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通学术清理机制的任督二脉
发布日期:2013-09-10 来源:《检察日报》2013年9月6日  作者:俞 飞

论文涉嫌抄袭,上任才六天的台湾军事部门新首长杨念祖闪电请辞,为岛内政坛投下一颗震撼弹。学者出身的他感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术腐败,后果何其严重!一时间,外界议论纷纷。

视线拉回到大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降,学风败坏,抄袭剽窃浪潮空前泛滥,种种学术不端现象大行其道。面对丑闻连环爆,无日无之的学界乱象,触目惊心之余,怎不让人哀叹斯文扫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鉴于此,有识之士发起学术规范问题大讨论,苦口婆心、坚持不懈地提倡和建立学术规范。张静教授强调,须以学术规范维护学术共同体的权威;朱学勤教授主张,学术规范不过是学术纪律的底线,是做学问形式上起码的要求,低得不能再低了。

邓正来教授提醒,以任何权力形式表现出来的学术规范,都会使它自身的合法性大打折扣,会为其他权力干预学术活动确立一项“先例”,并为之打开方便之门。

各方放言高论,激辩正酣,掀起大陆继“人文精神讨论”后,又一波论争高潮。知耻而后勇,学界精英痛定思痛,高举“学术规范”大纛,拨乱反正,清理门户,展现前所未有的反省批判意识,令人激赏。

这场争论,标志中国人文社科学者独立意识的发轫,不啻为重建学术尊严的分水岭。民间倡议,引来官方回应,2004年教育部从善如流,颁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推出《学术规范导论》。

官方学界勠力同心,联手打造规范出台。谁能料到,效果不佳,纵有良法美意,学术腐败乱象依旧嚣张。被人讥为:批评复批评,伪劣何其多,学术规范奈若何?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源头上看,学术造假,原因大致有三:造假者道德低下,法律意识欠缺;学术评价、职称评定与学位授予制度缺失,逼良为娼;学术规范如无牙老虎,造假行为惩戒不力。

学术清理机制的任督二脉,如何尽快打通?成为横亘在大陆学人面前的大学问!

纵观学术腐败处理方式,不外行政主导、司法救济,以及学界自律三类。教育行政部门雷厉风行,对学术不端行为祭出重手,直接出手,短期内或有效果。长期而言,政府干预过多,越俎代庖,管不胜管。

更为危险的是,学术一旦附属于行政权力,势必助长容忍伪学术的存在,负面效应不难想见。寄希望于行政主导的学术反腐模式,难免按下葫芦浮起瓢。倒是修改过时落伍的职称评定与学位授予制度,将论文发表与各种利益脱钩,才是教育部门的当务之急。

司法救济,看上去很美。为讨一个说法,当事人拿起法律武器,追究学术造假者侵权责任,法院还各方一个公道。只是现实当中,司法介入学术打假,往往难如人意。

君不见,潘玲诉人大教师剽窃案,耗时三年多,判决书对剽窃与否讳莫如深,被告拒不支付原告诉讼费用。身心俱疲的原告,苦劝学人,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打官司。去年洛阳中院,一审认定某体育教授抄袭北体大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判决被告赔偿原告损失1000元。索赔十万,判赔一千。离谱判决,令人摇头。

加上恶人先告状,反咬一口,倒打一耙的恶意诉讼,所在多有。2007年南京鼓楼区法院,审理杨玉圣侵犯沈某夫妇名誉权一案,揭发者沦为被告。审判台上本科法官,台下原被告人人皆是博士、教授与博导,颇有小学生裁判大学生的架势。

对学术争议,法官雾里看花,一头雾水。剽窃者振振有词,在抄袭还只是学术不规范上死搅蛮缠,律师围绕管辖权等程序问题喋喋不休,加上一审二审没完没了,歹戏拖棚。司法介入学术批评,隔靴搔痒,未必可取。

让法律的归法律,让权力的归权力,让学术的归学术。学界自清,才是铲除学术腐败的不二法门。

美国学者莫顿首倡学术共同体,认为科学就是一门体制,是共同体,有生产,有消费,有交换,其中科学的学术监督和评价机制尤为重要。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影响,推动学术的发展。学术的评价、学术的标准、学术上的分歧,所有学术上的问题,只有依靠学术共同体,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决。

放眼国外,学术自清机制最为完善者,当首推美国。大学设立“学术诚信官”,秉公办事,“投诉——调查——处理”程序行之有年,一旦爆出学术剽窃事件,校方委托“学术诚信官”,迅速遴选中立第三方,组织调查委员会,启动调查程序。在此过程中,给予涉嫌剽窃者陈述、举证和申辩机会,保障其正当程序与隐私权。调查与报告内容不公开,但处理决定须公开,教授不服可以对簿公堂。

查证教授剽窃属实,处罚包括但不限于:解除雇佣合同、拒绝授予终身职、降职、减薪、停招研究生等等。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立即从电子数据库中删除论文,一定期限内不再接受投稿。所属学会公布事件真相,开除会籍或停权。

美国学术共同体自清处理机制,程序设计之严密周详,权利保障之严格——无罪推定、程序保障、申辩机制,令人印象深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立学术共同体“自清”制度,打通我国学术清理机制的任督二脉,谁曰不宜?

须知,学术腐败横行无忌,真正的学术研究势必枯萎夭折。身为社会道德良心的知识分子,不是知识分子,也不是知识贩子,更不能是知识骗子!

可喜的是,大陆学术不纯粹是泡沫,学者正在自我反省、自我救赎,学界并没有全面沉沦。时至今日,“山寨”学术时代走向末路。学界正气恢复,学人良心回归,捍卫学术尊严成为共识,一个以学术为职志的学术共同体悄然形成。

在幽暗谷底,总能看见一线蓝天。摆脱学术“原罪”,找回学人自尊,重振学术公信,一起迎接中国学术的真正繁荣!

来源:《检察日报》2013年9月6日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