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谢增毅:用坚守和奋进推动社会法学科发展
发布日期:2023-08-22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 作者:张纯



2023年7月12日上午,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颁奖仪式在京举行,10名“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获得者和20名提名奖获得者受到表彰。



微信图片_20230822143138.jpg
>>谢增毅 受访者供图



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增毅研究员榜上有名,荣获“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既是实至名归,亦是众望所归,更存蓄着谢增毅积年累月的不懈坚持与辛勤汗水。

多年来,谢增毅深耕法学理论研究,为社会法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发挥专业所长,积极为法治实践建言献策,践行服务社会的情怀和使命;他自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努力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他积极推动对外法学交流,促进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

他用“时刻在路上”的姿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彰显了一位法学学者的社会责任与有为担当。


由民商法转入社会法,理论对策研究并重

进入21世纪以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法理论和实践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一大热点。200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成立全国第一个社会法研究室。同年9月,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宣告成立。

彼时,谢增毅刚刚结束自己清华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博士的学业,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也是在此时,即将“而立”之年的他,遇到了职业生涯的一道选择题——是从事民商法研究,还是研究社会法?

一边是与自己专业对口且较为成熟的学科,另一边是在当时很新、较为冷门的专业,颇有“拓荒”之意,自然具有一定难度。谢增毅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要当拓荒牛,去啃“硬骨头”。

“当时,国家比较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且研究所也需要加强对该学科的研究。”谈起具体原因,谢增毅简明扼要。2005年,年轻的谢增毅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社会法研究室,成为该室名副其实的三大“元老”之一。

投入社会法的学术研究之后,谢增毅便开始重点关注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和社会法基础理论。短短一年后,2006年,谢增毅便发表了《社会法的概念、本质和定位:域外经验与本土资源》一文。

谢增毅还记得,由于文章写得比较老到,杂志编辑在通知文章将录用并请他提交简历后,惊讶地说:“真没想到您那么年轻!”的确,这篇文章对社会法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和深入探讨,取得了较大反响和广泛关注,提出的观点至今还颇具代表性。

之后,谢增毅对这门新兴学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开拓性探索。除了社会法基础理论,他对劳动法的基础理论和劳动法制度的完善,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019年,他出版了个人代表性专著《劳动合同法论》。

谢增毅还于201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论文《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的转变》,探索解决我国劳动法领域长期未深入研究的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问题,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并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著作论文类一等奖。

对现实问题的敏锐发现和切实解决,一直是谢增毅拓展新视域、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的源头活水。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就业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灵活就业迅猛发展,在就业总量中占据重要比例。

“新型用工方式的法律保护任重道远。例如,对于平台用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仍面临巨大挑战。”谢增毅说,数字技术的发展,除了对就业形态产生重大影响,也使劳动者的传统权利受到严重威胁,劳动者权利体系面临重构与加强。

谢增毅介绍,一方面,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尤其是言论自由权利等受到侵蚀。另一方面,劳动者的新型权利,诸如“个人信息权益”和“离线权”等急需确立,劳动者的个人信息权益保护愈显重要,职场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亟待完善。

对于现实中劳动者的具体权利保护问题以及在数字化的影响下对劳动法带来的挑战和应对,谢增毅进行了大量研究,并陆续发表了《互联网平台用工劳动关系认定》(2018年)、《劳动者社交媒体言论自由及其限制》(2020年)、《远程工作的立法理念与制度建构》(2021年)、《离线权的法律属性与规则建构》(2022年)等文章,成绩喜人。目前,他还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数字化对劳动法的挑战与应对》,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社会保障法也是谢增毅一直颇为关注的领域之一。2014年,他发表了《中国社会救助制度:问题、趋势与立法完善》一文,被引次数超过100次,对于推动社会救助立法发挥了一定作用。2023年5月公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将社会救助法列入立法计划。

自从投身社会法的学术研究之后,谢增毅凭借着不懈努力,攻坚克难,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据统计,多年来,谢增毅在社会法领域共发表专著5部、论文60多篇,其中在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发表11篇,学术成就可谓是硕果累累、引人注目。

记者观察到,谢增毅发表的论文在劳动法这一相对较小学科中,引用率相当可观,被引次数超过100的多达15篇,其中超过300次的有两篇。这恰恰说明其理论研究在学界获得高度认可,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学术影响,对社会法理论研究方面贡献颇多。

除了理论研究,谢增毅还深植对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着中央确定的三大定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为党中央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定位,实际上对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从事理论研究,还要从事对策研究。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者要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要服务党和国家。”谢增毅深有感触地说。

正所谓“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秉持着实践出真知的信念,谢增毅瞄准老百姓诉求强烈的真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积极参与立法实践。

他多次应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依法治国办、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全国总工会的邀请就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职业教育法、工伤保险条例以及社会救助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发表真知灼见,出谋划策。

2016至2020年,经组织考察和全国总工会党组决定,谢增毅兼任全国总工会法律部副部长,发挥专业之长,认真履职,踊跃参与调研和文件起草等一系列工作,为工会法律工作和社会法治建设实践,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做好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他还积极为法治实践建言献策,先后写出不少对策研究报告。“主要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围绕编纂劳动法典、劳动法律体系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反就业歧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谢增毅介绍说。

据统计,谢增毅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向中央有关部门报送了要报文章20余篇,其中12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尤其是在推动劳动法律体系完善对策建议方面,表现突出,作为执笔人向立法机关提交了4篇对策报告,获得重要批示,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谢增毅用将近二十年的坚守和奋进,完美地诠释了自己的真挚初心与毅然选择。如今,他已成为社会法学界的佼佼者:在2015年当选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202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还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深入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我的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成绩的取得,无论是理论、对策研究还是服务法治实践,都离不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都是学习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成果。”谢增毅深有感悟地说。

作为青年法学家,谢增毅自觉肩负起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阐释宣传的职责和使命。多年来,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围绕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卓有见识的理论文章。

例如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人民日报》2018年2月26日理论版)一文中,他对农业农村农民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三农”问题作出的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他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研究制定社会救助法 用法治手段助力精准扶贫》,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加强职业培训立法 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日报》发表了《加力增效促进民生改善》等一系列文章,围绕我国法治建设和民生保障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充分、详尽的理论阐释。

“这些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来讲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国外对中国法治的进步包括社会法的进步了解不够,甚至带有一些偏见。”谢增毅认为,因此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宣传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推动学术交流,是我们掌握话语权、提高软实力的重要任务。

为了提高我国法治建设的国际影响力,谢增毅不断在国外出版和发表多项学术成果。他先后在德国知名出版机构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英文劳动法专著《中国劳动法的进步与挑战》;作为主编之一编辑《新技术与法律》一书在波兰出版;在英文SSCI期刊等发表外文论文7篇,积极宣传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他在国外发表的多项成果,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国社会法学的国际影响。

特别是2022年年底,他在英国劳动法协会主办的国际权威的劳动法期刊《劳动法杂志》,推出一篇有关中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护的论文——《中国平台工人的劳动保护:法律创新与发展趋势》,将中国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护取得的成果向国际进行了介绍,受到了国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他撰写的另一篇论文,也被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所引用。

在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科研处处长和副所长期间,谢增毅还一直着力推动对外法学交流活动。他积极推动和致力于法学所与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法学院、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法学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比较私法和国际私法研究所等世界著名法学院和研究机构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作为主要成员,多次组织中日比较法研讨会、中芬比较法研讨会、中波比较法研讨会、中加比较法研讨会、中国社科论坛(法治)等大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2006至2007年,谢增毅曾去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访学,对英美国家的劳动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十多年来,他应邀在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海外学府,发表演讲或参加学术会议,宣传我国法治建设成就,阐述中国法治理论,为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而不懈努力。


科研行政双肩挑,十年磨炼终获奖

一路跋山涉水,一路激情满怀。

在取得丰硕科研成果、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同时,谢增毅更是将科研、行政“双肩挑”。

2010年起,谢增毅主持法学所科研处工作长达11年。随后,在2021年担任法学所副所长。在长期繁忙的行政工作同时,他始终未曾按下那颗炽热的科研之心,取得众多学术成果,难能可贵,令人钦佩。

功夫不负有心人。此次谢增毅跻身十大“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过程中虽不乏酸甜苦辣,更有其埋头苦干的钻劲、厚积薄发的韧劲,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早在2014年,谢增毅就参加了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的评选活动,并获得了提名奖。“那时候,我还是一名副研究员,就获得了提名奖,当时是比较惊喜的。”谢增毅袒露自己的心声。

2017年,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谢增毅仅仅入围候选人,没有获得任何奖项。在随后的2020年,再一次获得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他对记者坦白,当时心里失望伴着沮丧,不免有几分失落之感。但他选择将这复杂的情绪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今年谢增毅第四次入围并终于获奖。回首这一路,虽然充满坎坷,但是他始终锚定目标不放弃,终于斩获属于自己的荣誉。

回望来时路,谢增毅不无感慨。他告诉记者,能够正确对待过程当中的得与失,是极为重要的。“参评只是作为一个手段,其目的更多是去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不断补足短板、进步成长。中国法学会设置这个奖项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激励我不断努力、不断前进。”谢增毅激动地说。



(原题:“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系列报道之七谢增毅:用坚守和奋进推动社会法学科发展




责任编辑:谭则章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