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罗俊代表:“五个融合”培养一流人才
发布日期:2021-03-08 来源:羊城晚报

刚刚出炉的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中山大学共计33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0名,在中国内地高校中并列第4,进步显著,成绩斐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山大学这所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高校正在阔步向前。

回顾“十三五”,中大在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征途上,取得了哪些成绩?基础研究不断取得创新突破的秘诀是什么?展望“十四五”,中大的新蓝图是什么?未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3月6日,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接受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他说:“中山大学要成为一流大学,本质上是要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未来五年,中大将继续把学科发展作为主线,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培育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

关键词:目标

从“岭南第一”转为“追求卓越”

3月4日,备受关注的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正式出炉。2021年的榜单中,中山大学有33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0名榜单。其中,哲学、酒店管理、社会政策与行政管理3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名榜单。

过去五年,中山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成果令人瞩目。尤其在2020年,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启用,我国目前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中大力量闪耀在抗击疫情第一线……

为了拿到这份耀眼的“成绩单”,中大有多拼?罗俊告诉记者,过去五年,中大之所以取得这么多成绩,一方面是因为大家转变了观念;另一方面,中大的办学格局、学科格局、科研导向也在发生改变。

在观念转变方面,中大师生已经走出了“岭南第一”的思维限制,转而“追求卓越”。“这也是一种心态的转变,格局的提升。我们不能偏安一隅,要把中大放在一个大的格局下,去追求卓越。”罗俊说。

在办学格局上,随着2020年8月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正式启用,中大广州、珠海、深圳三个校区、五个校园的办学格局在这五年里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

在学科格局上,近几年,中大着力补工科“短板”,从“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我们布局了很多工科学科,引进了很多工科、医科方面的人才,深圳校区重点也在发展工科、医科。”罗俊告诉记者。

在科研导向上,中山大学提出“坚持科研与教学融合”,同时强调科研应该为人才培养服务。“我们做了很多具体的举措、措施,保证这几方面的改革能够落地、落实。”罗俊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五年,中山大学确立了怎样的目标和蓝图?

“进步大,压力也大。”罗俊告诉记者,中大这些年是在厚积薄发,慢慢往前追。展望“十四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仍然是中大的重要任务。

在他看来,未来五年,对中大来说,学科建设仍然是主线。既要考虑怎么加大学科发展,提高学科水平;也要加强人才培养,尤其要提高对教师队伍的要求,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关键词:突破

科学家精神驱动“双一流”建设

不久前,罗俊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天琴计划”又传来好消息——“天琴二号”多项关键技术完成地面验证,计划在2025年前后发射。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山大学持续为工科“补短板”发力,着力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屡屡取得突破,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罗俊告诉记者,以“天琴计划”为代表的一批基础研究之所以能取得突破性成果,离不开国家和省市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也离不开科学家们的长期坚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罗俊说,“科研突破离不开基础积累,同时,坚持也非常重要。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就有可能做好,就有可能取得突破,就有可能做成。”

“一个好教授一辈子做一件事,一个优秀的教授一辈子做成一件事。”这是罗俊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在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每一点成绩和突破,背后都可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冷板凳”。

比如“天琴计划”的突破,背后就是罗俊及团队30余年的努力。他告诉记者,天琴方案提出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过程的推进和科学发现让他和团队对中国人提出的空间引力波探测方案越来越有信心。

同时,集体的力量也至关重要。他认为,类似“天琴计划”这样的大项目,更需要协同攻关、团结合作,才能做得成、做得好。

这种科学家精神,对中大补工科“短板”也带来了助益。“我们突破工科发展的‘短板’,也是希望大家坚持不懈、团结协作,做好一件事,自然也能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罗俊说。这种氛围驱动着中山大学向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学术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目标不断迈进,推动中大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关键词:人才

一个合格的中大人要敢于担当

2020年1月24日,除夕夜,60名来自中山大学的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到武汉支援抗疫;去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大各附属医院派出多批共500多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在新疆、黑龙江等地甚至境外,都能看到中大抗疫专家的身影……“无敌”的中大力量让无数人为之点赞。

“这让我觉得很骄傲。”罗俊说,“做一个合格的中大人,就是要敢于担当、舍我其谁。”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使命之一。在他看来,中大力量闪耀在抗疫一线,与中大“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12字人才培养目标密不可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罗俊告诉记者,中大培养学生要有家国情怀,医务工作者们也要有家国情怀。这种担当精神也是一种领袖气质。一个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到社会上,就要能担当、能扛事、不怕事,能做大事。

“中山大学要成为一流大学,本质上是要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罗俊说,“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也是一所大学的担当。”

他提出,衡量一所好大学的标准,应该是三个“首先想到”——国家首先想到,社会首先想到,学界首先想到。

要成为一流的大学,培养一流的人才,在他看来,不是朝夕之功,而需久久为功。如何构建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罗俊认为,这是历史给教育工作者出的“时代考卷”。

他告诉记者,中大正在打造“五个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即:坚持德育与智育融合,坚持学科与专业融合,坚持科研与教学融合,坚持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坚持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这也是中山大学塑造一流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遵循的方法和路径。

“大学的天职就是培养人才,我们把一流人才培养永远放在第一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罗俊说。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