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道德精髓、现代价值和传承理念,形成了系统的传统文化观。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上,习近平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中国传统刑事政策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重要历史资源。安徽师范大学彭凤莲教授的著作《中国传统刑事政策思想》,比较系统地梳理并选取对当代法治建设有借鉴意义的诸种刑事政策思想进行研究,就具有“知古鉴今,以史资政”之意蕴。该著作是彭凤莲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结项成果,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统一版式、形成系列”总体要求,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5月出版。本书主要内容与观点简介如下: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刑事政策思想,具有多样性的理论渊源。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都是传统刑事政策思想的理论基础。儒家对天人合一、德主刑辅基本刑事政策思想的形成影响最大,同时对亲亲相隐、矜老恤幼、慎刑恤罚、慎用死刑政策思想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力。刑罚世轻世重、严治贪腐政策思想受法家影响最大。道家对天人合一、立法宽简的刑事政策思想有重要影响。墨家对天人合一、顺天行刑刑事政策思想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这对学界长期以来忽视儒家思想之外的法、道、墨等诸家思想的影响是一种补正。
该著作根据现代刑事政策学原理,将中国传统刑事政策思想从内容上大致分为基本刑事政策思想、刑事立法政策思想、刑事司法政策思想以及针对特定人的刑事政策思想。天人合一、德主刑辅、刑罚世轻世重是基本刑事政策思想;立法宽简、严治贪腐是刑事立法政策思想;顺天行刑、慎刑恤罚、慎用死刑是刑事司法政策思想;矜老恤幼、亲亲相隐是针对特定人的刑事政策思想。它们是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重要体现。这一分类简洁明了,便于读者理解纷繁复杂的传统刑事案政策思想。
中国传统刑事政策思想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法治中国的建设提供文化根基。天人合一的现代价值就在于追问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启示。德主刑辅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社会政策,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刑事政策,对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具有现代意义。在构建法治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实践中,正确贯彻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使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整体呈现宽缓化趋势,是刑罚世轻世重政策思想的启示。立法宽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立法取向和指导思想。严治贪腐,吏清政廉是和谐社会的保障,而且贪财贪色要同时治理,中国历史上的严治贪腐能为当下强力反腐提供历史镜鉴。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借鉴传统慎刑恤罚思想,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实况、司法生态,实现民权关怀。以天人感应说为基础的顺天行刑政策思想带有神秘色彩,但其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人性的一面具有启发意义。矜老恤幼政策思想的现代启示是,对老年人和未成年人适用刑罚要有人道主义的关怀。人道亲情是和谐社会的根基,亲亲相隐政策思想旨在衡平“家”与“国”之间的利益,这不仅是当下完善相关立法应该考虑的问题,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申言之,如何有效治理犯罪,是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治国安民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儒法道墨各家殚精竭虑苦心专研的重大课题。该书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刑事政策思想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梳理,详尽地阐明了传统思想对于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对于现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推行、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社会变动时期,读史尤其有益。历史的智慧不仅教人识大势,更能指明前行的方向。如今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犯罪治理面临空前挑战。本书中论述的天人合一、德主刑辅、刑罚世轻世重、立法宽简、严以治吏、慎刑恤罚、顺天行刑、慎用死刑、矜老恤幼、亲亲相隐等传统刑事政策思想对今天的犯罪治理都有一些启示。希望中国传统刑事政策思想在应对现代问题时能够再现荣光,更希望中国特色的刑事政策理论体系能够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