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胡适先生应即将留美的清华学生之请,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约190种图书。这个书单遭到国学大师梁启超的质疑,梁启超认为胡适没有搞清“必读书”和“必备书”的区别,既然是“最低限度”,可是其中有些书连梁启超都不曾读过。如此说来,岂不是梁启超先生连国学都没有入门?
人生从来没有什么必读书。
无非是有些书籍不错,读后之后觉得值得向别人推荐,倘若推荐之余摆出一副“若是没有读过此书,便算不得什么什么人”的架子来,就当真会像熊十力骂徐复观时所说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徒增骄气而已。
窃以为,推荐给别人的图书:一是宜精不宜多;二是宜雅俗共赏,不宜生僻、晦涩,经典图书从来不乏有趣的小册子;三是不宜有门类之限,常见一些学院派轻视生活、社科类书籍,实不可取。
下为本人近年来读书,觉得最受启迪、符合深入浅出原则的一些图书,在此向大家推荐:
1. (清)蘅塘退士主编《唐诗三百首》:论格律、用典,唐诗不如宋诗,更不如明清诗歌,但是胜在质朴、大气。表达什么,永远比怎样表达更重要。
2. (清)吴楚材、吴调侯主编《古文观止》:收入多篇秦汉文章,常读常新;想一窥唐宋八大家之风采者,亦可把此书作为一个引子。
3. (先秦)孔子《论语》:不要上了几堂中马化,就以为自己懂了马克思;也不要道听途说,就觉得自己可以对孔子和儒学做出评判了。《论语》一书亦是常读常新,教人做人,教人向学,教人因材施教……解读版本非常多,推荐朱熹的《四书集注》、民国学人程树德的《论语集解》二本。
4. (汉)司马迁《史记》:即便你对里面的故事大多耳熟能详了,仍然可以把它当成一部文学名著来重温。
5.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虽然比起《三国志》,它有更多演义的色彩在,而且其价值观,在我看来,并不是那么可取。但是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可忽略,读过三国,你会更好地理解民间文化。
6. (明)施耐庵《水浒传》:理由同前。之所以不推荐《西游记》和《红楼梦》,前者基本上可以通过影视作品了解,后者则过于文艺,喜欢读就读,不读也无妨。文学作品的选读其实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无高下之分。
7. 金庸《射雕英雄传》:很多人只写出了武,他却写出了侠的内涵与大气。此外,《天龙八部》《神雕侠侣》《鹿鼎记》都是非常棒的作品,想象力非凡,印证了华罗庚的一句话:“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
8. 郑渊洁《病菌集中营》《白客》《智齿》:说到童话,想起郑渊洁这几部长篇童话。他再次证明,他的作品适合6-100岁的人阅读。
9. 阿来《尘埃落定》:《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魔幻现实主义,催生了一系列的模仿作品,如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甚至电影也有它的痕迹,比如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在这些作品中,个人最喜欢这部《尘埃落定》。
10.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可能是十年里最好的家庭教育图书了。即便没有孩子,也可以从中窥见许多教育的得失,甚至可以一一对照到自己在童年经历里。
11. [日]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日本影响力颇大的儿童文学作品,讲述日本教育家创办巴学园、实践现代教育理念的故事,读来令人动容。此书我最近刚读完第3遍。调皮的孩子常有,尊重学生的校长不常有!
12.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开山之作。说到近代史,最容易煽动仇恨,而忘了自身文明的反思。蒋廷黻既是南开、清华等名校的历史学教授,也是近代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外交官,透过他那具有现代理念的观察视角,我们对近代史可以另有一种反思。非常薄的一个小册子,却是不过时的巨著。
13.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读史最容易陷入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的怪圈当中,要不就是才子佳人,两相结合就是《戏说乾隆》的套路了。读钱穆此书,可跳出此怪圈。
14.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如果觉得钱穆《历代政治得失》还是晦涩了些,可读易中天此书。易中天不以专业上的挖掘见长,但是他发现学术精华并将之通俗化的能力,却是不可否认的,正如我们不能否认蘅塘退士、朱熹这些编者对文化的贡献一样。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品三国》等书也不错。
15.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非常棒的通俗读物,是我在史学方面的启蒙读物之一。唐老不仅是在读史,而且用他的生命去理解历史、体悟历史。他著史,有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的特点。
16. 唐德刚《胡适杂忆》:比《胡适口述自传》还好看。想了解胡适更多思想,可读《胡适文存》。多读胡适文章,可解愚昧之毒;其文对一个人思辨能力的训练,远胜过奥数。
17. 胡颂平《胡适之先生谈话录》:关于胡适的传记非常多,佳作亦不少,感兴趣的人可自行寻找。在此只推荐胡适先生晚年秘书胡颂平的这本记录,可谓中国版《歌德谈话录》。
18. [美]约翰·格雷《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为什么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走到最后?很多人读过这本书之后幡然醒悟:原来是自己表错了爱,也会错了意。可与《爱的五种语言》一书一起看。
19. 刘墉《我不是教你诈》(1-4):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刘墉用浅显的语言、有趣的案例揭示生活中容易忽略的处世细节,比厚黑学什么的靠谱多了。
20. [美]卡内基《人性的弱点》:一部教人认识人性,并引导人们向善、向美的书。既可以用在团队管理,也可以用在家人相处上。一处向善,处处向善。
21. [美]奚恺元《别做正常的傻瓜》: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选择悖论,让你学会理性决策。能平中见奇,小中见大,是此本一大长处。
22. 唐骏《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我是主张不可因人废言的。唐骏固然有伪造学历的错误,但是他倡导并实践的工作理念,仍是十分在理的。财经人物的传记读过也不少了,论可读性,此书可列第一。
23. [美]罗伯特·B.西奥迪尼《影响力》:经典的心理学普及读物,涵盖政治、商业、家庭生活等诸多领域,让人读后有恍然大悟之感。
24.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是我的思想启蒙读物之一,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农民之苦、农村之难。
25. 费孝通《乡土中国》:举重若轻,说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乡村的许多内在逻辑。有很多道理你或许隐约感觉到了,但是说不出来,有人把它准确描述出来了,这便是大家水平。
26. 余世存主编《非常道》:编选也是门大学问,从《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便可看出。后来有许多人编了类似的,甚至整出了微博体,却不知修史有学问。
27.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当代小说中最喜欢的两部作品。翻拍的同名电影《活着》比原著弱化了不少,仍不失为经典,原著之魅力如何,由此可见一斑。
28. [德]舍费尔《小狗钱钱》:德国人的理财启蒙读物,有许多道理是我工作以后还懵懂的。理财不是成年人的专利,也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是一个人有没有人生规划的标志。
29. [美]罗伯特·T.清崎《富爸爸,穷爸爸》:两种观念的对撞,读来深有感触。我的父亲像书中的穷爸爸,时常告诉我这个不能做,那个不适合我们这样的家庭……但是有另一种人会秉持相反的观念:不要给你的人生设限。
30. 林达《近距离看美国》(1-4):讨论对外的国际政治,容易忽略对内的民主、人权,更容易忽略对人性的关怀。当一个政权一样压迫你、掠夺你、愚弄你的时候,它已经跟侵略者无异了。林达这套书,值得推荐给所有喜欢讨论政治话题的人。
31.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这是法国人在19世纪对美国的观察,至今仍是经典的政治、社会学著作。多看基于制度、人性的经典,少看《货币战争》这种兜售阴谋论的书。
32. 吴思《潜规则》:“潜规则”一词由此而来,用大量历史故事揭秘中国社会另一种源远流传的传统。后续作品有《血酬定律》。
33.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一个人的文字优美,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优雅的生活态度与悲悯的情怀。章诒和身为民盟主席之女,见证了许多政要的起浮,其回忆自然有其历史价值,然而此书最打动人的地方是作者的情怀。章诒和的散文,水平比余秋雨高出太多。她的《伶人往事》《刘氏女》都写得不错。
34. 龙应台《野火集》: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让人们窥见龙应台的才气与锐气,也让我们看到了两岸的差距,今日之大陆,在很多方面在步台湾几十年前的后尘,甚至可能还追赶不及。龙应台的许多作品都很不错,如《大江大海1949》《目送》等。
35. 陈丹青《退步集》:一个“不务正业”的画家,辞去清华美院的教授一职,还时常对教育、社会话题发表看法,言辞之犀利,让人汗颜、警醒。在一次讲座中,有人递纸条给他:“陈老师,你这样说来说去有什么意思呢?你会退步的!”陈丹青用他的行动做出了回答:有些话,就算是白话也要说。
36. 罗永浩《我的奋斗》:他并不彪悍,只是信念坚定:“每一个生命来到世间,都注定改变世界,这是你的宿命,你别无选择。你要么把世界变得好一点,要么把世界变得坏一点。”“你如果走进社会,为了生存或是为了什么不要脸的理由,变成了一个恶心的成年人社会中的一员,那你就把这个世界变得恶心了一点点。”阅读此书,你会发现励志原来也可以很幽默。
37. 吴晓波《大败局》(上、下):讲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兴衰,让人惊叹,让人扼腕,读后也明白了为何中国的企业家们想移民。对企业史感兴趣的,可看美国人威廉·曼彻斯特写的《光荣与梦想》。
38. 吴清忠《人体使用手册》:养生热的“始作俑者”,说理方式堪称一绝。许多热衷学术的朋友看过此书后,也为之打动,下定健康生活的决心。能让人在思想上有如此健康的转变,也算功德无量了。
39. 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撒哈拉沙漠》:三毛用行动证明了:一场好的旅行,不是去哪里、吃什么,而是跟谁在一起。
40. [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中国的一些小说像教材一样枯燥,美国的一些教材却像小说一样精彩,此书便是例证之一。此外,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合著的《心理学与生活》也值得一读。
41.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的杂文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幽默感,都足以归入一流的行列。
42.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黄仁宇演示了何为历史版的蝴蝶效应。
43.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邻居。对于这个国家和民族,我们除了南京大屠杀和横店大捷,还需要了解更多。鲁尼的这项观察笔记提供了一个不错的示范。2005年,中日韩三国学者合著《东亚三国近代史》,也是一个增进了解的尝试。
44. 云无心《吃的真相》:给成人看的科普读物。正如作者所在的科学松鼠会所倡导的,他的文字做到了“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
45. 刘慈欣《三体》(1-3):难得一见的优秀科幻小说。许多科幻小说跟玄幻小说一样,只是变换了场景,增加一两个新鲜名词,但逻辑思维并未改变。刘慈欣的《三体》带领读者进入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幻想世界。
46. 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对国民性的批判,柏杨跟鲁迅一样不遗余力。对于柏杨的观点,你可以赞同,可以反对,但是无法无视。
47. 钱钟书《围城》:与其说钱钟书在谈婚姻,不如说他研究之余,玩玩文字幽默。韩寒的《三重门》便有向《围城》致敬的意味。此外,钱老的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也非常风趣。
48.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她试图融入到政治洪流里面,却时常回到自我的小世界里面。恰恰是这种“自私”,使得她的作品与政治保持着一定距离,而离文学的本质更近,获得了更为长远的艺术生命。
49. 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有人说吴念真是全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此书足以说服那些还心存疑虑的人。
50. 野夫《乡关何处》:野夫的文字洗练,读来有种力透纸背的感觉,因为别人用笔或键盘在写作,而他是用生命。后来读到他的《掌瓢黎爷》一文,依旧快意人生。
51. 孔二狗《东北往事:黑道风云20年》(1-4):这部小说不仅读起来痛快淋漓,而且让人重温了一个常识:盗亦有道,在逼良为娼的世界里,人们依然保持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52. [日]岛田洋七《佐贺的超级阿嬷》:同样是写苦难,不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那么琐碎、压抑,多了几分乐观、幽默,而这恰恰是我们最为缺乏的。
53. 蔡春猪《爸爸爱喜禾》:儿子患上自闭症,怎么办?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蔡春猪选择了后者。在幽默背后,我看到的是一颗坚强的心。
54. 柴静《看见》:与其讲述道理,不如讲述故事。书如其名,讲述自己所看到的人和事,温柔敦厚中,别有一种批判与柔情。
55. 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命运》《没有安排好的道路》《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谢泳治史,有胡适之风,温润、平和,而不失严谨,用证据说话。虽然只有专科学历,谢泳用大量研究成果证明,他是配得上厦门大学教授这个位置的。
56. 杨奎松《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在党史研究这一块,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仅杨奎松、沈志华等寥寥数人;如果没时间读那些大部头,可看他们的论文、讲座或读书札记,思想的光辉于中可见。
57. 李大同主编《中国青年报:冰点’03》:冰点周刊是《中国青年报》的标杆栏目,其份量与影响力不啻于《南方周末》。2003年的这部文集收入了大量沉甸甸的好文章。透过它,你可以读懂中国。
58. (英)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关于专制制度的解读成千上万,若只是做入门了解,可读这本小册子。奥威尔通过一个庄园里动物们的故事,揭示了专制的谎言:它们宣称“所有动物生来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来源:法律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