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其中既有五颜六色的丰富多彩,也有五光十色的喜怒哀乐,更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春暖花开时节,本期《民主与法制》的聚焦策划由此切入,选择了一个我们生活中的新话题——“实名制。”于是,本期的封面设计就此找到了灵感。
在万花筒的现实生活面前,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种现象:到银行开户、去网吧上网、上医院看病、购买手机卡、预订火车票乃至开微博发言,甚至买菜刀、购避孕套与检测艾滋病,都要毫无例外地实名了。于是,一张火车票、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一台平板电脑、一张身份证等等诸如此类的生活用品,就这样无孔不入地与“实名制”画上了等号。
一个“实”字屹立在我们眼前,既有现实生活之意,也有迎面而来的“实名制”之惑。对于“实名制”,本期的聚焦策划虽然冠名曰“实名制时代的怕和爱”,但实际上反映的更多的是“怕”。
所谓“怕”,一是怕自己的私人信息随处泄漏,个人的隐私权无辜遭到侵犯。现在,推销电话四处响,垃圾短信满天飞,许多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我的个人信息是否成了商家案头的营销资料?我的家庭资料为何成了市井小人的偷窥窗口?其罪魁祸首难道是“实名制”吗?
所谓“怕”,二是怕自己的言论表达受到禁锢和束缚。本来,作为潜水员,作为围观者,正如无记名投票一样,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以轻松地释放自己的酸甜苦辣,可以洒脱地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实名制”来了,我无法评论了,我不能发言了,我难以表达了。
所谓“怕”,三是怕实际利益无法落到实处。近年来,伴随“一票难求”问题的逐渐升级,火车票“实名制”也成了每年春运讨论最多的话题。2012年春运期间,原先只在部分地区试点的火车票“实名制”已经推广至全国多个重点地区。“实名制”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遏制“黄牛”,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制度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实至名归”?“黄牛党”真的能够绝迹吗?回家过年的人们真的能够实实在在地买到自己渴望的那张火车票吗?
当然,我们充分理解有关方面启动实施“实名制”的一千个理由与一万个想法。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不“怕”?怎样才能令我们由“怕”转“爱”?
毫无疑问,无论是什么“实名制”,不论是哪种“实名制”,都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就拿微博“实名制”来说吧!平心而论,许多网友的担心与恐惧并非空穴来风。作为一个网络化时代的新生事物,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问,微博的匿名其实能够让网民更加轻松而自由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生活中各种莫名的烦恼。但是,随着微博“实名制”的到来,自然而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人言论表达的自由度。于是,有关专家为此提出了一些疑问:我们能否通过微博“实名制”对言论自由进行控制?我们是否需要对微博言论进行控制?
毋庸置疑,对言论自由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是必要的,因为绝对的言论自由是不可能的。问题是对言论表达的控制是否适度,这就需要官方在制订有关政策时合理权衡,即在言论自由价值与社会控制价值之间作出适当取舍。其实,我们也发现,凡是网上发言较为活跃者,都自动选择了“实名制”,并希望更多网友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由此可见,“实名制”并非如此可怕。
同样,火车票“实名制”尽管还存在许多现实难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有关方面向公平购票秩序和安全乘车环境迈进的开始。
至于有些网友担忧个人隐私的泄漏,实际上银行也在泄露个人信息。实际上,这不是“实名制”本身的问题,而是“实名制”后的监管问题。
还有人担心公权力通过“实名制”而产生的滥用,这可能是每一个公民的最大担忧。那么,如何遏制公权力的滥用,当是推出“实名制”的公权力自身需要证明的关键问题。
“实名制”来了,从此,我们的生活又多了一种颜色。那么这是一种什么颜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