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8日讯 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20年《法治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法治发展与展望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法治蓝皮书指出,2019年,中国在法治建设和发展中,坚持和完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科学民主立法、回应社会需求,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民商经济法治、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刑事法治、保障司法人权,深化司法改革、维护公平正义,加强民生保障、共建法治社会与美丽中国,取得了更全面更辉煌的伟大成就,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中国法治发展更加注重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2019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负责督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各部门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情况;印发《关于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的意见》,不断把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
推动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共中央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发布《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规定(试行)》,为中国共产党立规、执规确定“规矩”。
提升全面从严治党法治化水平。中共中央修订《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聚焦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着力提高党的问责工作的政治性、精准性、实效性。强化党对编制工作的集中领导,印发《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强化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新时代机构编制法定化建设。
强化科学民主立法、回应社会需求
立法保障和巩固改革成果。一是调整法律适用,自 2019年12月1日起,在上海等18个地方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全覆盖清单管理,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分类推进改革;二是修改法律巩固改革成果,如修改《法官法》《检察官法》巩固司法体制改革成果。
拓宽公众参与立法渠道。一是建立立法联络点。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湖北襄阳、江西景德镇、甘肃临洮的人大常委会以及上海虹桥街道设立了第一批立法联络点。二是推动立法全过程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推动立法全方位公开,不仅公开法律草案和说明,还公开了每次审议过程中的争议信息。
有效开展各类执法检查。执法检查是人大开展监督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是检验法律实施情况的重要方式,也是修改或者废止法律的重要参考。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针对《水污染防治法》《就业促进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开展了执法检查工作,了解法律实施运行情况,发现了一些制度层面的问题。立法回应社会迫切需求。修订《药品管理法》,一方面可以让广大患者合法获得治病的药物;另一方面充分说明,近年来的法律制定、修改,注重积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全力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务服务。2019年中央政府取消 25项行政许可事项,下调6项行政许可事项的管理层级,并进一步清理证明事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实行目录式管理,并实现网上集约化办理。长三角、京津冀加强政务服务的区域融合,实现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异地办理。
决策法治化取得突破性进展。2019年4月,国务院在地方立法的基础上出台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标志着行政决策法治化迈上了新台阶。
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日趋完备。一是完善和落实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二是探索开展立法前评估,将立法质量的关口前移至立法前;三是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各地政府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对规范性文件实现目录和文本动态化、信息化管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布了规范性文件立改废情况;四是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公平竞争审查。
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一是组建综合执法队伍,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全国要组建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五个新的综合执法队伍。二是推广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印发《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指导意见》,聚焦行政执法源头、过程和结果,有利于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三是加大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执法。
注重加强民商经济法治、优化营商环境
外资法结束“分治”格局。2019年3月,《外商投资法》出台,标志着中国外商投资立法进入了大一统时代。
改革和完善资本市场体系。2019年,《证券法》修改,凸显注册制全面推广、加大证券违法成本、投资者保护改革三条主线。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修订《外资银行管理条例》,降低外国银行来华设立外资法人银行和分行的门槛;修订《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降低外资保险公司的准入门槛。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等环节统筹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成立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在国家层面建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案件审理的专业化和集约化。
全方位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强化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全面推广“证照分离”,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2019年10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将优化营商环境提到行政法规的层面。
完善刑事法治、保障司法人权
特赦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发布特赦令,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慎刑恤囚、明刑弼教的传统。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深入推进。2019年1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平均适用率为40.1%,其中重庆、天津、江苏等省份平均适用率超过70%。山东法院还开展了刑事案件速裁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案件平均审理期限7天,当庭宣判率达97.5%。
加强未成年人权利司法保障。司法部发布《全国刑事法律援助服务规范》,专节对律师承办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设置服务标准,以提高未成年人的司法保障水平。
深化司法改革、维护公平正义
顶层设计明确司法改革方向。2019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阐明了新时代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为贯彻落实中央改革部署,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深化人民法院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人民法院第五个五年改革纲要(2019-2023)》,明确健全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权力运行体系。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2018-2022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重点部署了检察机关的 46 项重要改革举措。
深化司法机关内设机构改革。2019年,全国基层法院的内设机构改革已经全部到位,推动审判业务骨干回归办案一线、简化办案层级。2019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内设机构实施“重塑性”变革,重新设立十大检察厅,形成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职能并行的法律监督总体布局。
进一步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进一步加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要求,所有案件网上流转、依法公开、全程留痕,严格遵循卷宗归档、流转及使用的审批流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健全完善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的意见》详细规定了审判委员会的组织构成、职能定位、运行机制、保障监督等。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关于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办理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对领导干部办案的方式、职责等作出明确规定,要求领导干部要以主办检察官或者独任检察官的身份直接办案、完整办案。
全面推行网上跨域立案改革。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84% 的法院开通了网上立案服务,32% 的法院提供了省内跨域立案服务。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了全国法院跨域立案接入平台和应用标准。
完善民事证据制度、保障诉权。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集中在证据收集、自认制度、制裁虚假鉴定和电子数据这四个方面,旨在进一步完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规范诉讼主体的证据行为。
健全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2019年,法院的执行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纲要(2019-2023)》提出未来五年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发展目标。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意见》,要求各地加强推进执行联动机制建设、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强化执行难源头治理制度建设。
深入开展检察公益诉讼工作。2019年4月,立法机关将公益诉讼检察职权写进《检察官法》。2019 年1至10月,行政机关对检察建议的回复整改率达97.1%,绝大多数公益受损问题在诉前得到解决。
加强社会法治、建设美丽中国
2019 年社会法治围绕社会治理和保障改善民生两大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
劳动权益保护更加有力。一是用法治手段治理欠薪难题,制定《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并严格实施。二是规范新业态劳动用工。三是就业反歧视取得进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 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规定招聘环节不得限定性别,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等。
社会保障法治日益完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要求降低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继续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调整缴费基数。自2019年5月1日起,各地统一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至16%。自2019年1月1日起,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工作由税务机关统一负责。2019年,“退役军人保障法”制定驶入快车道,《退役军人安置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烈士褒扬条例》等行政法规规章的制(修)订工作也在按计划有序推进。
医疗卫生法治实现重大突破。2019年颁布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国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方面战略部署的一项顶层的综合性制度安排。
强化生态环境资源保护。2019年度,生态环境政策主要集中在强化国土空间治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制度等方面。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完成了《资源税法》立法和《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森林法》的修订。2019 年7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对生活垃圾实行严格分类,明确了个人违规投放的处罚细则。在上海垃圾分类地方立法的引领下,各地生活垃圾分类与治理也迈向法治化。
多方探索创新社会治理。一是及时回应公众诉求;二是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三是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备受瞩目;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2020年中国法治建设仍需迎难而上
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给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基层社会治理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峻考验,也给世界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带来巨大挑战。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仍将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特别是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如何保就业、促稳定将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压实各地依法治理的责任,全面提升法治水平。建立健全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2020年各地应系统公开依法治省(治区、治市)委员会履职情况,形成全社会参与、共享、监督依法治省(治区、治市)成效的机制,体现全面依法治国和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建立更加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使经济社会各领域有法可依,更要确保各领域法律子体系协调共生。2020年立法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严格依法行政,打造透明、诚信、服务、高效政府。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直接决定法治国家的实现程度。2020年,各级政府必将进一步提高法治化水平,提升透明度、公信力及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意识;二是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三是各级政府将继续深化政务公开;四是多措并举,提升执法能力。
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落实司法为民提升司法公信力。2020年,各级司法机关必将着力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体系,健全司法人员履职保障机制。2020年,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将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加强诉源治理、多元化解纷机制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为有序复工复产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为企业合法经营活动提供有力的司法支持。
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时代的新命题,把重大社会风险化解在市域是今后国家治理的努力方向。各地应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法治化水平;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调动党员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加大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激发社会活力;坚持群众路线,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枫桥经验”城市版。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平安中国”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2020年,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继续深化公安改革,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风险;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不断净化社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