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男青年池某玩水时溺水失踪,池某的同学小肖马上用池某手机联系上了其父亲,而池某的父亲死活不信,甚至认为他是一个骗子。第二天凌晨池某的遗体打捞上来后,小肖又多次给池父打电话,并说了池某的老家及出生年月日及上大学的详细情况,可是池父依然不相信。随后,肖同学查阅池某的手机上的通讯录,分别给池某堂哥、表哥及表姐打电话,对方的第一反应还是质疑。前前后后,肖同学连打56个电话告知噩讯,但仍得不到池某亲属的信任。(据7月2日新华网)
56个电话打不来死者家属,足见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显而易见,池父死活不信儿子同学打来的电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譬如,有毒有害食品药品泛滥、市场坑蒙拐骗肆虐、刑事犯罪高发、民事欺诈无孔不入等,都可能导致不同阶层、群体之间不信任程度的加剧,人与人之间会下意识萌生防范心态,进而使人辨别真假的能力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讲,池家也是这个社会所遭遇信任危机的直接受害者。
社会信任度在日趋下降,越来越多的人不敢相信陌生人,其实与每一个社会人自身也休戚相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在经历了上当受骗的境遇后,大多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自我保护心理,与此同时也会使人际关系增加一层新的隔阂,久而久之便可形成人人自危的社会现实。肖同学的56个电话打不来池某家属,除了说明池家因对社会缺乏信任而试图避免受到欺骗以外,对56个电话死活不信又不可避免地会使肖同学的诚信构成伤害,从而使社会信任关系增加新的伤痕。
当所有的不信任聚集在一起后,往往会形成一个疑邻盗斧的社会氛围,社会诚信道德体系就会自然而然失守。纯粹的人性“善”“恶”之争,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信任问题,而挽回社会诚信的必由之路是积极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重视不断提高失信成本,给予失信者以严厉的法律惩罚和道德制裁。因此,56个未接电话,既体现了社会悲剧发生后诚信友善的执着,也无疑会成为挽救社会信任的现实教材。
来源:法律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