 |
||||
陈金钊 |
法学 |
8 |
法治与改革的关系及改革顶层设计 |
||||
陆宇峰 |
法学 |
9 |
以社会治理创新迎接法制改革转型 |
||||
王 涛 |
法学 |
9 |
网络公共言论的法治内涵与合理规制 |
||||
马金芳 |
法学 |
11 |
社会组织多元社会治理中的自治与法治 |
||||
蔡金荣 |
法学 |
12 |
授权国务院暂时调整法律实施的法理问题——以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 |
||||
马长山 |
法商研究 |
6 |
网络反腐的“体制外”运行及其风险控制 |
||||
陈金钊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重视裁判的可接受性——对甘露案再审理由的方法论剖析 |
||||
刘松山 |
政治与法律 |
12 |
立法规划之淡化与反思 |
||||
3 |
吉林大学法学院(及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
15 |
7 |
姚建宗 |
中国社会科学 |
6 |
中国语境中的法律实践概念 |
李拥军 |
中国法学 |
6 |
“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的博弈:亲属豁免权的中国面相 |
||||
张文显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全面推进法制改革,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法学解读 |
||||
张文显 |
现代法学 |
1 |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中国司法——诉讼社会的中国法院 |
||||
黄文艺 |
法商研究 |
1 |
法律商业主义解析 |
||||
张文显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新时期政法工作的实践辩证法 |
||||
刘小平 |
法商研究 |
2 |
中国法律信仰论的内在悖论及其超越 |
||||
伊 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家庭伦理的儒学内涵与权利的备选位置 |
||||
王 霞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慈善立法的行为心理基点 |
||||
黄文艺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司法公开意义深远 |
||||
黄文艺 |
法律科学 |
5 |
权利本位论新解——以中西比较为视角 |
||||
钱大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环境法应当以权利为本位——以义务本位论对权利本位论的批评为讨论对象 |
||||
李拥军 |
法律科学 |
6 |
“规训”的司法与“被缚”的法官——对法官绩效考核制度困境与误区的深层解读 |
||||
瞿郑龙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政治逻辑——以证成性与正当性为分析框架 |
||||
钭晓东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法学理论体系 |
||||
4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12 |
9 |
汪习根 |
中国法学 |
2 |
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 |
江国华 |
法学研究 |
1 |
转型中国的司法价值观 |
||||
汪习根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论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 |
||||
杨 智 |
法学评论 |
3 |
转型时期社会稳定指标体系与评价指数体系研究 |
||||
李 龙 |
现代法学 |
3 |
建构法治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
||||
伍华军 |
法学评论 |
4 |
公民意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促进与形塑 |
||||
李 龙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治理”一词的沿革考略——以语义分析与语用分析为方法 |
||||
廖 奕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转型中国司法改革顶层设计的均衡模型 |
||||
徐 钝 |
法律科学 |
4 |
司法确认制度及其价值的法哲学拷问——一个合法性范式分析视角 |
||||
廖 奕 |
法学评论 |
5 |
从情感崩溃到法律动员 |
||||
陈金林 |
清华法学 |
5 |
从等价报应到积极的一般预防——黑格尔刑罚理论的新解读及其启示 |
||||
秦前红 |
现代法学 |
6 |
网络公共空间治理的法治原理 |
||||
5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9 |
5 |
李 林 |
法学研究 |
5 |
依法治国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
陈 甦 |
法学研究 |
6 |
构建法治引领和规范改革的新常态 |
||||
李 林 |
法学研究 |
6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意义 |
||||
莫纪宏 |
法学研究 |
6 |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 |
||||
刘作翔 |
法律科学 |
1 |
通过司法解决法律权利之间的冲突——卡尔·威尔曼等美国学者及美国最高法院对典型案例的司法推理 |
||||
莫纪宏 |
法学评论 |
2 |
直面“三个挑战”:衡阳贿选事件的法理透析 |
||||
黄金荣 |
法学 |
7 |
“规范性文件”的法律界定及其效力 |
||||
杨知文 |
现代法学 |
4 |
基于后果评价的法律适用方法 |
||||
黄金荣 |
清华法学 |
6 |
人权的中国特色及其普遍性之途 |
||||
6 |
西南政法大学 |
8 |
8 |
付子堂 |
中国社会科学 |
11 |
地方法治建设及其评估机制探析 |
周尚君 |
中国法学 |
2 |
地方法治试验的动力机制与制度前景 |
||||
付子堂 |
法学研究 |
6 |
立法与改革:以法律修改为重心的考察 |
||||
周尚君 |
法学评论 |
2 |
可量化的正义:地方法治指数评估体系研究报告 |
||||
亓同惠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承认”语境中的权利——从正义/身份回到自由 |
||||
陆幸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权利话语的批判与反批判——围绕批判法学展开 |
||||
陆幸福 |
法学 |
9 |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法律效力之证成 |
||||
朱 颖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德沃金与柏林之争:“原则”与“价值”的内在线索 |
||||
6 |
山东大学法学院(及威海分校) |
8 |
8 |
焦宝乾 |
中国法学 |
6 |
逻辑与修辞:一对法学研究范式的中西考察 |
齐延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论平等雇佣的法理 |
||||
郑智航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外国法与案例在本国司法中的运用 |
||||
潘 林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对赌协议第一案”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
||||
孙光宁 |
政治与法律 |
8 |
目的解释方法在指导性案例中的适用方式——从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13号切入 |
||||
郑智航 |
法学家 |
6 |
中国量化法治实践中的指数设计——以法治政府指数与司法公正指数的比较为中心 |
||||
陈 坤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疑难案件中的法律概念与立法意图——兼为主观解释论辩护 |
||||
郑智航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监督理论的主旨与内核 |
||||
6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8 |
7 |
鲁 楠 |
中国法学 |
1 |
全球化时代比较法的优势与缺陷 |
范 愉 |
中国法学 |
4 |
申诉机制的救济功能与信访制度改革 |
||||
张 放 |
政治与法律 |
4 |
不法之法——试析纳粹立法对法律一般性原则的破坏 |
||||
丁晓东 |
法学家 |
3 |
身份、道德与自由契约——儒家学说的制度性解读 |
||||
刘雁鹏 |
法学评论 |
4 |
对“通过重塑司法权威化解民意审判”之批判 |
||||
鲁 楠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世界法治指数的缘起与流变 |
||||
于 浩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共和国法治建构中的国家主义立场 |
||||
黄明涛 |
政治与法律 |
12 |
论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与香港普通法传统互动中的释法模式 |
||||
6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8 |
6 |
徐 立 |
中国法学 |
6 |
法律自律论 |
陈柏峰 |
法学研究 |
1 |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权利视角 |
||||
徐汉明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论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的科学构建 |
||||
徐汉明 |
法学评论 |
4 |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理念、制度与方法 |
||||
董邦俊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教义学发展、功能与内涵之刑法学揭示 |
||||
张德淼 |
法商研究 |
4 |
中国法治评估进路之选择 |
||||
陈柏峰 |
法商研究 |
5 |
社科法学及其功用 |
||||
徐汉明 |
法学 |
11 |
推进国家与社会治理法治化 |
||||
6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8 |
5 |
凌 斌 |
法学研究 |
6 |
土地流转的中国模式:组织基础与运行机制 |
赖骏楠 |
中外法学 |
1 |
马克斯·韦伯“法律社会学”之重构——观念论的力量与客观性的界限 |
||||
葛云松 |
中外法学 |
2 |
法学教育的理想 |
||||
张 骐 |
中外法学 |
2 |
论类似案件的判断 |
||||
张 骐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论类似案件应当类似审判 |
||||
孙海波 |
法律科学 |
4 |
道德难题与立法选择——法律道德主义立场及实践检讨 |
||||
苏 力 |
法商研究 |
5 |
中国法学研究格局的流变 |
||||
侯 猛 |
法商研究 |
5 |
社科法学的传统与挑战 |
||||
11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5 |
5 |
封安波 |
中国法学 |
1 |
论转型社会的媒体与刑事审判 |
陈林林 |
现代法学 |
1 |
论情理裁判的可普遍化证成 |
||||
叶良芳 |
法律科学 |
1 |
法条何以会“竞合”?——一个概念上的澄清 |
||||
王云清 |
法律科学 |
3 |
法律解释的去理论化与立场转换——认知心理学的启示 |
||||
章彦英 |
比较法研究 |
5 |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比较法:历史、困境与前路 |
||||
11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5 |
5 |
郭春镇 |
法学研究 |
4 |
公共人物理论视角下网络谣言的规制 |
郭春镇 |
法律科学 |
3 |
从“神话”到“鸡汤”——论转型期中国法律信任的建构 |
||||
张 榕 |
法学评论 |
4 |
对地方法院司法创新之初步反思——以“能动司法”为叙事背景 |
||||
李 琦 |
法律科学 |
4 |
作为符号形态与符号行为的法律——寻找另一种法理学的可能性 |
||||
郭春镇 |
环球法律评论 |
6 |
法律和认知神经科学:法学研究的新动向 |
||||
11 |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5 |
5 |
胡玉鸿 |
中国法学 |
5 |
“失败者正义”原则与弱者权益保护 |
许小亮 |
清华法学 |
1 |
法律世界主义 |
||||
焦艳鹏 |
现代法学 |
1 |
法益解释机能的司法实现——以污染环境罪的司法判定为线索 |
||||
胡玉鸿 |
政法论坛 |
5 |
质疑与回应:围绕法律以人为本的法理论辩 |
||||
张薇薇 |
政法论坛 |
6 |
尼采的“大地”与中国之天命观:法则展开之源叙事 |
||||
11 |
中南大学法学院 |
5 |
5 |
谢 晖 |
现代法学 |
2 |
“应当参照”否议 |
谢 晖 |
法律科学 |
2 |
论诸法学流派对法律方法的理论支援 |
||||
谢 晖 |
法学评论 |
3 |
论法律的逻辑命题与修辞命题———制度性修辞研究之四 |
||||
江必新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社会治理的法治依赖及法治的回应 |
||||
胡国梁 |
政治与法律 |
11 |
论裁判过程中的法律方法 |
||||
15 |
南开大学法学院 |
4 |
4 |
王 彬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司法裁决中的“顺推法”与“逆推法” |
刘风景 |
政治与法律 |
1 |
法条标题设置的理据与技术 |
||||
李 晟 |
中外法学 |
5 |
“地方法治竞争”的可能性——关于晋升锦标赛理论的经验反思与法理学分析 |
||||
李 晟 |
法商研究 |
5 |
实践视角下的社科法学:以法教义学为对照 |
||||
16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3 |
3 |
龚廷泰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法治文化的认同:概念、意义、机理与路径 |
公丕祥 |
法律科学 |
5 |
区域法治发展与文化传统 |
||||
姜 涛 |
法律科学 |
6 |
道德话语系统与压力型司法的路径选择 |
||||
16 |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
3 |
3 |
陈洪杰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从“群众参与”到“公民参与”:司法公共性的未来 |
陈洪杰 |
清华法学 |
1 |
人民司法的历史面相——陕甘宁边区司法传统及其意义符号生产之“祛魅” |
||||
陈洪杰 |
法商研究 |
4 |
现代性视野下司法的信任危机及其应对 |
||||
16 |
中国法学会 |
3 |
1 |
张文显 |
中国法学 |
4 |
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
王乐泉 |
中国法学 |
6 |
论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
||||
张文显 |
法学研究 |
6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
19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
2 |
2 |
李学尧 |
中国社会科学 |
5 |
认知流畅度对司法裁判的影响 |
高 薇 |
中外法学 |
4 |
互联网争议解决的制度分析——两种路径及其社会嵌入问题 |
||||
19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科院 |
2 |
2 |
梁迎修 |
法学研究 |
2 |
权利冲突的司法化解 |
赵远 |
法学 |
7 |
“秦火火”网络造谣案的法理问题研析 |
||||
19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2 |
2 |
徐 昕 |
政法论坛 |
2 |
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3) |
孟 强 |
法学 |
8 |
法学视角下的浦东综改:经验、困局及其破解 |
||||
19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2 |
2 |
张洪涛 |
法学家 |
1 |
中国法院压力之消解——一种法律组织学解读 |
张洪涛 |
法学评论 |
5 |
审判委员会法律组织学解读——兼与苏力教授商榷 |
||||
19 |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2 |
2 |
吴真文 |
法学评论 |
4 |
哈特的法律语言观探析 |
夏新华 |
比较法研究 |
6 |
从“非洲法系”到“非洲混合法系”——再论非洲法研究中的法系问题 |
||||
19 |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
2 |
2 |
徐清飞 |
法学 |
2 |
地方选择性试验及其规制 |
陈征楠 |
法律科学 |
5 |
去道德化视角下的法正当性问题 |
||||
19 |
山西大学法学院 |
2 |
2 |
毋国平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5 |
含义不确定的分类法律概念之解释 |
毋国平 |
法律科学 |
1 |
法学的科学性与“法”:以纯粹法理论为中心 |
||||
19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2 |
2 |
夏锦文 |
法学 |
8 |
长三角区域法治文化的基本特质与协同理路 |
蔡宝刚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4 |
法律是从“土地”中长出来的规则——区域法治发展的文化解码 |
||||
19 |
上海政法学院 |
2 |
2 |
胡戎恩 |
政法论坛 |
2 |
民间金融研究高被引论文分析 |
高志刚 |
法学 |
5 |
法院重大敏感案件风险评估机制探析 |
||||
19 |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
2 |
2 |
鲁 篱 |
现代法学 |
1 |
论法院的非司法化社会治理 |
熊谋林 |
政法论坛 |
3 |
三十年中国法学研究方法回顾——基于中外顶级法学期刊引证文献的统计比较(2001—2011) |
||||
19 |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
2 |
2 |
苏新建 |
政法论坛 |
4 |
主观程序正义对司法的意义 |
苏新建 |
环球法律评论 |
5 |
程序正义对司法信任的影响——基于主观程序正义的实证研究 |
||||
30 |
《法学研究》编辑部 |
1 |
1 |
谢海定 |
法商研究 |
5 |
法学研究进路的分化与合作——基于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的考察 |
30 |
安徽大学法学院 |
1 |
1 |
伍德志 |
法律科学 |
6 |
论民间法研究的犬儒主义色彩 |
30 |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
1 |
1 |
何 然 |
中外法学 |
1 |
司法判例制度论要 |
30 |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1 |
1 |
张长东 |
法学评论 |
3 |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基于国家能力理论视角 |
30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1 |
1 |
泮伟江 |
中外法学 |
2 |
双重偶联性问题与法律系统的生成卢曼法社会学的问题结构及其启示 |
30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1 |
1 |
杨 贝 |
环球法律评论 |
4 |
法庭意见、论据与论证——析美国最高法院对劳伦斯案的裁决 |
30 |
复旦大学法学院 |
1 |
1 |
孙笑侠 |
中国法学 |
1 |
论法官的慎言义务 |
30 |
广州大学法学院 |
1 |
1 |
董 皞 |
法律科学 |
1 |
判定法律冲突之问题研究 |
30 |
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
1 |
1 |
冉 杰 |
法律科学 |
2 |
法律论证的共荣性正义标准探究 |
30 |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
1 |
1 |
龚 波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人体器官获取行为的法律规制及其模式选择 |
30 |
国家法官学院 |
1 |
1 |
胡田野 |
法学 |
1 |
新媒体时代律师庭外言论的规制 |
30 |
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 |
1 |
1 |
杨 凯 |
中国法学 |
3 |
审判管理理论体系的法理构架与体制机制创新 |
30 |
湖南大学法学院 |
1 |
1 |
屈茂辉 |
法学家 |
3 |
传统法学的几何学范式论析 |
30 |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
1 |
1 |
林辉煌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涉警上访与转型中国的法治困境 |
30 |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
1 |
1 |
印 子 |
环球法律评论 |
2 |
乡土纠纷的解决与正义供给—— 来自赣南宋村的田野经验 |
30 |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
1 |
1 |
杨 瑞 |
法学评论 |
5 |
乡镇司法所调解程序诉讼化之反思 |
30 |
吉林警察学院 |
1 |
1 |
贺 电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略论法的平衡 |
30 |
暨南大学法学院 |
1 |
1 |
汤文平 |
中外法学 |
4 |
论预约在法教义学体系中的地位——以类型序列之建构为基础 |
30 |
江苏大学 |
1 |
1 |
刘同君 |
法学 |
12 |
论农民权利发展的价值逻辑——以我国新型城镇化为视野 |
30 |
江苏省教育厅 |
1 |
1 |
郝 峰 |
政治与法律 |
12 |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逻辑结构 |
30 |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
1 |
1 |
谢小剑 |
政治与法律 |
4 |
人大审议司法机关工作报告的实证研究 |
30 |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
1 |
1 |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 |
中国法学 |
2 |
人民法院司法公信现状的实证研究 |
30 |
教育部考试中心 |
1 |
1 |
戴一飞 |
政法论坛 |
6 |
法律硕士联考二十年:制度回顾与政策反思 |
30 |
美国密歇根大学 |
1 |
1 |
邓矜婷 |
法学家 |
4 |
新法律现实主义的最新发展与启示 |
30 |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
1 |
1 |
刘思达 |
中外法学 |
4 |
中国法律的形状 |
30 |
南京大学法学院 |
1 |
1 |
牛玉兵 |
法学 |
7 |
符号与司法——基于符号学视角的分析 |
30 |
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 |
1 |
1 |
周永坤 |
法学 |
12 |
丈夫生育权的法理问题研究——兼评《婚姻法解释(三)》第9条 |
30 |
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 |
1 |
1 |
周永坤 |
清华法学 |
4 |
CivilSociety的意义嬗变及其内在逻辑 |
30 |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 |
1 |
1 |
朱未易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6 |
城市法治的要义与结构分析 |
30 |
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 |
1 |
1 |
姜福东 |
政治与法律 |
3 |
后现代法律解释主义批判 |
30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1 |
1 |
黎沛文 |
政治与法律 |
8 |
政治捐献立法规范研究——以香港特别行政区为讨论中心 |
30 |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
1 |
1 |
信春鹰 |
法学研究 |
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其重大意义 |
30 |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
1 |
1 |
乔 岳 |
法律科学 |
4 |
望远镜里的法经济学:理论架构和分析工具 |
30 |
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1 |
1 |
谭志福 |
政法论坛 |
3 |
高校参与法律援助的价值分析 |
30 |
山东政法学院 |
1 |
1 |
侯学勇 |
法学 |
4 |
司法权力规范运行的关键是正当价值体系的构建 |
30 |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1 |
1 |
尹 琳 |
政治与法律 |
12 |
美国“治疗性司法”理念的实践及其启示 |
30 |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1 |
1 |
汤 欣 |
清华法学 |
3 |
法律移植视角下的短线交易归人权制度 |
30 |
同济大学法学院 |
1 |
1 |
刘 忠 |
清华法学 |
2 |
格、职、级与竞争上岗——法院内部秩序的深层结构 |
30 |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 |
1 |
1 |
严存生 |
法律科学 |
5 |
再论法在事中 |
30 |
西南大学法学院 |
1 |
1 |
陈 锐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规范逻辑是否可能——对凯尔森纯粹法哲学基础的反思 |
30 |
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
1 |
1 |
陈海嵩 |
现代法学 |
4 |
“生态红线”的规范效力与法治化路径——解释论与立法论的双重展开 |
30 |
郑州大学 |
1 |
1 |
魏胜强 |
中国法学 |
5 |
法律方法视域下的人民法院改革 |
30 |
中共中央政法委 |
1 |
1 |
姜 伟 |
中国法学 |
6 |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论纲 |
30 |
中国法理学研究会 |
1 |
1 |
徐显明 |
法学研究 |
6 |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30 |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
1 |
1 |
桑本谦 |
法律科学 |
4 |
法律经济学视野中的赠与承诺——重解《合同法》第186条 |
30 |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法律与人文综合教研部 |
1 |
1 |
刘哲昕 |
法学 |
10 |
中国民主政治的制度创新与现实路径 |
30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1 |
1 |
程燎原 |
政法论坛 |
2 |
梁启超的“政体思维”是怎样被误解的——评王绍光的《政体与政道:中西政治分析的异同》 |
30 |
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 |
1 |
1 |
“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 |
中国法学 |
6 |
法院文化建设的司法取向及其实现 |
30 |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
1 |
1 |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 |
中国法学 |
4 |
审判管理制度转型研究 |
30 |
最高人民法院 |
1 |
1 |
江必新 |
法学研究 |
6 |
以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