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70年回眸与前景展望
——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黄文艺
发布日期:2019-10-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广禄

中国法学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大变局下,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两大奇迹”的史诗般进程的一部分,既被深深打上了这一时代进程的烙印,又书写了这部伟大史诗的法学篇章。围绕中国法学70年发展历程及其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法学发展的关系、未来发展前景等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黄文艺。

中国法学70年分为三大历史时段

《中国社会科学报》:70年来,中国法学发展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黄文艺:根据党中央对新中国70年发展进程的时代划分,中国法学70年历程可分为三大历史时段,即新中国前30年(1949—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

新中国前30年的法学是在批判旧法学旧法制、构建新法学新法制的历史条件下出场的。一是全面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主导地位。老一辈法学家较为系统地梳理和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作用、起源、历史类型、发展规律、法与社会现象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论观点,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品性。二是初步探索了法学学科体系。在借鉴苏联法学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国家与法的理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婚姻法、劳动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等学科,初步确立了各学科的基本论题、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三是深入研究了国家基本法律制度问题。老一辈法学家领导或参与起草了《宪法》和《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法律,研究起草了《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等法律稿数稿。如果没有前30年法学的知识积累和理论准备,改革开放初期的大规模立法格局是难以出现的。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开启了中国法学黄金发展期,实现了学术大繁荣、队伍大发展、成果大增长。从学科自身建设看,这一时期,中国法学着力建立健全自己的学科体系、范畴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逐步确立起了自主的、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形象。从与法治实践的关系看,中国法学积极参与实践、引领实践、服务实践,推动法治观念变革、法律制度创新、法治体制改革、法治文化建设,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力军。从与世界法学的关系看,中国法学自主开展了大规模的法学知识引进行动,广泛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法学成果,很快融入全球法学体系,迅速跟上了世界法学前进步伐。

从2012年至今,新时代中国法学发展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已迈出了蹄疾步稳的开局之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新格局。在全面依法治国新方略的引领下,中国法学学术疆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党内法规学、国家安全法学、监察法学、网络法学、数据法学、人工智能法学等新兴学科崭露头角,地方法治、行业法治、军队法治、涉外法治、国际法治等研究蔚为壮观。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战略的指引下,中国法学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深入推进观念、理论、方法创新,在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新成就。

与时代发展进程同频共振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法学70年发展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法治建设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黄文艺:每个民族的思想和理论,都是对本民族的独特历史记忆和实践经验的理性提取。

一方面,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法治实践构成了中国法学发展之本源,在多重意义上催生并推进了中国法学的重大发展成就。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所内含的巨大法治需求,是法学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过去70年的建设和改革实践,向法学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法学课题。其中,很多课题都是西方法治理论不可能提供现成答案的中国问题,如加强和改善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正是由于一大批法学家积极回应实践需求,深入研究各种现实课题,法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所积累的大批鲜活经验,为法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实践资源。70年来,在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涌现了一大批蕴含中国智慧、体现治理规律的本土原创性经验,尤其是民主法治建设领域形成了许多有别于西方法治的实践知识和经验。这些默会性知识和操作性经验,构成了法学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识资源,吸引越来越多的法学家进行专业化的理论加工、学术提炼,使之升华为本土化的概念范畴、命题判断、理论学说。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所提供的广阔社会舞台,成为包容和检验各种法学研究成果的难得平台。当代中国是世界上国情最为复杂的发展中大国,已经并仍在发生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既给法学理论百家争鸣、法学学术百花齐放提供了深厚的沃土,也给各种法学理论观点的应用检验、修正完善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法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中国法学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理论资源、智力支持,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第一,推动构建现代法治意识形态。从现代民族国家看,法治意识形态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法治建设的理论指南。70年来,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中国法治理论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标志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法律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几代法学家始终积极参与国家法治话语加工、法治命题提炼、法治理论创新,在构建这三大标志性法治理论成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推动构建现代法律规范体系。现代法律规范体系的构建,既是现代民族国家制度建设的主体工程,也是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制度保障。中国用70年的时间走完了很多国家二三百年的立法历程,构建起了一个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体系。这一法律规范体系,从框架结构设计到重要法律法规起草,都离不开法学学者们的深度参与,都凝聚着法学学者们的思想智慧。

第三,推动构建现代法治运行体制。现代法治运行体制的构建,是现代民族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法学学者在深入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法治体制的基础上,对创新完善宪法实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法治教育等体制机制所提出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已转化为党和国家的决策内容,促进了法治运行体制的现代化。

第四,推动建设现代法治文化。培育现代法治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的应有之义。70年来,法学专家学者通过课堂教学、著书立说、媒体访谈、法治宣讲、法律服务等多种渠道,向青年学生、干部职工和社会公众传播现代法治理念、精神、知识,推动全社会增强了现代法治观念。

成为影响世界法学格局新生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学科发展角度看,70年中国法学发展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和经验?从世界法学视域看,如何评价中国法学70年来的发展?

黄文艺:70年来,中国法学学科建设领域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第一,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法学界一直高度重视学科分类、建设和发展问题,已初步形成了包括一系列二级、三级、四级学科在内的面向实践、门类齐全、分工细致的法学学科体系。第二,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法学范畴体系。从理论法学、宪法学到各部门法学,主要法学学科都已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结构严谨、自成一体的范畴体系。第三,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法学理论体系。经过70年知识积累,法学领域已不再是各种观点零散堆放的杂货场,而是各种理论琳琅满目的超级市场。各主要学科都产生了一些具有原创性、标志性意义的理论成果,初步形成了各自的学科理论体系。第四,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法学方法论体系。法学领域运用的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专业化、精细化,并已形成多元互补的学术范式和研究进路,法学研究的科学化、理性化形象逐步确立。

70年来,中国法学走过的历程很不平凡,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当代中国法学区别于其他国家法学的根本标志,也是当代中国法学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二是面向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经邦济世的治学传统,笃行理论研究密切联系实际的学术宗旨,积极探索破解法治实践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成为中国法治事业的见证者、建设者、创新者。三是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法律文明成就。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法律文明的丰厚制度遗产,创造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法学的思想成就,让中华法律文明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焕发新的光彩。四是广泛吸纳世界法学法治成果。自主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优秀法学法律成果,大幅度充实法学研究的概念框架、分析工具、理论体系,使中国法学能够站在人类法学法律思想高原上前行。五是持续加强法学学术引导管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法学研究工作,不断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构建了党政管理、行业指导、单位组织的研究体制,引领法学事业健康发展。六是持续加强法学学术队伍建设。法学领域已形成了以高等法学院校教师队伍为主体,包括社会科学智库机构、党校行政学院、法治工作机构、军队院校中从事法学法律研究人员在内的法学研究队伍,构建起了种类齐全、梯队衔接、布局合理的法学研究人才体系。

从世界法学的视域看,70年中国法学发展史乃是一部中国法学融入世界法学的学术史,经历了从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法学家在国际上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到国外进行平等学术交流,向国际社会宣介中国法学法治成就,让世界更全面了解中国法律传统和现代法治。同时,中国法学家及其研究成果也给世界法学带来了新面孔、新声音、新元素,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法学界的关注和评介,正在成为影响世界法学格局的新生力量。

中国法学未来发展六大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报》:总体上看,未来中国法学研究和法治发展的路向是怎样的?有哪些领域和方向需要重点关注和开拓?

黄文艺:总体上看,未来30年将是中国法学事业大变革大发展的阶段。对中国法学未来发展前景,我有以下六个基本判断。

第一,法学领域将迎来新一轮开疆拓土,进而引发学科版图剧变,推动学科体系系统性重构。我们几十年来沿用的法学学科版图,基本上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已显示出滞后性和不适应性。许多新兴法律法学领域,如党内法规、国家安全、社会治理、新型科技等,无论是其知识体量,还是法治分量,正在超越一些传统的二级学科。法学学科体系必将进行重构重塑。

第二,法律知识生产中心将发生大转移,由法学院校所向法律实务机构转移,实务界法律专家群体将迅速崛起。在当今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身处法治建设一线的法律实务机构,最先遇到各种越来越复杂的新兴法律问题,也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实务机构的法律从业者和法学研究者须及时跟踪和深度进入急剧变革的法律实践。

第三,法学研究的中国化、本土化趋势将大幅增强。未来30年,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将成为一个在很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或处于领跑地位的国家。即使在今天,我们在移动支付、共享经济、智能政法、互联网司法等领域所面临的很多新兴法律法学问题,在其他国家还未遇到,更不可能有域外经验可资借鉴。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以先行国家的身份开拓性地研究许多新兴法律法学问题。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法学的本土化道路将越走越宽。

第四,法学理论研究将由创造性地吸收借鉴域外法理,更多转向自主性地总结提炼本土法理,形成中国气派的法理体系。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数千年法律文明传统的基础上,接力探索一种在很多方面具有原创性意义的新型法治文明。未来30年,这种新型法治文明将不断走向成熟和定型,展现出更加明晰的面貌和形象,积淀更多凝聚中国智慧的实践经验和制度元素。未来的法学理论研究,通过挖掘法治文明新材料、新元素,提炼法治实践新经验、新智慧,就可以升华为一系列概念范畴严谨、命题判断严整、结构体系严密的理论成果,就能够构建起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学理论体系。

第五,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依规治党问题的研究,将成为中国法学最具成长性的领域,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法学研究领域。70年中国发展的辉煌成就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国际上兴起了海外中共学或国际中共学。不管是持友好态度的国际人士,还是持不友好态度的国际人士,都承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独树一帜的国家治理形式。在当代中国,党如何执政治国、如何管党治党,是最重大、最严肃的学术研究课题之一。作为研究治国理政之大学问的法学,在这一重大课题上既不能缺席,更不能失语。

第六,再经过3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中国法学将以崭新姿态屹立于全球,世界法学终将有望迎来中国时代。过去300年是西方法学占支配地位的时代。在过去70年基础上持续推进的法治中国建设,将是人类历史上一场难得的新型法治实验。这场实验将创造出一种既吸纳西方法治合理元素、又整体上超越西方法治的新型法治模式,从而为构建一种有别于西方法学、给世界法学增添多元性的新法学提供足够的实践基础。未来30年的中国法学,将肩负着构建这种新法学的重任,承担着续写世界法学发展新篇章的使命。

记者 王广禄

责任编辑:于涛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