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学术环境孕育了野鸡期刊
发布日期:2012-06-28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禹海君

云南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刊《大家》被指刊印同一个刊号、刊名的“野鸡刊”,专事收费登载各种论文,为杂志社敛财。据称每月敛财近200万元,一年不少于2000万元(625日《中国青年报》)

名为中文核心期刊,内容却如同大杂烩,一本期刊光目录就占去9,竟也引得一众高学历者“中枪”,荒诞的事实背后呈现的是一个浮躁的学术环境。在仍以论文发表数量论英雄的学术评价机制下,一些高学历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成就,达到评上某种职称或保住饭碗的目的,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增加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或发表等级,抄袭、剽窃、买卖论文等学术腐败现象愈演愈烈。

与此同,随着在报刊出版业推行市场化体制改革,一些报刊开始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道路。为求生存,在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开始公然为“花钱买论文”一族大开方便之门:拿钱即可发表,不管质量好坏。大多数时候,这样的期刊并不在市场上流通,而且印刷数量限定,也因此,“花钱买论文”者不会在社会和学界面临风险,而期刊也能够从中渔利并且游刃有余。

显然,所谓《大家》期刊正是依循着这样的路径,在浮躁的学术环境中大肆敛财。一套人马,一个刊号,两种不同的期刊,打着中文核心期刊的旗号,以版面费高出别人近一倍的价格套利。然而,这样的骗局并不难被戳穿,所谓核心期刊早已不再,中国知网、国家图书馆均寻不见,却仍有人对“野鸡期刊”乐此不疲。

浮躁的学术环境孕育了“野鸡期刊”,进一步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要铲除“野鸡期刊”滋生的土壤,首先要遵循学术规律,按照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人才的要求,建立一套系统科学、分类管理的科研评价机制,以发表论文的质量、被引用的情况作为评价标准,改变以发表数量论英雄的观念和做法,促使人们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更加重视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其次,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对剽窃、抄袭、买卖论文等学术腐败行为,不能停留于“口头批评”或“社会舆论谴责”,要诉诸于司法途径,对学术期刊买卖论文的行为,不仅要采取法律制裁,还应适当予以清退。

最后,引导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期刊加大创新力度,走出一条既适应市场化又有助于学术发展的道路。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