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感悟的南开大学
发布日期:2011-09-25 来源:南开大学报2011年9月23日  作者:宋华琳

  2006年5月8日,我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正式来到南开大学法学院工作。不知不觉中,已经在南开园里生活了5年多时光,而这5年间,也是自己人生中不断成长的5年,难以忘怀的5年。不知不觉中,我身上也越来越多地被镌刻上了南开的烙印,逐渐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作为一名普通青年教师,在这5年间,我也见证了学校、学院和学科发展的日新月异。感受到了学校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律的尊重,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视;见证了法学院的蓬勃发展,法学一级博士点的获批,教师教学科研环境的逐步改善。作为一名决心选择公法学教学研究为平生志业的教师,更为所处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不断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感到会心喜悦。
  尽管从未有南开正式求学的履历,但某种意义上,南开是我生命中又一所大学。在这里感受到的是对学问的温情和敬意,以及厚重的学术氛围、浓郁的人文气息、悠远的历史情怀。在这所大学里,我感受的是给予一个“外来者”的许多关照,有太多令人感到温情、产生敬意的瞬间,或会成为一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这5年来,逐步体会到南开优良的办学传统,严谨的教风学风。这5年里,自己承担了本科生的“行政法”、“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开设了面向研究生的“行政法名著导读”、“部门行政法专题研究”等新课。在本科授课过程中,自己尝试引入互动式教学,与学生讨论时事新闻中的事例,感悟真实世界的行政法;在硕士授课过程中,与学生共同阅读和讨论英文文献,自费邀请外地中青年优秀学者来给研究生授课。当每年教师节收到越来越多祝福短信时,当看到学生的译文发表在《行政法论丛》时,当获悉自己培养的第一名硕士研究生考入北大法学院读罗豪才教授博士学位时,自己也逐渐体会到师者的快乐,体会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
  “宁静致自由,自由成学术”。在盛行量化考核、数目字管理的今天,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南开大学不给学者下发硬性指标,更尊重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实质性评价,鼓励研究者从事各种探索性研究。这无疑减少了研究者内心的焦灼和压力,使研究者能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的真问题。
  这5年来,自己从新图书馆所藏的年鉴公报,老图书馆中所藏的英文风险管理著作,经济学分馆中所藏的世界银行报告、规制经济学英文著述中,受益颇多;在与本教研室老师、本院老师以及其他学院老师的交流中,更逐步体会到了南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精神,体会到了南开人求学问、求真知的精神。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南开大学各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标历年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取得了一批又一批标志性成果。自己多年来从事行政法学、政府规制以及食品药品规制的研究,从事法律、科学和政策结合部的研究。5年来,在包括《中国法学》、《管理世界》在内的CSSCI刊物发表16篇论文,也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司法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课题12项,在政府规制、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逐步成为国内较受关注的青年学者。这微末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领导和同事的充分宽容、尊重和支持鼓励。
  这5年来,也充分感受到了南开人“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情怀,南开人素重“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在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建设中,都不乏南开人的身影。是啊,学术虽是轻微良声,需要我们忘却世间的激越,在寂静中倾听,但绝不能做脱离实际、闭门造车的学问,学者亦有学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近年来,药品安全、食品安全渐成我国社会热点问题,我有幸因缘际会,参与到部分药品监管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起草或修订过程之中,参与到对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公立医院改革等制度改革的讨论之中,同时也经常接受记者关于相关论题的访谈。我觉得尽管发出的声音、提出的见解或许只是微弱的空气振动,但对于推动法律制度的改革,匡正媒体和公众的见解,哪怕只是有些微的助益,也是学者著书立说之外的另一种贡献。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大学教师的三重使命,南开园中,有太多老师在践行这一点。自己在南开园呆的时间还不够长,认识还不够深,也只能从个人的角度谈一点粗浅的感受。但最真切的感受是,南开尊重知识,尊重学者,给了每个人最大限度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舞台。
  南开好似一柄朴实沉稳的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内敛、沉潜的南开,质朴中自有其刚毅,内敛中自有其积淀,恬淡中亦有其关怀。在南开园中的每一个人,都应秉承南开精神,认真为人,扎实为学,而南开事业的发展,也必将迎来一个蒸蒸日上的明天。
(作者为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