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师者,治之本也。从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到师范大学的党委书记,几十年来,全国人大代表赵国祥从未远离师范教育,所思所想所愿也都与之有关。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迈进“十四五”,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如何开好头、起好步?赵国祥认为,要从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入手。
加快打造“一省一标杆”地方师范大学
“如何在资源投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更好地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振兴教师教育的重大课题和当务之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建议,在每个省市自治区遴选1~2所基础较好的地方师范院校,重点打造一批标杆地方师范院校,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水平。
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相关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各地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性的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另一方面,政策举措的有限覆盖和高师院校的数量众多之间的矛盾,影响和制约了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质量。
赵国祥在调研中发现,受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的双重影响,一些师范院校毕业生往往局限于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迁移能力弱于综合性院校学生。部分重点中学更愿意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中招聘教师。有数据显示,一些全国知名中学近年来录取的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新教师中,90%以上是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对此,赵国祥建议,集中优势资源,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就为各地遴选出1~2所基础较好的师范院校,支持其建设标杆地方师范院校,全面打造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希望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尽可能地统筹资源,切实加大对标杆地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实现包括国家级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和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等在内的重大举措全覆盖,为教师教育振兴提供充分保障。
“标杆师范院校要传承和弘扬百年优秀师范教育传统,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引领、辐射和带动其他师范院校整体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教师教育振兴开创良好局面。”赵国祥期待着。
改革师范生招生方式
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
师范生生源质量是制约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冲击,我国师范生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如何吸引优秀学子报考师范专业,为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奠定坚实基础?赵国祥认为,可以从落实教师待遇、增加政策供给、创新培养模式、推进招考改革和调整招生规模等入手。
事实上,我国早在1986年就提出“教师工资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赵国祥在调研中发现,当前,该政策在我国部分地区仍然难以得到完全落实。另外,尽管近年来许多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单一学科培养、分科教育模式固化、学生适应性不强、社会认可度下降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导致师范专业对中学生的吸引力下降。上海一家知名高中曾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显示,整个高二年级300多名学生中,愿意在高考时报考师范类院校的只有3人。
“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教师教育专业优惠政策,全国落实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很重要。”赵国祥多次强调。另外,国家还应该积极应对新技术革命时代基础教育领域出现的新课程形态、新学习方式挑战,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教育人才,切实增强师范专业的吸引力。
赵国祥还认为,应该进一步扩大高校招收师范生的自主权,改革师范生招生方式,提高报考门槛。譬如,改革招生办法,各省高等师范院校可组成联合招生委员会,提前招生、提前录取;改革考试内容,实施综合测试,注重对师范生通识素养和人际素养的考察;改革录取方式,在师范生招录时,增设面试环节来甄选师范生从教育意愿度和从教潜质的考察,提高新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