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法学研究热点
发布日期:2023-01-12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 作者:蔚泽洋

文/蔚泽洋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3年第2期

2022年度法学研究热点

蔚泽洋


2022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将继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顾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坚持扎根实践土壤,关怀社会现实,充分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法学界召开了一系列学习活动、学术会议,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多部法律出台或修订,法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本文总结了2022年度法学研究十大事件,以向2022年作出卓越贡献的研究者致敬、向2022年不平凡的法学研究事业致敬。

全面依法治国,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重要部署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还多次提到“法治”,首次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一个章节专门部署法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部署。

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系列论述及时准确作出法理阐释。

张文显教授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理、法理和哲理作出系统研究,彰显其鲜明特色。汪习根教授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进行构建,黄文艺教授对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构建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进行分析,齐延平教授对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生成逻辑、价值面向与实践机理作出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陈训秋对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进行深入阐发。这些学术成果展现了法学界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深入学习、学术总结和理论提炼,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加强重视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源头活水。中华传统法律源远流长、独树一帜,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璀璨的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而优秀的法律思想和理念。习近平法治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全面依法治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法学界特别是法律史学工作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革命根据地法制史,一直以来都是法律史研究的薄弱环节,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研究成果、资金支持相比而言都有所欠缺。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法治中国建设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内容方面必须传承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各个阶段所坚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必须继承和葆有中国共产党创制的革命法制传统。如赵晓耕教授所言:“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法治本质和特点的理解,离不开对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历史沿革及其经验教训的研究,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革命根据地独创性法治经验的研究。”陈会林、侯欣一等教授对苏区、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法制的系列研究,对于革命法治文化的系统提炼和经验总结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从事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的法学工作者应该加强联系、沟通,形成研究的整体性力量。

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不断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表决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22年是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的重要文章。文章指出,要完善宪法宣传教育工作格局,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加强中国宪法理论研究,加强中国宪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等。全国各界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40年来,中国宪法理论研究取得显著成就,形成具有中国自主性和本土性的宪法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当前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统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夯实了中国特色宪法监督制度,在全社会厚植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文化与氛围。

40年的宪法发展史证明,“现行宪法是使国家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我国宪法学者对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的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相信随着宪法实施与监督实践的不断丰富发展,法学界也能提供更多智识资源。未来,宪法应该更加注重实施和监督,更好发挥国家根本法作用。

元宇宙与数字化时代,现代法学面临转型升级

2022年,元宇宙极大激发了社会各界对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想象力,成为产学研各方共同瞩目的话题。元宇宙是人类对未来数字化生存的深远想象。元宇宙兴起在延续数字治理部分议题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治理难题。法学界及时跟进前沿热点,贡献智慧。

程金华教授指出,元宇宙作为数字与现实物理社会互动形成的交叉世界,具有法治、共治和自治三个基本治理逻辑。季卫东教授通过总结提炼数字时代的十二个基本法学命题,认为元宇宙将带来秩序原理的大转型。张钦昱提出,元宇宙的规则架构应当体现多元共治理念,以此促进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协同发展。王奇才副教授认为,应当以体系性整合、法治主导、合法性思维的法治化方式实施和推进元宇宙治理。此外,更多学者撰文研究元宇宙在不同部门法领域中面临的法律问题。

从数字、数据、大数据、算法、网络、智能、区块链到现在的元宇宙,人类科技的发展带领我们无法拒绝地进入数智化社会。如马长山教授所言:“现代法学也应当适应数字时代变革发展的转型升级,通过迁移、改造、更新和创生,实现对现代法学的理论重建,展现信息中枢、数字行为、算法秩序、节点治理等数字生活逻辑,从而为数字时代的法律发展和秩序构建提供理论解说和规范指引。”

法典化热潮不断,做好行政法典、环境法典的理论研究

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随着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正式生效,民法的法典化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但引发的其他部门法领域法典化的热潮还在继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民法典为其他领域立法法典化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要总结编纂民法典的经验,适时推动条件成熟的立法领域法典编纂工作。

刑法学者围绕现行刑法是不是刑法典、刑法的法典化问题展开探讨;刑事诉讼法学者在进行法典化程度不足的反思;行政法典的呼声高涨,但是在法典模式和内部关系上仍未形成足够共识;与行政法关系密切的教育法,法典化发展更是有着不逊于行政法典的态势;环境法学者对法典化热情极大,对环境法典的思维理念和定位、总则编及基本原则、各分编内容设计、与其他法律法典协调等进行了充分构想;劳动法学者指出,我国劳动法典的研究始于劳动基本法欠缺,文献数量也有限;经济法也开始考虑整合性法典化、总则编的设计和其他内容;此外还有其他不同领域的法典化现象,如党规、公益诉讼、国际私法、证据法等;除了部门法学者外,法理、法律史学者也参与其中,作出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立法工作计划中也要求,“研究启动环境法典、教育法典、行政基本法典等条件成熟的行政立法领域的法典编纂工作”。当前,应松年、马怀德、杨建顺、周佑勇、王敬波、薛刚凌等专家学者对行政法典的正当性与编纂逻辑、法典模式与内容框架,均展开了深入探讨。吕忠梅、巩固、陈海嵩、张忠民、吴凯杰等专家学者也对环境法典的理念目标与章节设计,进行了系统研究。可以说,法学界对有关部门法的法典化编纂,已经贡献了充分的理论供给。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论述“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这一年,环境保护立法获得重大进展。黑土地保护法于2022年8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立法形式对黑土地资源进行保护。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黄河保护法,成为继长江保护法后我国又一项流域综合立法,这将有力解决“九龙治水”的困局。2022年12月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拟提请审议,将对“地球第三极”的生态安全和野生动物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学者也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例如,巩固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这一原创性重要论述展开分析,认为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自然生态保护领域的具体化。余耀军副教授对土壤污染治理责任进行系统研究。李智卓教授提出荒漠化防治中政府的主导责任,健全荒漠化防治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和中央环保督察制。

推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

2022年1月,中国法学会印发《关于推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以上率下,通过开展专题调研、提供法律咨询、推进成果转化等方式,在全国法学会系统扎实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服务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遵循“三坚持”“三首”“三跨”的工作原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首要负责人带队,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领衔,聚焦当地党委政府最关心、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首要法律问题;在党委和党委政法委领导下,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整合各学科各领域法学专家和法律实务工作者,组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加强与公安、法院、检察院、信访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各级法学会坚持高位推动,可以下跨一级开展工作。中国法学会党组负责同志带队,到市一级开展工作;省级法学会领导同志带队,到县一级开展工作;市级法学会领导同志带队,到乡镇一级开展工作;县级法学会领导同志带队,到村一级开展工作。通过选聘政治素质高、道德修养好、社会责任感强、实践经验丰富、在相关领域有较高权威性、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法学法律专家担任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建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对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建立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

法学会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和团结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作为法学会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目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已经成为多地法学会服务法治实践的精品品牌,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全国法学会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措施、更实的要求,扎实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大的力量。

平台经济迅速发展,反垄断问题与劳动者保护值得关注

“是依托数字技术开展商业活动的新经济模式,平台的核心作用是降低搜索与匹配成本,竞争与信息控制能力之间的关联性成为认知平台竞争的逻辑起点。数据集中能够对竞争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市场集中的后果,因此,拥有更高信息匹配效率的平台企业更容易获得竞争优势。”2022年8月1日,修订后的反垄断法正式施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一些大型平台经营者滥用数据、技术、资本等优势实施垄断行为、进行无序扩张,导致妨碍公平竞争、抑制创业创新、扰乱经济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等问题日益突出。修改后的反垄断法对此均作出回应。孟雁北、李剑、侯利阳、孙晋等教授也都撰文,对平台经济的反垄断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另一方面,平台经济也带来了新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我国互联网平台工人数量多达数千万且增长迅速。平台工人面临身份不明确、工作时间长、收入不稳定、职业伤害保障缺失、算法运行不合理等突出问题。“算法管理”是数智时代平台用工新业态的核心特质,由于算法权力的失衡,劳动者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确保符合“劳动者”标准的工人得到劳动法保护,为一般平台工人提供基本劳动权益保障,是新时代下劳动者保护的应有之义。谢增毅、王天玉、董文军、田野等学者均撰文,进行深入研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法治建设

法治是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乡村重大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对法治乡村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新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乡村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这一年,农业农村法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更高水平的法治基础。2022年6月13日,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座谈会在京召开;6月至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乡村振兴促进法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2022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合力促振兴的工作格局。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牧法迎来了新的修改,耕地保护法举行多次专家论证,粮食安全根基得到全方位夯实,守住了耕地红线,种业振兴行动深入实施,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拟提请审议,对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提升中国法治国际影响力

2022年,习近平主席开启“冬奥时间”,世界目光聚焦东方。3次出访,到访5国,主持或出席多边会议,同多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举行会晤。元首外交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中国元首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大力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取得成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凝聚广泛共识、汇聚磅礴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中国法治也要加强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增加国际话语权。

2022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审理的四起药品专利案件裁判被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和南方中心“知识产权与公共卫生案例数据库”(Case Law Databa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Public Health)收录并发布。这是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首次在联合国提供的国际平台公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领域有影响力的案例。

2022年3月,华东政法大学主办的《法学》杂志推出英文法学学术期刊(Law Science)季刊。7月,该期刊进入世界著名数据库“HeinOnline”的法学期刊核心库(Law Journal Library)。《法学》英文期刊以“中国问题、中国视角、中国立场”为定位,在选稿内容方面侧重介绍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研究中国法治问题,宣传中国学者对相关国际法律问题的看法和研究成果。

2022年5月16日,中国政法大学举办首届“世界法学家高端论坛”,围绕“数字时代法学教育变革”展开研讨。2022年7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承办的第三届中国—东盟大法官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广西南宁举行。本次论坛以“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建设高水平司法合作平台”为主题,与会代表围绕多议题开展深入交流研讨。

2022年,中国法学会举办“中非法律人才交流项目第九期研修班”“中国—南亚法律培训基地第七期研修班”等多场涉外法律研修班、研讨会,来自非洲25个国家的近200位政府官员、律师、学者等参加线上、线下会议。2022年8月17日,由中国法学会组织撰写的《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21)》(中英文版)正式发布,这也是我国连续第14年向国内外发布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

未来法学法律界将努力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中国法治国际影响力,推进中国法治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本文作者系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郝魁府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