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男人口”与不安定的社会
李建新
我们将迎来一个男性人口绝对“过剩”的社会,一个婚配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社会。2015年,每年进入婚龄期的男性要比女性多出15%,2020年将多出20%。2020年,22岁-34岁男性人口将比其婚配的女性人口多出2千6百多万[①],这种严重累积的婚配男性“过剩”人口还将继续增加,尚无法预料其尽头。如此众多年轻气盛的“剩男”是怎样造成的?又将会给社会来带什么?
从人口学上讲,今日及今后婚育期的“剩男人口”是过去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结果。我国人口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出生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范围(103-107)。1982年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为108.5,1990年普查为114.1,到2000年第五次普查,人口出生性别比更是严重偏高到119.92,2006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人口出生性别比仍居高不下,高达119.25。这些出生时多出正常值的男婴儿长大成人并累加就造成了今日和今后“婚姻市场”上男多女少的局面,加上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每年净增人口数持续减少,最终形成了“不可调剂”、绝对意义上“剩男”的“婚姻挤压”模式(见附图)。
那么,导致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干预生育行为导致出生性别比失调呢?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并不必然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由于这种观点为有关部门所采纳,致使相关部门至今还没有深刻反省现行生育政策的严重后果,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笔者曾论证到,虽然影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原因是复杂的,而且是多因素的,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与出生性别比偏高直接有关,而且是诸多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②]。实际上,人们从30年的经济发展、社会开放的时间维上去观察,很容易看到众多因素如社会经济、生育观念等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不是加强而是减弱,以这些原因解释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现象是不具有解释力的。
来看美国的一项著名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国犯罪率出乎预料地大幅下降,美国各路学者给出了诸多的原因解释如经济发展强劲、人口结构老化、死刑增加等等。然而,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D. Levitt)剥开表象,另辟蹊径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却又令人信服的答案:美国犯罪率的下降与20世纪70年代美国各州陆续通过的堕胎法直接有关。20世纪70年代美国将堕胎合法化之后,大大地减少那些母亲不想要而又不得不生下来的“多余”孩子,而这些“多余”孩子,研究表明,更容易地卷入犯罪[③]。
在这里引出列维特这样一个研究结果,一是要说明许多社会现象的因果关联是滞后的,人口现象尤为如此;二是要提醒大家,今后我国的情景将与列维特所说的美国社会相反,我们将可能迎来一个犯罪高风险的社会。现在和将来,有大批想要成家而无法成家的“剩男人口”正在累积,累计到一定的程度,稍加一些现在无法预料的微小“突发事件”,社会的稳定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对于美国社会来说,因为20世纪70年代堕胎法实施,使许多“潜在”犯罪的“多余”孩子“流产”了,从而减少了90年代美国社会的不安定成分;而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则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了最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掉了那些应该在今后十多年“匹配”那些“剩男”的女婴,因此,增加了我国社会不安定的风险!计划生育部门曾经无不自豪地宣称,计划生育以来我们取得了少生3亿(后来又追加到了4亿)人口的“伟大成就”。殊不知,在这些被“计划掉的孩子中”就有今后要做这些“剩男”新娘的人口,她们本该是这些“剩男”人口最好的“安全阀”。
人口学家多半都是“脚踩两只船”,一只脚在当下,另一只在未来,这是由人口自身变化的规律“决定”的,人口学家有责任预测未来一个社会的基础---人口是什么样?不过,对未来社会作“负面”的预测,从来都是个不讨巧的事。如果人们相信你的预测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最终“预测”将不会成为现实。那时,人们会对预言家们说,当年你们都是在“胡说八道”;如果人们不相信你的预言,任由发展下去,最终预言成为现实,那时,人们可能会责骂这些预言家是“乌鸦嘴”、是“唱衰者”。我更愿意是前者。但事实上,对于我国未来人口这种情景的预言,严格意义上讲已经不是预测(projection),而是预报(forecast)了。因为,我国这种“剩男人口”不是在某种假定条件下的“现实”,而是已经存在的发生于未来的“现实”。许多人口问题的恶化和凸现是滞后的、是不断积累缓慢展开的,而问题积累的过程常常不易被社会和公众所关注。
20世纪80年代一孩政策的实施不仅让当时的国家和民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今日我们还要继续饱尝其人口后果,不幸的种子如今要结出“恶果”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并不能“清算”历史,但是我们可以反省历史,现在所能做的只是“亡羊补牢”了。我们这个社会必须做好准备,应对这个“剩男人口”的挑战,我们将面对一个不安定的充满风险的社会。
转引自中国商法网,http:/www.jianwangzhan.com/101/163557/page3.asp?webid=jianwangzhan&userid=163557&menuno=19&articleid=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