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不一定要说透: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读后
发布日期:2010-08-3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谌洪果


在去年北京的一个研讨会上,张五常再次热情洋溢肯定了中国改革三十年的经济奇迹,他说,平生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制度。这一判断自然引起各种异议,但生就一个清爽利落的经济脑袋的张五常能够发出如此定论,显然是有自己的充足底气的,这就是他跟踪改革三十年而最终形成的研究结论《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作者在书里大方地承认在这个奇迹的发展中,中国要面对贪污,面对一个不合格的司法制度,控制言论与宗教自由,教育与医疗公非公私非私,有外汇管制,有互相矛盾的政策,也据说每年有六万次动乱。(页116-117),但他马上话锋一转,理直气壮地道出自己的出发点,即他试图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奥秘的问题意识:不要告诉我什么不对。我可以在一个星期内写一本厚厚的批评中国的书。然而,在有那么多不利的困境下,中国的高速增长持续了那么久,历史从来没有出现过。尤其是,不要重复某些人相信的:贪污对经济发展有利。朱镕基的肃贪行动早就把这假说推翻了。中国一定是做了非常对的事才产生了我们见到的经济奇迹。那是什么呢?这才是真正的问题。(页117

中国一定做了非常对的事情,张五常的这一断言可谓掷地有声,他现在要做的就是从纷繁复杂多变的改革迷局中揭示出这个做对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我喜欢张五常在侦探经济真相时的减法和简约主义,他因此也寻找到了颇有说服力的答案。头脑昏昏的人往往喜欢把问题复杂化,而学术的洞见真正需要的却是像手术刀一样的犀利明快的工具。拨云见日,真理其实就是这么简明干净。

张五常三言两语就为我们勾画出自1980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的图景。针对改革的两个阶段,他运用自己拿手的合约理论——“资源使用的竞争一定要受到约束,人类才可以生存,因为没有约束的竞争必然带来的租值消散,会灭绝人类,洗练地概括出中国改革的重点就是从按权力身份级别享受不同待遇的等级排列的合约安排转移到以资产界定权利的合约安排。这体现在农村改革,就是承包责任合约;而在城市的工业领域,则体现为在两权分离框架下的层层分包,而这里的关键在于,随着地价的上升,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农业承包与工业层层承包的组合,不是引用到个别农户或个别国企,而是引用到有地理界线划分的地区去。我认为这是今天中国的经济制度的重心所在。(页142-143

这就把问题引到中国特殊的、天下独有的,以县为基本单位的地区竞争格局。在张五常看来,中国的地区关系是上下连串,但左右不连。地区竞争于是在有同样承包责任的地区出现,即是同层的不同地区互相竞争。”“经济权力愈大,地区竞争愈激烈。今天的中国,主要的经济权力不在村,不在镇,不在市,不在省,也不在北京,而是在县的手上。理由是:决定使用土地的权力落在县之手。(页144)县的经济权力最大,所以这层的竞争最激烈。各个县好比一个个一级商业机构,全国两千多个这样的商业机构激烈竞争,加之县际竞争与官员权位紧密结合,对干部形成了强有力的激励,经济当然会充满勃勃生机。

张五常对县际竞争的揭示充分展现了他的超越学科畛域的敏锐才华,一般经济学的研究者往往不会观察到经济发展与地理政治之关联的层面;而一般的社会学研究者在关注中国地方政府的同时,却难以识破其对中国经济整体推动的制度价值。张五常在这方面的研究尽显大家气度。

更为可贵的是,张五常不仅着眼于县级竞争的经济推动力,他还富有深意地描述了在这一竞争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中国宪政运作状况的真实规则。作为一个中国宪政和法治的研究者,我对张的这一部分研究充满兴趣。但也正是在这个部分,张五常施展出欲言又止、欲说还羞的姿态。张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动态格局的看法可谓入木三分,但他只说出一半,另一半却绝不说透,充满张氏的智慧禅机:

其一,张五常描述了层层承包形成的佃农分成制,对县的干部形成的有力的激励机制。县的干部知道,如果策划的卖不出去,可能被革职。问题在于,这种分成是以全国各县统一的百分之十七的增值税形式体现的。张在这里的经济学闪光点在于看到了这种增值税即是分成租金,而他由此提出一个更核心的问题:全国统一征税,不随土地质量与地点的不同发生变化,这怎么可以有经济效率呢?他从马歇尔的一个注脚中找到了答案:县向佃农分成的投资者收取的地价,可以是负值。县政府免费提供土地厂房等,负地价可以去到的尽头,是县的税收足以填补收回农地与改进为工商业用途的成本利息。甚至当一个投资者的项目可以引进很多其他好处时,县政府卖地的负地价可以跌到增值税的收入低于填补土地成本的利息。地价可以为负值,这就是张看透的地方,但他就此打住,不再追究这种负值还包括的更丰富的内容,比如资源可以大力耗费、环境可以随意污染、血汗可以白白付出,所有这些,虽然是负值,是经济推动的必要成本,但它们在经济的辉煌成就前,都是沉淀的,沉默的,可以忽略不计的,中国真的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死人活人都不缺的。套用张五常对林毅夫的批判——他说他不相信作为负责农业政策的林毅夫怎么会不知道农民的日子从来没有像今天好过,我在这里也想说,对于积累和看到了这么多个案,而且眼光如此具有穿透力的张五常来说,怎么就不知道经济背后的这些更沉重的负值?这是张五常看透却不会说透的一个地方。

其二,张五常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为人诟病的现象作出了合理性的阐释。例如,他认为基于统计方法的欠缺,中国的贫富差距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这至少在方法严谨上给我们很大启迪;他公允地评论说,中国的等级排列其实是合约的约束,在资产本身没有权利界定的情况下,这种排列机制可减低在竞争下的租值消散,这是结合具体语境来探讨相关制度的进步意义;他对贪污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也很客观,比如贪污对经济发展并不是有利的,贪污在特定时期的好处在于用金钱补偿特权分子或减少他们对改革的抗拒。137),这有利于实现合约安排的转变;县与县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减少贪污,因为投资者知道贿赂是一项成本;他也肯定了政府的好处,而不是意识形态化地高举市场至上,不用政府策划而单靠市场必然较有效率的看法是错的;他积极认可中国基层干部的作用和眼光,跟县干部的多次倾谈中,他们的常识与他们永远关注着互补性、招徕力、交通水电、娱乐等事项的意识,令我印象难忘。157)所有这些,都是切中肯綮的评论,但是,贫富差距的剧烈程度在张五常非常推崇的个案研究那里,毕竟总能找到太多严峻的例证;等级排列机制在减少租值消散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租值消散的可能性;贪污虽然使特权分子减少对改革的抗拒,其带来的变本加厉的掠夺本身并不能用经济发展一语遮盖;县与县竞争可能减少贪污,但这种充满特权、地方保护和潜规则的竞争,对各种形式贪污的助长,本身就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国人在浑水摸鱼方面一向不缺乏智慧;而现代社会是否存在纯粹的离开政府来规范的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假的问题;基层干部的实践理性和智慧值得肯定,但改革本身形成的以官商权势结合为依托的既得利益集团,早已成为尾大不掉的问题,其弊端将越来越严重。所有这些问题的另一面,我同样不相信张五常会看不透。这是他看透而不去说透的另一个地方。

其三,张五常的这本论著中充满对中国地方与中央关系的博弈的深邃洞察。他指出,县有相当大的经济决策自主权,好些时没有执行北京公布的政策。”“这不是说北京失控。他们是控制着的,但地区干部知道哪些真的要执行,哪些只是投石问路。他们懂得衡量上头传达下来的文件有多认真。北京征求地区的意见常有,而推了出来的政策可能悄悄地取消但没有公布。/我认为上述的混乱画面可不是真的混乱,而是起自地区的自主权与他们之间对政策的取向有别。一个县是否把一项政策用作粉饰橱窗,考虑的是这政策会否有助他们的竞争。为了增加县的产品增值税收,为了生存,县的干部要引进投资者,他们知道劣政策会把投资者赶走。如果北京坚持要执行一项政策,县会接受,但如果这政策有损地区的利益,他们会投诉。投诉够多往往有效。(页166-167)这样的描述确实非常清晰精当,乃是真正的学术解释,而且也触及到中国中央地方关系的宪政意义的层面。不过,这种解释是服务于他对中国县制度将长期存在并继续支持快速经济增长的乐观看法的。问题在于,即便从解释的完善性方面入手,我们也能看到,县级地方政府相对于中央而言,既强势又瘫痪,相对于县治之下的百姓来说,更是如此;这种博弈也应当促使我们进一步深思传统的文件治国、运动之国等方式的痼疾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组织能力高效的好处;地方和中央关系伴随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及上行下效瞒上欺下的双面效应,足以引发我们认真的对待;而中国的这种地方中央关系中蕴含的各种危机,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事件中体现出来,在各种群体性事件中也一再体现,并都有严重化的趋势。对于所有这些背后的问题,张五常又一次止步于他的立场和他的解释的统一性,而不愿再进一步挖掘。这可以说是他看透而不需去说透的第三个地方。

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严肃而机智的学术大家,张五常通过他长期的观察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个非常有分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有利于决策者们和中国经济改革的参与者们认真总结,思考进一步前行的真正方向。正因如此,张五常在书中提出的那些历史深处的忧虑,非常值得我们的重视:他对新劳动合同法的最低工资制提出了批评,对有损县制度的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地区无权过问的事项(对外政策、宗教言论自由、教育医疗等)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在此基础上,他富有意义地再度强调了中国制度推进的成本较小的进路,那就是邓小平先生的试一试,看一看。这种尝试和观望的姿态,并不是盲目的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在一种历史眼光和人文关怀的指导下,在认识到理性和制度局限性的条件下,所应该采取的利国利民的态度。说到底,正如他指出的那样,今天的中国制度不是个别天才想出来的。这制度是被经济压力逼出来的。

今天的中国的确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机,是机遇,而且我们抓住了;更是挑战,但我们显然对挑战的估计并不足够,而往往不由自主地沉迷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上面。不是寻找到合理性的解释就足以面对今后的更严峻的挑战的。而一种真正有教益的经济解释,需要的是更完善的思考和对各种内外变量的更充分的考虑,比如中国发展所得益的全球化的规范贸易体系,比如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创新的精神,等等,正是在这里,张五常说了一段让我既感动又感叹的话:党领导与指挥了改革行动。然而,成功的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的人民:刻苦,聪明,有耐力。只要能看到明天有希望,他们可以在今天忍受着巨大的艰辛。我不想在这里赞扬中国人,但我没有见过一个民族可以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那样拼搏——而还在笑。179)在我看来,这或许才是中国经济的真正推动力量。中国人民实在是太伟大了。在中国,你只要给老百姓一点呼吸和挣扎的空间,他们就能勃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他们就能乐观地活着。这一经济发展的奥秘,说来让人感动得流泪,却又无不充满悲情的色彩。

《中国的经济制度》无疑会成为一本传世经典,作者对该书的自夸显然并不过分。宝刀是不会老的,一个人的学术生命力主要在于他看透世事迷局的能力,在这方面,张五常真的是属于越老越利的那种。在这本酣畅淋漓的小书中,他充分展示了经济解释所依赖的大历史的视野,对政治局势的把握,对社会生态的体悟,以及炉火纯青的理论分析工具和举重若轻的描摹拿捏才能。更让人嘘唏的是,他已经完全知道什么可说,什么不可说,学术的智慧,政治的智慧和人生的智慧最终三位一体。看来,在张五常的狂妄背后,更多的是久经沙场的世故、谨慎甚至谦逊。这其中的玄机,又有几个人能参透呢?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