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首届中国食品安全典型案例发布暨学术研讨会(2015)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法律出版社?《中国法律评论》、知识产权出版社主办,来自理论界、实务届跨学科的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为深入贯彻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更好实现食品安全治理跨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的目标,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在教学中整理、遴选部分典型案例,通过课堂讨论和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写作,形成了典型案例分析的教学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兼副书记杜焕芳教授主持会议。他讲到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两年多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成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本次召开的首届中国食品安全典型案例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就是展示我们食品中心成果的一个窗口。
法律出版社总编辑助理张雪纯在讲话中提出食品安全成为热门话题的前提是我们已经从温饱向小康生活过渡,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经济结构与治理方式却没有很好地适应这种方式。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食品产量过剩,另一方面食品满足不了现实需求。“让老百姓吃的放心”,这既是中央的承诺,也是社会的真实需求。通过发布食品安全典型案例,对食品安全领域典型问题进行梳理与探讨,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实务部门,都是接地气的探索与实践。
知识产权出版社副社长李程讲道,食品安全是关于老百姓切身健康的重要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处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食品安全典型案例》书籍精选了20个近年来有关食品安全典型案例,并由专家对案例焦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通过政府、学术机构、司法机构、企业、社会大众的协同努力,进一步促进社会对食品安全这一问题的重视。
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具体介绍了案例书籍情况,他指出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和运用,新的食品安全法已经实施将近两个月时间,在个案中能真正反映我国食品安全的法治现状,发现法律适用中的疑难,也才能有效提出对策和反思。本次会议我们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案例进行研讨,这些案例具有比较复杂的法律关系,都涉及法律中的重点难点制度,也都与当下中国食品安全事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有直接关系。协同创新中心希望以此为切入点,推动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随后与会的专家学者共同围绕食品安全典型案例进行学术研讨,反思实践,完善学理思考和制度设计。专家、学者从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食品安全公共信息平台构建、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食品追溯机制的建立等多角度、多学科对食品安全典型案例做了调理分析和学术探讨。
《中国食品安全典型案例》是展现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法制化程度的重要窗口,也是国内首部运用跨学科思维,以我国最新的食品安全案例为素材进行的综合解析成果。该书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既以法律关系作为线索分析个案,也对个案发生的社会原因和制度进行深刻反思,体现出法治现代化到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典型案例发布以及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对于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实现食品安全治理法治化、培育传承食品安全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稍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鹏副教授做了“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探索性研究”的主题演讲。他认为食品安全案例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的不到位,具体表现在抽查能力不足、关注点有偏差、监管力度不够等。他还指出目前食品安全量化评级过于静态化,应将静态监管转为动态监管,应将食品安全同地方政府经济利益、GDP相关联,着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不是停留在道德层面上的呼吁。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刘俊海教授对本次会议做了总结,他说道案例的发布不仅有教学成果上的意义,还有法律、监管等方面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治理水平。在讨论过程中,与会人员在很多方面达成共识。刘老师指出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一是要促进食品供给策略的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二是加强食品企业、食品行业的自律意识,激活食品企业的内部治理;三是消除监管盲区,构建24小时全天候,360度全方位,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食品安全共享机制;四是要有效界定《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提升食品成本,降低食品收益,提升维权收益,降低维权成本;五是提升监管部门发布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六是加强多学科的食品安全治理研究。
本次研讨会充分促进了学术界与实务界对这些教学案例的交流和研讨,努力提高中国食品安全治理跨学科教学的能力,促进《食品安全法》更好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