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质疑周克华未死,8月19日上午,重庆网警通过微博回应:重庆市沙坪坝公安分局正在组织民警,深入排查、搜查周克华曾经的藏身之地,请市民理解予以支持。对于网上质疑周克华未被击毙的信息纯属误解与造谣,悍匪周克华已被击毙毫无疑问(8月19日华龙网)。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曾直言,“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诚然,这是一个怀疑无处不在的时代,“我疑故我在”。如果说当初人们关注周克华之死,属于高度怀疑,那么当警方已经辟谣仍有人固执地坚信周克华未必击毙,则有过度怀疑之嫌。
怀疑不是坏事,每个公民都有怀疑的权利,每个人都曾经或正在怀疑,将来还会怀疑。怀疑是因为关心,怀疑是因为有疑,怀疑是因为疑问没有及时解答。“周克华未被击毙”的说法,在网络上流行好几天了,特别是微博上一些大V的加入,不仅“炒”热了这个话题,也使“周克华未被击毙”的说法仿佛有了较高的可信度。此后,“被击毙的是一名便衣警察”的说法,更是被传得有鼻子有眼,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质疑的队伍中。按照常理,警方在此事中不能也不敢造假,因为造假成本太高,还因为这是全国关注、舆论紧盯的公共事件,一旦造假太容易被指斥出来。
那么,为何有人偏偏相信“周克华未被击毙”?一方面是相关细节暧昧不清,比如击毙周克华的两名警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穿的警服,与此后穿的警服上的警号不一致,警察接受采访时说不清具体击中了周克华身体的哪些部位,警方没有公布周克华被击毙的正面照;周克华被击毙时穿着干净,不像惶惶不可终日的逃犯,周克华的打扮像是便衣警察的装扮等等。另一方面则是警方回应不够及时、释疑不够有力。从14日晨周克华被击毙到19日上午微博辟谣,已经过去5天多时间了,动作有些迟缓,而且只是简单地一辟了之,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据坐实。
从更深层次看,周克华被击毙之所以成为坊间的过度质疑,折射出民众有强大的焦虑、不安全感和对权力的不信任感。中青报的一项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习惯性质疑者,41.1%的人坦言自己就有“习惯性质疑症”。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变得多疑,疑神疑鬼,疑人疑己,疑权力也疑权利,在所有的质疑中,对权力尤其不相信。有官员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认为这是作秀;清华毕业生焦三牛扎根西部被提拔,认为有猫腻;有市民申请到了北京“77元廉租房”,认为权力在造假,是演戏给人看;连周其凤为其母祝寿,也被质疑为惺惺作态、哗众取宠……
对权力就质疑,在纷繁芜杂的质疑之中,难免出现过度质疑,这需要理解。但无论官员公布的是不是真相,都要怀疑;无论政府推出的是不是善政,都要怀疑,这种怀疑固然说明了一些人对相关官员的成见,但也说明曾经有不少官员太爱作秀、太喜欢说假话、太善于演戏,以致今天你说了实话,人们还是不相信,这就是说假话的代价。要修复公众对权力的信任,不能单纯依赖于公众的改变,更需要权力的自我修复,比如绝不可再造假,不可再愚弄民众。
有人说,信任就如同1岁小孩的感觉,当你将他扔向天空的时候,他会笑,因为他知道你会接住他,这就是信任!公民与权力的关系,当然不是婴儿与扔他的人之间的关系,但权力要赢得信任,就应该尊重民意,善待民意。面对质疑,哪怕是过度怀疑,也要有耐心回应,并且第一时间准确回应。当然,再也不做伤害公义和民众的事情,否则信任就会透支,再想修复就很难很难了。而对于公民而言,要保持质疑的精神,要盯紧权力,权力与权利建立稳固而互相信任的关系,社会才能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