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因家乡房子被强拆投诉无门的湖南郴州男子曹再发扬言要到中山大学制造血案。记者劝其自首后问他为什么是中山大学,他说:“因为中山大学是中国有名的学校。这些人读书出来都是管理人员和当官的。中山大学的教授看到这种情况,也会出来维持公平正义。”
路见不平大学教授会出来主持公道,这是平民百姓对大学教授等知识分子一贯的淳朴想象。在教授职业化越来越明显、知识分子之间的分工愈来愈细化的现代社会,这种想象变为现实的可能性只会日渐降低并趋向于无。在这个科研考核等各类考核纷至沓来的岁末寒假前夕,大学教授更是为对付考核忙得分身乏术,根本无暇关注自己一亩三分地之外的强拆等种种社会非正义,期望大学教授来维持公平正义真的是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不宁唯是,很多大学教授觉得科研考核本身就是一种把他们当劳工苦力的非正义制度,跟曹再发一样他们也希望有人出来替自己主持“公道”,废除科研考核制度。不客气地说,对科研考核的此等认知与曹再发对大学教授的想象一样,都是一种脱离时代发展潮流的落后旧观念。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思维还停留在社会分工不明确、仁义道德震天响的孔孟时代,真是拖社会进步后腿的悲剧。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是警察的职责,与大学教授无关。但教授不从事科学研究、不发学术论文、不写研究专著,与警察路见不平不前往维护公平正义一样,都是一种渎职、失职和不作为,都应依照法律法规承担一定的责任,受到某种惩处。科研考核制度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防范大学教授在科研方面失职或不作为。劳工不出门劳动要受到扣薪等惩罚,凭什么大学教授不进行科研依旧可以优哉游哉、逍遥自在?
在市场化的现代社会,教授与劳工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仅仅是社会分工和职能职责不同而已。无论如何,教授高贵、学术神圣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再不给教授和学术祛魅那我们一定OUT了。
要祛魅当然就得跟“述而不作”的孔夫子传统彻底拜拜,回到实验室或书房踏踏实实地做研究,成为一个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名符其实的大学教授。而科研考核制度就是一种督促大学教授常驻实验室或书房进行科研产出的无形力量和评价其学有多长、术有多攻的外在标准。无论对大学教授本人还是对国家及投资机构来说,这种无形力量和外在标准都是不可或缺的。缺乏或不严格执行科研考核制度的大学,只会是个学无专长、术无专攻的伪教授的乐园,这对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及国家社会都是极不负责任的。是故,科研考核制度不是可以有,而是必须有。
科研产出即知识生产,它是大学教授的基本职能之一(培养好学生是其另一项职能),其产出质量的好坏在以后的学术市场上当然会得到最终的检验,但大学及国家社会当下对它的认可与肯定对大学教授而言同样关键。没有当下的认可和肯定就缺乏基本的科研激励,没有科研激励就难以有后续的科研产出。科研考核就是大学和国家社会对教授予以科研激励的基本方式之一。放眼全球,但凡在学界享有盛誉的知名学府都有科研考核制度,且严格执行,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科研激励。
对科研考核制度不以为然的一种常见理由是,绝大多数的科研产出都是原创性匮乏的低端平庸成果,这种科研其实是一种无谓的重复劳动,它实质上是一种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相当一部分的科研产出不具有原创性,无论学术价值还是社会价值均微乎其微,不足为外人道,此诚然是中外大学科研产出的基本现状。不管你是否承认,现状确实就在那里摆着。但此等科研现状其实就是科研产出的基本规律,以此为由否定科研考核,实际上是在否定科研本身。
“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是军事将帅的诞生规律。殊不知,学术原创的诞生规律与此极为神似。在学术创造上,任何原创性的学术成果都是建立在足够甚至是海量的不含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基础之上。大学教授哪怕具有天才般的头脑,如果他常年不检索和阅读那些缺乏原创性的学术文献,那他决不可能有朝一日拿出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来。不带有原创性的低端或重复性研究成果,是所有富有创新性研究成果产生的土壤和温床,离开了这个土壤与温床环境,高端的开创性科研产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谁能想象,爱因斯坦可以在没有任何理论物理研究文献的荒岛上提出相对论理论呢?因为大多数的科研产出不具有原创性而主张废除科研考核,这不是主张废除科研本身,那又是什么呢?
当然,科研考核的各项指标和操作方式诚然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当下我国各个高校都将是否获得各种级别的课题项目作为科研考核的基本内容之一。实践证明,课题项目考核弊大于利,应予废除。课题项目多数指向的是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要获得立项资助往往难度很大。而应用性研究离不开基础性研究,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科研水平高低的是基础性研究而非应用性研究。此其一。
其二,获得政府或社会资金立项资助这个事实本身就承载和体现了科研的社会价值,对这些研究项目大学又通过计分考核等方式来给予支持鼓励,这意味着课题项目取得了校内和校外的双重认可。而课题项目的所有研究成果如论文、专著或专利又理所当然地进入科研考核范围,这等于一个课题项目最终经过了两次考核和三重认可。对于那些从事基础性研究而不容拿到课题项目,或不申报课题项目不花政府和社会一分钱、单纯地凭着自己的兴趣与好奇心去从事科研的教授来说,这明显不公平。因此,科研考核应该排除课题项目。
此外,高校的科研考核方式亦需要改革。现行的年度考核方式与科研产出的基本规律相背离。科研产出需要文献的积累和思考的积淀,而科研成果的发表周期往往短也需要半年,长则一两年,因而一年之内没有任何科研成果恰恰符合科研产出的基本规律。一般而言,文科教授两年考核一次较为适当,理工科教授三年考核一次比较合理。
对于大学教授来说,科研不应是奢侈品,它应该是必需品。通过科研进行知识生产乃社会分工对大学教授的基本要求,亦为大学教授的社会角色使然。科研成果就是大学教授的产品,就像面包是面包师的产品一样。不做面包的面包师当然不是好面包师,同理,不作科研的教授亦不是个好教授。对于大学教授的科研考核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具体如何考核的问题。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让科研考核制度符合科研产出的基本规律,使之成为促进科研发展的利器,而不是对它怨声载道,必欲除之而后快。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