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法律文化与环境法典编纂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发布日期:2023-08-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查建国 陈炼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积极回应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需要,7月15日,由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复旦大学法学院主办的“传统法律文化与环境法典编纂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法学院举行。研讨会旨在充分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用根植中国土壤的制度创造来丰富发展人类法治文明,助力我国环境法典编纂再迈新步伐。

“传统法律文化与环境法典编纂研讨会”会议现场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吕忠梅,上海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会长崔亚东,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尹冬梅,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杜宇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复旦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徐瑾主持。

  以学术交流为环境法典实质性编纂助力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吕忠梅致辞

  “环境法典编纂应整合三种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吕忠梅表示,在环境法典编纂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从根脉中寻找环境法典编纂的思想源泉和制度渊源,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持续推进全方位、多领域的环境法典编纂研究工作,于2017年设立“环境法典编纂研究”大型研究项目,组织开展环境法典编纂研究,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研究成果,期待在本次研讨会上与各位跨学科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为环境法典实质性编纂助力。

上海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会长崔亚东致辞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是使中国环境法法典化工作立足于中华大地、立足于国家历史和文化、立足于本土社会的重要举措。”崔亚东谈到,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其建设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中国环境法法典化是法典编纂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环境法典编纂工作,必然交织着继受性法文化的吸纳、传统性法文化的继承和时代性法文化的创新“三位一体”的交融同构。上海市法学会环境和资源保护法研究会积极开展环境法学理论研究、参与国家和地方多项立法修法工作,上海市法学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环境和资源保护法研究会,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战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尹冬梅致辞

  “复旦大学早在2008年就已成立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集合了来自法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经济学院、国关学院等多领域的专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已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十分重要的环境法研究阵地。”尹冬梅表示,复旦大学将进一步在环境法治领域把握时代趋势,回应时代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环境法治理论体系,以交叉学科领域研究、融合创新平台发展推动新兴领域法治建设,提升环境法治治理能级,发挥协同优势,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复旦大学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环境资源法治研究,将科学建设与国家法治需求进行有效对接。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杜宇致辞

  “复旦大学十分重视环境法学科建设。在环境法治领域,以张梓太教授为代表的科研团队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推动法学院环境法学影响力不断提升。”杜宇介绍,复旦大学法学院作为南方最早的法科教育机构,秉承海派的开放传统和国际化特色,依托学科开放、高度融合的优势,在环境法学理论研究以及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积累了深厚的学术成果。复旦大学法学院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环境法学科的建设与研究工作,为环境法典编纂工作贡献复旦智慧。

复旦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徐瑾主持开幕式致辞

  多学科碰撞共同推进环境法典编纂研究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设置一个主旨报告环节和两个专题报告环节,以专家主旨演讲和学术报告的形式组织参会的专家和学者围绕“传统法律文化与环境法典编纂”这一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主旨报告环节由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志强主持。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志强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论坛主旨报告嘉宾之一

论坛主旨报告嘉宾之二

  与会专家分别作了题为“中国环境法典编纂的文化根脉”“中华传统文化与古代东亚的法典化”“对‘法典’和‘自然’的概念认知问题”“中国古典诗歌与生态文明”“庄子的自然生态观念”“法典编纂的会典模式”“中国古代法典体例对编纂环境法典的启示”“中国古代生态环境史简述”的主旨演讲。

  专题报告环节分别由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俞秋玮和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何春茜主持。

  吕忠梅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会议是一次多学科跨越式的学术讨论,跨越时空、跨越中西、跨越学科、跨越思维模式。会议达成三点共识:一是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和传统生态文化能够为环境法典编纂提供丰厚土壤,二是环境法典编纂能够也应当担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三是通过环境法典编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本次会议是中国环境法典编纂研究的新起点和新开端,希望更多不同学科的学者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共同推进环境法典编纂研究。

参加“传统法律文化与环境法典编纂研讨会”嘉宾合影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上海市法学会、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东北林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


责任编辑:谭则章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