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法学研究发展状况分析
——以CLSCI期刊发文数据为视角
中国法学创新网统计的2020年全国科研机构在“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简称为CLSCI期刊)发文数据显示,22种CLSCI期刊共发文1940篇,和2019年相比下滑9%;和2018年相比(统计16种期刊,共918篇)增幅111%。在三大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发文172篇,占CLSCI期刊全年发文总数的8.9%;比2019年发文总数少1篇,但占全年发文总数的百分比上升0.8。
这1940篇论文由2084人贡献,作者独立署名发文数占全年发文总数的92.7%。其中,发文3篇及3篇以上的作者(以下简称“高产作者”)中,“80后”高产作者总人数取代连续两年位居亚军的“60后”,位列第二名,仅比冠军“70后”少1人,是第四名“50后”的三倍多。
2020年共有199家单位在CLSCI期刊发文。中国政法大学实现“三连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连续三年获亚军。清华大学法学院在连续两年保持第四名后,以发文98.5篇,位居第三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再次晋级,位居第7名。但连续两年稳居第7名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出“10强”。西北政法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逆流而上,进入“20强”,分别发文25篇,并列第16名。
总体特点:注重基础理论研究
积极回应司法实践
总体来看,2020年22种CLSCI期刊发表的论文,除传统基础理论外,主要关注社会热点、回应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2020年民法典颁布,159篇论文标题出现“民法典”字样,占全年发文总数的8.2%。三大权威期刊发文中涉及民法典的占其发文总数的6.4%。
基础理论研究精细化。随着学科的发展,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日益精细化,且更关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法理学科,在法的价值、法律体系、法的要素、权利和义务、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等方面,均涌现出一些研究成果。
法律史学科,学者普遍在自己以往的领域继续深耕。如陈忠明专注明清法治发展研究,李雪梅注重对古代碑文石刻的探索研究,陈玺主要钻研唐律。总体上看,法律制度史研究文章占法律史学发文总量的46.6%。
宪法学科,宪法序言的效力、宪法文本中特定术语的规范内涵等问题获得持续关注,如宁凯惠的《我国宪定基本国策之价值构造》等。行政法学科,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及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如王敬波的《面向整体政府的改革与行政主体理论的重塑》等。
刑法学科,既有对刑法体系的研究,也有针对刑法中具体个罪的细致分析,如高巍的《重构罪刑法定原则》、吴宗宪的《我国社区矫正法的历史地位与立法特点》。刑诉法学科研究主题趋同性较强,如193篇论文中,与认罪认罚从宽相关的论文占该学科全年发文总数的21.2%。
民法学科,侧重探讨民法典的理解和适用,如王利明的《正确适用民法典应处理好三种关系》、叶金强的《民法典第1165条第1款的展开路径》。民诉法学科,研究重点聚焦证据制度和执行程序问题,有关证据制度(18篇)和执行程序(11篇)的论文占该学科全年发文总数的32.6%。
经济法学科,聚焦经济法主体、调整对象等基本问题,如徐澜波的《论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从经济法的调整方法切入》等。相对而言,商法学基础理论成果有待加强,2020年CLSCI期刊传统商法基础理论成果仅占该学科发文总数的7.14%。知识产权学科重视对某个概念或法条界定探讨,如孙栋的《论传媒商主体核心商行为的法律属性——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定义研究》等。
社会法学科,聚焦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的劳动权益保障,如于汇的《论“用工建立劳动关系”规则的目的性限缩》等。环境法学科,主要涉及环境利益、环境权、环境侵权救济体系、民法典背景下民法“绿色原则”和生态环境损害救济问题等。
“三国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方面,国际公法学科,主要关注国际法的性质和作用、国际法的软法性质、国际法与国际政治的关系揭示、国际法制与全球治理等。国际私法学科,主要探讨法律选择标准,如涉外代理、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等。国际经济法学科,主要涉及自由贸易协定、国际贸易法治、国际贸易与安全、全球贸易与气候治理、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
及时捕捉社会热点。近年来,随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关国家治理、国家治理和法治的关系、国家治理法治化的研究日益增多。法理学科,如张文显的《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五个核心命题》、卓泽渊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解读》。
法律史学科,围绕2020年民法典颁布,发表了《中国百年民法典编纂历程与启示》《我国民法典编纂与德国法律文明的借鉴——中国继受1900年〈德国民法典〉120年考略》等。疫情防控方面,《中国租界防控疫情立法与思考》一文从历史角度为疫情防控提出法治思考。
宪法学科,聚焦国家权力、国家机构理论、制度与实践的论文增多,涉及这方面的占该学科发文量的30%。行政法学科,及时回应、解答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疫情防控工作中行政权力的行使等,如赵宏的《疫情防控下个人的权利限缩与边界》。
刑法学科,2020年发表涉疫情防控犯罪问题和扫黑除恶主题论文各11篇,分别占该学科全年发文总数的3.3%。刑诉学科,一些全新命题被深入探讨,如熊秋红研究人工智能在刑事证明中的应用;郑曦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裁判中的运用及规制、陈瑞华发表的7篇论文中4篇谈到刑事诉讼的合规激励研究等。
民法学科,及时回应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科技发展遇到的法治问题。这方面论文占该学科全年发文总数的13.3%。民诉法学科,重点回应公益诉讼、共同诉讼、民事诉讼法与民法典的衔接等问题,如公益诉讼中的惩罚性赔偿、调查核实权的规则优化等。
经济法学科,2020年CLSCI期刊发文围绕数字经济展开,研究成果达20篇,占该学科全年发文总数的16.7%。商法学科,涉及公司法的相关论文占该学科全年发文总数的37.5%。知识产权学科,重点关注人工智能、算法、数字内容平台版权等新科技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发文11篇,占该学科全年发文总数的19.6%。
社会法学科,受疫情防控影响,全年发文总数的25%关注疫情防控背景下企业与劳工的冲突。环境法学科,受近年来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等政策影响,全年发文总数的23.8%的论文集中关注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等问题。
“三国法”方面,国际卫生防疫、人工智能、国家及国际安全、数据流动规制、国际商事诉讼中的区块链技术、国内法的域外适用、间接管辖权、数据主权、数据立法、全球金融治理、人民币国际化以及纠纷解决机制等热点问题,备受关注。
不断回应司法实践。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使学者普遍关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法理学科学者发表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治原则与法理思维》《论紧急状态中的国家治理》等。
法律史学科,以史为鉴,在历代法典、乡规民约等方面集中发力,发表的《“开元六典”的继受传播及对中华法系的影响》《“化家为国”:传统中国治理中的家族规约》等文章,及时呼应民法典颁行、社会治理等司法实践。
宪法学科,紧跟司法实践,就合宪性审查发文10余篇,涉及合宪性审查的主体、范围、机制、程序、方法等。行政法学科,重视争议解决制度完善,如王青斌的《行政复议不作为的法律治理》等。
刑法学科,积极开展反恐、反腐刑事法治研究,如王秀梅分析全球恐怖主义犯罪的形势、应对与执法合作,张明楷对高空抛物案作深入分析等。刑诉法学科,关注司法体制改革,如华小鹏对法官绩效考核终极目标及实现路径作研究,董坤对被告人死亡案件缺席审判程序作了系统研究等。
民法学科,就近年来出现的电子合同、土地管理法修改背景下的“三权分置”、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问题进行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民诉法学科,围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发表了涉及电子诉讼、小额诉讼程序等方面的多篇文章。
经济法学科,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研究领域持续发力。其中,涉竞争法领域问题发文占该学科全年发文总数的32.5%,涉反垄断法论文占该学科全年发文总数的24.2%。商法学科,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文16篇,占该学科全年发文总数的14.3%。知识产权学科,除以个案探讨具体法律规则外,还集中研究了体育赛事节目、美术、摄影等行业作品知识产权问题等。
社会法学科,从重复保险、劳动关系认定、“类雇员”等方面对平台经济用工问题进行探讨等。环境法学科及时回应新冠肺炎疫情病毒溯源与野生动物规范利用的关系,发表了大量关于野生动物利用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问题的论文。
“三国法”方面,杨华的《中国参与极地全球治理的法治构建》积极回应我国在参与极地全球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化解这些问题的途径、方法。
发文作者: “70后”持续领跑
“80后”击水中流
2020年22种CLSCI期刊发表的1940篇论文由2084人贡献,人均发文0.93篇。其中,1799人独立署名发文,占全年发文总数的92.7%;285人合作署名发文141篇,占全年发文总数的7.3%。
112名高产作者发文441篇,占CLSCI期刊全年发文总数的22.7%,平均每人发文接近4篇,“70后”以高产作者39人继续夺得冠军;“80后”取代前两年连续两年位列第二名的“60后”成亚军,且高产作者总人数仅比“70后”少1人,比第三名“60后”多14人,是第四名“50后”的三倍多。
从学科看,高产作者总人数排名前三的学科依次为: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从16个二级学科在三大权威期刊发文数占该学科年度发文总量的占比看,民法学最高、法律史学次之、行政法学排名第三,国际私法学科无发文。
环境法学科合作署名发文数占该学科发文总数的比例最高,知识产权学科无合作署名发文情况。16个法学二级学科中,除知识产权学科无合作署名发文情况外,其余15个学科均有作者合作署名发文的情形。作者合作署名发文前三名的学科分别为:刑诉法15篇、行政法13篇、法理12篇。国际私法、社会法两个学科各发表1篇合作署名文章。宪法、法律史、国际公法三个学科各发表2篇合作署名文章。从作者合作署名发文占该学科全年发文总数的百分比看,环境法学科占比最高,为19.0%;国际经济法学科次之,占比为10.5%;民诉法学科排名第三,占比为7.9%。
“80后”勇夺高产作者亚军,和冠军差距缩小。2020年CLSCI期刊高产作者112人。这112人发文441篇,占CLSCI期刊全年发文总数的22.7.%,平均每人发文接近4篇。其中,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49人,占高产作者总人数的43.8%。这49人共发文252篇,占高产作者发文总数的57.1%;其中,“70后”16人,“60后”12人,“80后”11人,“50后”8人,“90后”2人。两名“90后”均发文4篇,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聂友伦(三大权威期刊发文1篇)、山东大学法学院赵恒。
对比2018年、2019年高产作者各年龄段人数及发文数量可以发现,2018年、2019年,“70后”高产作者最多,分别为32人、44人;“60后”次之,连续两年为25人。2020年,“70后”高产作者39人,仍保持第一。“80后”高产作者38人,跃升到第二名,和冠军相比仅少1人。“60后”虽然高产作者人数和前两年相比少1人,但其连续两年位居第二的名次不保,落为第三名,且和第二名“80后”相比少14人。“50后”高产作者12人,排名第四,总人数不及第二名、第一名的三分之一。“90后”高产作者3人。
这112名高产作者在三大权威期刊共发文48篇,占三大权威期刊全年发文总数的27.9%。其中,“70后”发文18篇,“80后”发文15篇,“60后”发文10篇,“50后”发文4篇、“90后”发文1篇。这48篇论文为44人贡献,除“60后”“90后”每人发文一篇外,“50后”的崔建远、“70后”的章志远各发文2篇;“80后”的黄忠、雷磊各发文2篇。
民法学科高产作者人数最多,两个学科无高产作者。2020年,高产作者人数排名前四的学科分别为:民法学、法理学、刑诉法、行政法学。社会法学、国际私法学没有高产作者。法律史学、国际经济法学各有1名高产作者。环境法学、国际公法学各有2名高产作者。
民法学科,人均发文1.4篇,高产作者20人,占高产作者总人数的17.9%。法理学科,人均发文1.3篇,高产作者19人,占比为17.0%;刑诉法学科,人均发文1.4篇,高产作者14人,占比为12.5%。行政法学科,人均发文1.2篇,高产作者10人,占比为8.9%。
国际私法人均发文1.1篇,社会法学人均发文1篇,二者均无高产作者。
法律史学,人均发文1.1篇,侯欣一发文3篇。国际经济法,人均发文1篇,石静霞发文3篇。
环境法学,人均发文1篇,高产作者2人,吕忠梅发文4篇、徐祥民发文3篇。国际公法,人均发文1.1篇,高产作者2人,何志鹏、江河分别发文3篇。
国际私法学在三大权威期刊无发文,民法学科发文最多,但从各学科三大权威期刊发文数和本学科全年发文总数的占比看,法律史学最高。
2020年三大权威期刊发表的172篇论文中,民法学科以发文30篇居首,占三大权威期刊发文总数的17.4%;行政法学科,以发文23篇位列第二名,占比为13.4%,其中华东政法大学章志远发文2篇;法理学科,以发文22篇位列第三名,占比为12.8%,其中中国政法大学雷磊发文2篇。国际私法学没有发文。国际公法学,上海政法学院杨华发文1篇,占比0.6%。知识产权法学和社会法学各发文2篇,占比1.2%。其中,知识产权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杨延超、北京大学法学院刘银良各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1篇;社会法学科,中国政法大学娄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谢增毅各在《法学研究》发文1篇。
尽管民法学科在三大权威期刊发文总数居首,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三大权威期刊发文数在民法学科全年发文总数占比例最高。统计各学科三大权威期刊发文数与该学科全年发文总数的占比可以发现,法律史学科,以发文10篇占该学科全年发文总数的17.2%,居首;民诉学科以发文13篇占比14.6%,位列第二名;行政法以发文23篇占比13.5%,位列第三名;商法学以发文12篇占比10.71%,位列第四名;法理学以发文22篇占比10%,位列第五名;环境法学科以发文4篇占比9.52%,位列第六名;民法学科以发文30篇占比9.09%,仅位列第七名。
科研单位:“法大”实现“三连冠”
“西法大”跻身“20强”
2020年22种CLSCI期刊刊发的1940篇论文来自199个单位(同单位下属研究机构及学院,按照一个单位计算),其中,实务部门17家,平均每家单位发文9.75篇。40家单位超过平均值,“10强”“20强”竞争激烈。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分别位居冠亚军。
中国政法大学实现“三连冠”、中国人民大学还是亚军,第三名易主,连续两年位居第七名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跌出“10强”,“西法大”“华南理工”进入“20强”。
2018年、2019年、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发文总数分别位居冠亚军,发文数之差分别为23、66.5、39.5。清华大学在连续两年保持第四名后,实现突破,2020年以发文98.5篇夺得第三名。西南政法大学以发文91篇,下降1个名次,变为第四名。
北京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分别发文以87篇、86篇,保持了与2019年同样的名次——第五名、第六名。北京大学自2018年从第六名提升到第五名后,连续两年“稳坐第五名”;华东政法大学自2018年从第三名下降到第六名后,暂时“止损”。
中国社会科学院稳扎稳打,连续两年名次提升。2018年以发文33篇位列第十名,2019年以发文64篇跃居第八名,2020年以发文60.5篇成功晋级到第七名。但连续两年位居第七名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发文40篇和“10强”擦肩而过。
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和2019年相比,分别前进1个名次,恢复到2018年的名次——第8名、第9名。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集中发力,以发文40.75篇,一跃前进4个名次,从2019年的第十四名挺进“10强”,位列第10名,但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差距甚微。
和2019年相比,2020年,西北政法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进入“20强”。其中,西北政法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分别以发文25篇并列第16名。中南大学、厦门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退出“20强”,分别下降11个名次到第30名、7个名次到第27名、4个名次到第24名。中央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光华、南京大学保持原名次不变。东南大学上升一个名次到第12名。山东大学下降一个名次,到第13名;北京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各下降4个名次,分别为第15名、第20名。
学科集聚效应明显,14个二级学科“10强”冠军集中在北京。2020年CLSCI期刊发表的16个法学二级学科论文中,14个学科的冠军集中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8个学科发文数量位居冠军,分别为法理学、法律史学、行政法学、商法学、刑诉法学、“三国法”。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各有2个学科获得冠军,分别为刑法学、环境法学,宪法学、民法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分别有一个学科发文数量居首,分别为经济法学、社会法学、民诉法学、知识产权法学。
和2019年相比,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在7个学科中依然保持冠军优势,分别为法理学、刑诉法学、行政法学、商法学、“三国法”。其中,法律史学发文数量增加4篇,前进一个名次;宪法学科发文数量下降明显,下降3个名次,由第一名下降到第4名。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分别在刑法学、民法学、民诉法学、知识产权法学保持了冠军优势。
和上一年相比,2020年“10强”单位变化比较大的学科有商法学、法律史学、“三国法”、行政法学、民诉法学。其中,发文单位退出“10强”榜单最多的学科为:商法学7家,法律史学、“三国法”、行政法学各5家,民诉法学、宪法学、刑诉法各4家。发文单位新进榜单“10强”前三名的学科为“三国法”7家,商法学和民诉法学各6家,宪法学、经济法学、法律史学、刑诉法学、行政法学各4家。民法学和刑法学各退出2家新进2家,相对比较稳定。
商法学科,2019年的第2名清华大学、第5名中国人民大学,第6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退出“10强”榜单;2020年,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第4名)、对外经济经贸大学(第5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上海大学并列第6名。
“三国法”,2019年退出“10强”榜单的单位,分别为第2名北京师范大学、第3名华东政法大学、第4名南京大学、第5名大连海事大学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20年新进入“10强”榜单的单位为北京大学(第2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3名),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科院、对外经贸大学、南开大学,并列第5名。
高产作者区域集聚效应明显,各科研单位人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统计发现,高产作者3人及以上的单位11家。其中,华北4家、华东4家、东北1家、华中1家、西南1家,西北没有。5个年龄段均有高产作者的单位1家;3家单位高产作者有“90后”身影,5家单位高产作者以“80后”为主,4家单位高产作者“70后”为主。具体情况如下:
中国人民大学高产作者人数最多,共18人,5个年龄段作者均有发文,且以“70后”、“80后”为主,共11人。中国政法大学高产作者人数排名第2名,共11人,“70后”、“80后”共9人。清华大学以10人位列第3名,“70后”、“80后”5人。北京大学以7人位居第4名,“70后”3人、“60后”3人、“50后”1人。华东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分别以拥有5名高产作者位列第5名,后者高产作者均为“70后”、“80后”。吉林大学和武汉大学以拥有4名高产作者位列第6名。前者“50后”、“60后”、“70后”、“80后”4个年龄段各有1名高产作者;后者“80后”2人,“70后”、“90后”各1人。
总而言之,“70后”、“80后”成为2020年CLSCI期刊发文主力,且二者之间差距明显缩小。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冠亚军之争仍在继续,但季军已经易主,更重要的是“10强”后5名竞争激烈。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民主与法制时报》“法学院”专刊(中国法学创新网)“法学盘点”课题组正在开展期刊分级分类调研,下一年度的“法学盘点”工作或将出现新变化。
(策划/王国升 执笔/薛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