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法学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切实保持和增强法学会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着力打好“三张牌”,破解区法学会发展建设中面临的机构落实、工作机制、运行方式、服务能力等“九大难题”,把法学会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学会群团改革工作路子。
打好立根固本夯基牌
“南湖区法学会自身建设存在‘机构难’‘制度难’和‘管理难’这‘三难’情况,破解这‘三难’,区法学会围绕‘有人办事、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建设要求,在完善组织体制、工作机制、管理方式上下功夫,使法学会各项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南湖区法学会负责人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南湖区法学会2017年6月成立后,以群团改革和机构改革为契机,设立南湖区法学会秘书处,落实公益一类在编人员2名,并申报法学会专项资金,纳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把法学会作为培养干部法治思维重要平台,加强法学会与党政部门之间干部双向交流;借助“政法讲堂”平台建设,加强法学会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同时,紧盯制约法学会长远发展障碍,在制度化建设上率先发力,围绕精文减会精神和疫情防控要求,优化运用办公软件,实现线上云审议、云表决;在课题申报上,创新建立“一项目一方案”管理制度,建立法学会分管领导负总责,秘书长具体抓总的项目管理体系,积极推进项目申报工作,从而实现了法学会运转变被动式为主动式。针对会员管理难题,南湖区法学会优先吸收来自基层和一线法学法律工作者成为会员,目前在152名会员中,超九成人员拥有一定法学理论基础或基层法律实践经验。所有会员均建立纸质和电子双档案,并依托“互联网+”等技术,定期与高等院校、会员单位开展线上互访,实现法学会会员管理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打好特色项目组织牌
南湖区法学会在创建“一县一品”特色法学会工作时,提出“打出品牌、亮出特色”的目标。如何破解选题难?区法学会专门制定“1+4+X”研讨机制,即由区法学会负责牵头抓总,公检法司四家单位对创建方向可行性开展专题评估,第三方机构深入挖掘区域特点、工作亮点,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经过一段时间运作和反复研讨,最终将“借法学之力,助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特色创建项目。
接下来,围绕项目创建中的组织难题,南湖区法学会在“一项目一方案”管理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流程管控评估体系,由公检法司等会员单位对项目成果分阶段进行评估;区法学会分管领导作为联络责任人,建立互访互联制度,每月定期与第三方机构进行专题会商;同时建立“一县一品”创建领导小组,与会员、专家联系对接,就项目创建遇到的难点堵点交流意见。
针对“一县一品”特色项目创建中遇到的经验不足、抓手不够等实施难题,区法学会制定了项目创建实施方案,并对活动开展、总结提升等阶段明确时间节点、具体任务和工作措施,从而确保“一县一品”项目有序推进。截至目前,该项目共为全区50余件风险评估事项提供智慧力量,为平安南湖、法治南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打好主动融入服务牌
在创建“服务品牌”工作中,南湖区法学会提出当好企业发展“护航员”、法治惠民“先锋队”和社会治理“生力军”的目标。为进一步提升法学会服务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南湖区法学会结合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工作,以定向法律服务为切入点,发动会员单位100余名村(社区)法律顾问律师走村入社,让居民足不出户享受法律服务。同时联合区司法局等单位开展“百名律师进百企”法律服务专项行动,为企业送去定向化的“法律体检”和法律服务,服务人数达2000余人次。
南湖区法学会以“网格服务日”为载体,带领广大会员参加“百事服务团”“志愿服务队”等社区公益性组织,结合普法宣传“七进”等活动,依托“微嘉园”、抖音等新兴媒体特色优势,推动各会员单位共同组织或参与驻村调解、法律咨询、普法宣讲,目前共开展各类活动450余次。南湖区法学会还围绕法学理论人才与市域治理“融合难”问题,发挥平台优势,促进法学理论人才与实务工作有机融合。去年6月,南湖区法学会携手嘉兴学院文法学院共建校外实践实训基地,首批5名学生志愿者共参与矛盾调解、法律服务82次。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到全市首个区工商联人民调解委员会中,累计参与或配合成功调解金融案件409件,金额达3232.72万元,取得了较好效果。(记者孔令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