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体现大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搞好教材建设工作,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教材作为教学内容改革成果重要的体现形式,应尽可能具备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近五年来,在学校教学改革、教材立项的共同带动下,北京大学法学院积极推动教材建设工作,从人、财、物等方面均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教材工作的落实,也获得了较好的成果。
2020年,为提高教材研究与建设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北京大学开展了首批教材研究与建设基地的遴选工作,法学院申报的“法学教材研究与建设基地”项目获得批准并立项,由此成为北大首批五个教材建设基地之一。
“法学教材研究与建设基地”的建立根据既有的法学教材体系,计划从“传统教材”“阶梯教材”“口述教材”三大模块推进,同时实现重点学科重点教材的凝练,通过达到教育观念的转变,逐步建立健全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此基础上,法学院还拟搭建一个凝聚各学科、各方面专业力量的平台,用以共同研究课程教材建设,从而构建灵活、开放、有效的创新研究机制,为实现课程教材建设研究的专业化、专门化、专项化,发挥重要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功能,进而整体提升课程教材建设的支撑能力,最终建成一套符合现代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及新法学培养方向的教材体系。依托这一体系,法学院未来将围绕所聚集的各方面专业力量,深入探索教材建设规律,进一步搭建教材数据中心,不断促进研究成果的交流与传播。
(一)传统教材
传统教材是教育教学的根本。近年来,法学院先后出版多本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等,其中很多被国内多所高校作为其法学课程教材使用,师生反映良好,实际教学效果良好。这些教材的出版一方面对相关学科的教材建设起到了推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对法学学科人才的培养。
截止到2020年,法学院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4本;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8本;获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本;获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2本;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3本;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2项;获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项14本。
(二)阶梯教材
截止目前,“北大法学阶梯”讲座共举办入门讲座18场,进阶讲座22场,高阶讲座40场。其文字稿已初步整理完毕,并已与出版社签订合同,预计将于2020年内出版第一批阶梯讲座系列的教材。法学阶梯系列教材的出版,是为了及时、有效地记录每场阶梯讲座的内容,是通过将主讲人口头语言转化为实体教材的形式,从而满足广大师生对知识的诉求,既巩固了阶梯讲座的效用,亦扩大了“北大法学阶梯”系列讲座的影响力。
(三)口述教材
“口述教材”是按需索骥区分于传统教材的按部就班,打破传统教材体例和模式的新型教材。是在打破传统的同时,让读者更多地体验身临其境之“境”带来的实际案例,以及实际案例带来的法学知识带入感。其中设定“场景”的“重现”打破了固有的知识架构并对“境”进行知识重组。
2007年,法学院陈兴良教授开创了“口述教材”的先例,其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生讲授刑法课程的录音稿整理后出版的《口授刑法学》一直颇受欢迎,事实证明这本口述型教材的出版非常成功。本次教材基地的建立,法学院也预将此延续下去,让更多的法学“口述教材”出版,以更通俗易懂的文字结构展现法学学科内容,使读者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阅读学习法学学科内容。同时,作者以讲授者、授课教师的双重身份展现所讲内容的知识体系,也体现了作者对知识的个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