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离散的大学
发布日期:2013-06-27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张进德

——在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每次在这个场合说话,都会有点激动。倒不是因为场面大,其实于我而言这个场面并不算大。可能因为今天是毕业典礼,大学四年老师们在课堂上的授课,你们也许不会记得多少;但今天这个典礼,你们可能会记忆深刻。所以,我尽可能不想说错话,不敢误导大家。尽管平时可以“吹牛不打草稿”,但今天还是打了个草稿。我想跟诸位说说心里话。

 大学,是一个故事。从明天起,它就成为了你们的历史故事。若干年后,你们可能会跟自己生命中的很多后来者,不厌其烦地讲起你的大学——想当年,“老子”(老子,春秋时期人,著有《道德经》)在野马浜如何如何。与其他故事相同,这个故事也有它的时间、地点、人物。

 2009年到2013年,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是平淡无奇的四年,但它却是你们生命里面很重要的一段时光。大多数同学,都是十八岁刚成年的年纪来到这里,刚盘算着去过一过成年之后的自由生活,却被困在这里学习法律,学习一门关于规则的学问。这是一件奇妙的、富有意义的事情。年轻人都很向往行动无限的自由,其实那不是自由;在规则之下的行动与毫无羁绊的内心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这个故事的地点,就是野马浜,偏居上海的西南一隅,离佘山还有三里地的佘山脚下的美丽学府。四年生活,你们可能已经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哪里有一块大石头,哪里有一副秋千架,哪里有一片小树林,哪里有一对黑天鹅……一草一木总关情,从明天起这些都会化作记忆。以后的人生里,你可能觉得回母校看看的机会总有很多;多年后也许会发现,琐碎的生活和繁复的心境会让你忘记了起点,忘记了回来看一看。

 故事里的人物,是你们和我们。上政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在这个故事里,大学老师是配角,你们永远是主角。大学教育至少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课堂,二是图书馆,三是年轻学生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你们诸位朝夕相处,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个人合伙”,合伙起床,合伙去吃早餐,合伙去教室上课,合伙去逛超市,合伙去图书馆,男同学甚至还合伙去追女孩子……但是,没有永远的合伙人,合伙终将散伙。

 在这些合伙当中,有太多愉快的抑或不愉快的往事。愉快的往事,每个人都会有三五志趣相投的好友,甚至好到甘愿为彼此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大学时期的友谊,是高尚的友谊、纯粹的友谊、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友谊。不愉快者,也许你周围会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同学。但请记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任何人的价值观念都不是真理,太阳不是为了任何人升起,地球不会围着任何人旋转;认清这一点,也许对你们走出大学校门之后的生活更有意义。请诸位相信,任何人来到你的生命里面,都有他的意义。能够陪伴在彼此的生命里面走了一程,这已经值得我们一千个一万个感激。若干年后,你会蓦然记起:有些人在毕业以后就真的再没有见过!这都会是一些忧伤的人生片段和体验。因此,大学毕业这一刻,我们除了跟自己要好的朋友抱头道别,也要跟不那么要好的朋友合影留念,握手道谢,谢谢“四年以来的不杀之恩”(出自网络对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的调侃)。

 大学毕业,你们的青春画卷也将艳丽展开。在我很小很小、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也一度认为“只有漂亮的人才会有青春”。其实,待十年以后,等你们像我一样,腆着肚子“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时候,就会初步领悟到:所谓青春,就是坚持,坚持最初你对生活的想象,坚持对未来的遐想与期待,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江湖道义与规则。有这么一则关于坚持的小故事:越战期间,一名美国男子每晚都会点一根蜡烛,站在白宫门前表达他的反战立场;一个雨夜,他还是拿蜡烛站在那里,一位记者忍不住问他:“先生,你真以为你一个人拿着一根蜡烛站在这里,就能改变这个国家的政策吗?”他回答说:“我这样做不是想改变这个国家,而是不想被这个国家改变!”陈可辛导演《中国合伙人》里面有一句台词:“如果额头终将刻上皱纹,你只能做到,不让皱纹刻在你的心上。”这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青春境界。

 大学四年,让你们习惯了集体生活。但从明天起,你只能打点行囊,一个人上路。虽然有亲人、有朋友、有同学、有同事,但你必须去适应一个人的生活。明天将不再有人喊你起床,不再有人陪你去教室,不再会有上课铃声,你将步入只有你一个人的课堂。尤其是在异乡发展的同学,务必整理好自己的心绪,去迎接新的生活与新的挑战。“我就是我,我不能变成你。就算你在那里独自苦斗,我也只能默默地注视”。出自上世纪60年代日本著名左翼歌手冈林信康《你究竟是我的谁》,张承志译,转自张承志《北方的河》少一些依赖,多一些独立,多一些对未来生活的规划。

 坚持自己,存有个性,守住底线,不去随波逐流,更不去同流合污。你们所要步入的法律行业,是与整个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领域,有太多的熙熙攘攘与纷纷扰扰,前方充满了险滩和地雷阵,甚至有万丈深渊。从学生时代一头懵懂地撞了进去,你将会眼界大开,也容易迷失。务求保持清醒,充分看清自己,牢记自己出发的地方和来时的路。远离诱惑,远离攀比,远离冷眼,远离外界的议论,我们冷暖自知,坚定前行。

 法律职业是一个尤其需要经验的职业,走出法学院之后,仍然要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你可以不去深造和攻读硕士学位,但一定要记得常常读书。另外,不要轻易地崇拜别人,模仿别人,不要轻信他人的生活经验和建议。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德肖维茨教授,也是辛普森案的辩护律师,曾经在《致年轻律师的信》中告诫我们:大多数建言者只是在指导别人如何成为自己,切记不要仅仅以“多年经验”为理由就轻信他人的建议,要知道很多人的“多年经验”只不过是在毫无意识的状态下一遍遍重复同样的错误。德肖维茨:《致年轻律师的信》,前言当那些貌似功成名就者拍着你的肩膀,奉劝你“年轻人不要死脑筋”时,你尤其要记得上面的告诫。

 我还想跟诸位探讨一种职业观。常被毕业生问起:什么样的职业才是最好的职业?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竞争社会,我们实在难以奢求自己的职业恰恰是自己的爱好。经常问问自己,如果你对自己职业的未来还留有一点憧憬,而且对每天的具体工作留有一份好奇,这就是好的职业。这样的工作,可以让你保持求知欲和上进心。反之,一份工作将你改造成了一部机器,一头蒙上双眼一圈一圈拉磨的驴,即使薪水很高,那也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状态。我与大家共勉。

 最后,我代表法律学院老师们祝福各位,祝你们一帆风顺!谢谢大家!

                       张进德·2013621日·上海政法学院天马讲堂

来源:法律博客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