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3日下午,《食品安全治理蓝皮书(2014)》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法学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知识产权出版社以及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的共建单位、参与院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代表出席了会议。食品领域相关企业代表,人民日报、中国食品安全报等四十余家新闻媒体参与了本次会议。
《食品安全治理蓝皮书》发布和致辞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管委会主任胡锦光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利明教授首先致辞。他表示,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讲话中,王校长回顾了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中心推出《食品安全治理蓝皮书(2014)》,特色明显,成果显著,本书是协同创新中心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系统反映了国内外食品安全治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凝炼出具有价值的观点,对于全方位观察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推动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随后,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致辞。他指出,食品安全是民生之首,是牵动国泰民安的大事。中国法学会深度参与了《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的修订,承担多项课题,出版《食品安全法治内刊》并开通建设“中国食品安全法治网”,为实务部门开展法律实践活动提供平台。中国法学会十分重视与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共同打造食品安全治理的国家级新型高端智库。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制司徐景和司长在致辞中表示,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对食品安全法制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食品安全治理高端智库的作用。《食品安全治理蓝皮书(2014)》体现了两大特点。第一是“四个坚持”,即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国际视野、坚持立足国情、坚持改革创新。第二是“四个基于”,即基于科学、基于法治、基于前沿、基于专业。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专业的衔接。
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张志强副司长也发表了讲话。他表示,对待食品安全要坚持“四个最严”,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食品安全。卫生计生委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食品安全治理活动。针对监管工作的需要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离不开各高校的支持。蓝皮书对食品安全治理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食品安全治理更是提出了有意义的建议,对食品安全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支持,非常期待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的下一个成果。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刘金峰主任在致辞中表示,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关注空前,但是食品安全的形势却依然严峻。在这一背景下,《食品安全治理蓝皮书(2014)》的发布恰恰是政府所需、群众所需、时事所需,体现了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以来的研究成果。蓝皮书在形式上积累了经验,内容上有的放矢的提出了建议,对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决策借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调动了大量骨干编写两个章节,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最后,知识产权出版社副社长张曦致辞。他表示,食品安全事关国家公共安全、社会治理成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体现了为国分忧、为社会尽责的情怀。知识产权出版社也将积极推出更多食品安全的优秀出版物,为社会尽责。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韩大元教授就蓝皮书撰写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未来展望等做了介绍。韩院长表示,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的系列研究成果,包括食品安全治理蓝皮书、食品安全治理文集、食品安全典型案例等。蓝皮书由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与各单位共同研究写作提纲,共同完成,涉及技术、法律、环境等领域的问题,充分利用了各协同单位跨学科的优势。韩院长同时表示,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将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推进食品安全依法治理、培育传承食品安全文化,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为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做出贡献。
研讨阶段由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王伟国主持。研讨分为食品安全法治发展概况、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环境治理状况、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与风险治理状况、食品安全国际合作发展状况、媒体与社会参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七个主题进行。
食品安全法治发展概况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杜焕芳教授首先介绍了蓝皮书中有关法治发展的情况。蓝皮书从体制机制改革、立法、执法、司法审判等多个层面提出食品安全治理法治化的路径。西北政法大学舒洪水教授表示,社会共治打造食品安全的朗朗乾坤。他建议推动食品生产者道德建设,落实食品生产者的民事、行政、经济责任等。中国政法大学孙颖教授表示,此次《食品安全法》的修改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修法也在治理机制、立法理念上实现了突破创新,但是好的法律要有好的实践,她建议要注重行政执法的基层化、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加强风险交流等。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鹏副教授介绍了蓝皮书该部分的相关内容。他从体制、机制、监管效果等方面做了介绍,并建议应当进一步整合地方政府的监管模式,保证政策贯彻的一致性,建设食品安全信息库,推动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现代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制司赵峰副处长从政府监管层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政府监管应当以全程监管为原则,包括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王志刚教授从食品安全的检测中心和检测手段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丛虎副教授从实际执法方面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食品安全环境治理状况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石磊介绍了相关内容。他表示,从环境治理的角度看待食品安全,还存在很多问题,土壤污染仍然严峻,粮食种植面临问题,这些都会传递到食品安全中。环境标准与食品标准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和缺失,这些都会极大影响食品环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洪涛表示,我国环境不容乐观,存在重金属超标严重等问题。农业生产活动,包括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都会导致土壤的污染。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竺效教授也从法学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食用农产品产地的保护形势严峻,农业投入品不合理使用导致了农产品的内源性污染,而废水废弃物带来了外源性污染,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需要加强多领域的协同性、交叉性研究。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与风险治理状况环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综合处处长韩宏伟研究员对蓝皮书关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执行流程、2014年开展的重点工作,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等进行了介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中心风险交流部副主任钟凯副研究员表示,社会多元综合治理,首先要形成共识,这需要风险交流发挥作用,而两大风险交流的主体——媒体和智库,需要内部统一形成共识。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标准与监测评估司综合与规范指导处田建新处长指出,高危食品要通过市场和教育,加强监管,企业控制,通过通报等机制达到社会共治的效果。北京工商大学食品政策研究中心冯中越教授则介绍了他所在的食品政策研究中心在近年来所做的北京地区的数据建设工作。
食品安全国际合作发展状况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生吉萍教授介绍了食品安全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三个政策建议:第一,加强国内监管、提高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第二,加强食品安全自主解决能力,不能寄希望于他国;第三,加强国际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化、全球化合作。北京工商大学食品政策研究中心周清杰教授介绍了美国食品防护计划。美国吹哨人法案,揭发人、举报人法等在制度设计上的经济激励方法等。
媒体社会参与环节。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副社长、副总编李涛表示,新的《食品安全法》对媒体责任做了界定,报道需要加强真实性,达到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平衡。她建议,加强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公开化,下一年度的蓝皮书也可以增加食品安全新闻报道的专题。
行业与企业社会责任环节。加多宝集团品质及资源管理庞振国总经理、中国豆制品专业协会吴月芳秘书长等作了发言。
《食品安全治理蓝皮书(2014)》是有关中国食品安全治理发展的首部蓝皮书,该书重点分析2014年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最新进展,全书包括前言、专题报告和附录三个部分。该书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总结2014年食品安全治理的主要工作与成绩,剖析当前食品安全治理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专题报告聚焦于食品安全法治发展概况、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建设状况、食品安全社会参与发展状况、食品安全环境治理状况、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状况、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状况、食品安全国际合作建设发展状况。
《食品安全治理蓝皮书(2014)》详细揭示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治理在主体、机制、环节及法治保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该书的发布以及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对于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实现食品安全治理法治化、培育传承食品安全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据悉,自2014年起,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将推出年度“食品安全治理蓝皮书”“食品安全治理文集”和“食品安全典型案例”等丛书,以系统反映国内外食品安全治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强化协同创新的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