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周尚君:歌乐山下的学术路
发布日期:2023-08-11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 作者:张志然

640.png


>>周尚君教授参加中国法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受访者供图


周尚君,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获得者。

和每一位“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一样,周尚君教授有一份沉甸甸的履历:2007年开始在西南政法大学留校任教,2010年成为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被聘为法学理论硕士生导师。2014年成为教授,被聘为法学理论博士生导师。2020年被遴选为国家安全学博士生导师(社会安全治理)。2017年至今,先后担任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院长、科研处处长、期刊社社长、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立法研究院院长等,兼任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执行院长、网络空间治理研究院院长……如今,周尚君教授已经在西政这块法学学术沃土耕耘了整整26年。他告诉记者,这些工作上的“身份”,只不过是作为一名法学学者、一名高校教师、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一名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等多个社会角色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是件持续快乐的事

如果说,需要比较出哪个岗位对他个人而言更为看重的话,周尚君向记者表示,那肯定是高校教师这个岗位。“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确实是令人兴奋和可以获得持续快乐的事情。

2020年,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典礼上,周尚君教授曾经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在发言中,他有意地把个人的学习经历嵌入了进去。

周尚君说,二十年多前上大学的时候,无意间选修了一门《哲学史》课程,一位白皙清瘦而语气坚定的教授,恪守着《纯粹理性批判》这个晦涩的文本,为他们讲授了一个学期的康德哲学。他开篇便说,康德乃“近世第一大哲”。随后一个学期,就是铺天盖地的一堆令人难以理解的概念:“先验感性”“先验逻辑”“先验综合判断”。

周尚君说:“对于当时没有多少阅读积淀的我们而言,他的课简直无异于‘对牛弹琴’。我们极少部分同学,动用了‘洪荒之力’,终于将这门课坚持到底,也初步理解了什么是‘心中不变的道德律’。”

最后一课,该教授略微有些激动地说:今天要结课了,我也不讲康德了。今天两节课,只讲四个字:“不要害人。”这四个字,这位老师用了九十分钟作出了深入详尽的哲学阐释,成为周尚君“二十年来谙世路”的人生准则。

周尚君告诉记者,自己在西南政法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深受多位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的影响。

西南政法大学是一所有深厚文脉传承、有强烈时代担当、有独特精神气质的政法类高校。周尚君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法学理论学科,从卢云教授、黎国智教授到李权教授、文正邦教授以及卓泽渊教授、付子堂教授、程燎原教授、王人博教授等,几代学人辛勤耕耘,共同为这个学科奠定了厚实的法学理论根底和自由的学术思想氛围,塑造了回归经典、关注现实的学术研究传统。


在歌乐山下的沙坪坝校园里,阅读老子、孔子、柏拉图、卢梭、孟德斯鸠,探索中西哲学、法学以及文化与社会科学,周尚君耳濡目染,逐渐萌生了终身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雄心。

周尚君告诉记者,那时正在阅读马克斯·韦伯的《以学术为业》,似这位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奠基者提出的“从事学术是一场巨大的冒险”的劝诫,也没有能够阻止他的这个大胆抱负。

学术探索路上的点滴积累,终汇成汪洋

从教以来,周尚君教授点点滴滴地积累,出版了专著5部、译著2部和多部教材,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10篇被《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的还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近年来,他主要致力于法哲学、法社会学、社会治理、政法制度和法学观念史,紧紧围绕价值治理、技术治理、地方治理等问题领域展开研究,同时特别注重经典社会理论的研究。

作为首席专家,周尚君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和一般项目16项;参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课题起草,主持政法工作条例(专家建议稿)课题起草等多项重大专项研究。可以说,他真正做到了著作等身。

近年来,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周尚君教授始终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战略和国家治理重大问题领域开展研究。为此,他发表了诸多学术观点,主要有以下五个:

基本观点一:地方政府行为中除工具理性的经济竞争行为外,广泛存在着一种超经济逻辑的价值目标选择行为,它是“价值治理”下具有强组织价值导向的制度化动员行为。

周尚君教授提出了一种社会治理中的“价值治理”解释框架,回应了中国治理绩效背后独特的深层价值机理。“价值治理”是政府行政系统作为治理主体,通过价值观生产和一套价值动员和整合机制,对政府自身、市场及社会实施的一种公共治理行为。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地方政府的价值治理任务经历了从“团结目标”到“利益目标”,并迈向“综合目标”的渐变过程。地方政府增长激励是价值目标引领的结果,它将在目标调适中实现优化和转型。

上述主要观点,成文《地方政府的价值治理及其制度效能》,载《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相关成果还有《共和政体中的“人民”:孟德斯鸠和卢梭》《重建国家:韦伯法政哲学研究笔记》《韦伯论技术政治及政治的实质》等。

基本观点二:新中国政法领导体制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组织机制和运作技术,党与政法关系的演进过程显现出明显的目标主义逻辑和连续均衡特征。

周尚君教授提出了党与政法关系演进的动态均衡框架,以经验视角深刻回应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何管政法”“如何管政法”和“如何管好政法”等基础性问题。

“党管政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治理经验之一。“党管政法”是通过探索性的组织机制、运作技术在党政关系、党法关系和其他关系的均衡互动中实现的。

上述主要观点,成文《党管政法:党与政法关系的演进》,载《法学研究》2017年第1期。相关成果还有《国家建设视角下的地方法治试验》《中国法学的话语流变考略》等。

基本观点三:地方法治竞争是制度竞争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通过立法、司法、执法和社会治理活动,实现以产权切实保障、市场监管规范、司法执法公正高效为基本特征的地方制度供给机制和制度环境的改善,实现地方与地方之间以比较制度优势胜出的竞争范式。

地方已从增长竞争迈向以法治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制度竞争阶段,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有效法治治理秩序的形成,将成为地方法治改革的基本方向。在地方立法主体大范围扩容背景下,利用制度革新所蕴藏的巨大激励,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推动地方以立法形式展开有效竞争,不但能使立法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更能有法有据地促进地方改革发展。

上述主要观点,成文《地方法治竞争范式及其制度约束》,载《中国法学》2017年第3期;《地方法治试验的动力机制与制度前景》,载《中国法学》2014年第2期。相关成果有《制度竞争视角下的地方立法权扩容》。

基本观点四:基于超大型统辖规模、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发展,中国国家治理呈现出多层级化和逐级下沉的治理格局。中国在宪法体制上是单一制的国家,但在立法体制中推行的是中央权威性与地方层级性立法并存的运行结构。

周尚君教授提出一元多层立法体制中“一元”与“多层”之间主权与治权相统一的解释框架,有效回应中国立法体制的制度逻辑。“一元多层”立法体制具有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功能,对于实现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立法主权与治权的互动具有积极意义。

上述主要观点,成文《中国立法体制的组织生成与制度逻辑》,载《学术月刊》2020年第11期。

基本观点五:数字正义是指导和约束人类开发、设计、应用数字技术的价值准则,其本质是社会正义而非“机器正义”,其决定权掌握着人类自己手上。

数字正义基本内涵是数据资源合理分配、数字权利充分配置、算法决策公开透明和代码规制规范有效,表现为分配正义、程序正义、互动正义和信息正义四种形式。数字化塑造正义空间,使正义的存在形态发生了从比例正义到计算正义、从个体正义到群组正义、从契约正义到场景正义、从接近正义到可视正义的转型。

上述主要观点,成文《数字社会对权力机制的重新构造》,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相关成果还有《数字正义论:理论内涵与实践机制》《人工智能司法决策的可能与限度》等。

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构建起坚固的心灵世界

谈及学术,周尚君教授向记者表示,自己曾经遇到过不少同学把读书视作苦差,将学术视为畏途。他告诉他们,读书的真正意义不是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而是构建起人之为人的坚固的心灵世界。

周尚君曾读到一个十分暖心的故事:一位湖北农民工在广东东莞图书馆的读者留言簿中写道:“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今年疫情,农民工也无事可做了,选择回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

这段朴实无华、思想澄净、依依惜别、万般不舍的文字,周尚君曾在课堂上、讲座中、致辞里多次引用过,也很受感动。

他认为,从事学术、专于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如何让学生成为内心坚定、无畏风雨的人;成为持守定力、乐观向上的人;成为诚于己、忠于群,敬往而思来的人。而要成为这样的人,唯一的道路就是读书、读好书、终生阅读。

周尚君说,每一部堪称经典的作品都是有灵魂的,阅读是打破时空界限的灵魂之间的对话。当我们阅读越来越多,我们心灵的世界就越来越大;当我们阅读越来越深入,我们心灵的世界就越来越稳固、越来越井然有序。我们就懂得如何作出属于自己最好的选择、如何勇敢地公开使用自己的理性、如何活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

他说,如果我们没有阅读,别人就会替我们阅读;如果我们没有思考,别人就会替我们思考;如果我们没有能力作出选择,别人就会替我们作出选择。如果没有强大的思想定力,那是何其的危险。

周尚君说:“因此,我们为之奋斗的学术道路,必然有艰辛、有困惑,需要坚守、需要定力,但学术归根结底是一门追寻幸福的事业,是一条通向心灵光明的道路,是值得期许和坚守的。只要热爱,就不会觉得苦。”

周尚君教授告诉记者,工作之外,他的业余爱好不多。他最喜爱的状态是回归乡野,最常用的锻炼方式是快步奔走。他会戴上耳机,沉寂于自我的心灵世界之中。

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许多学生对周尚君的印象都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应该说,这同样也是他给记者的印象,也恰好是他为人为学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学术路还是人生路,这次的荣誉只是对他努力的一个小结,相信他未来必然走得更远,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原题:“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系列报道之二周尚君:歌乐山下的学术路





责任编辑:谭则章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