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法之路始于足,不负韶华不负珈
发布日期:2018-09-15 来源: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作者:秦天宝

本文为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教授在我所2018年硕博研究生新生见面会上的致辞。秦天宝教授总结了过去一年里我所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并以“立德”、“立功”、“立言”作为对同学们的期许与鞭策。小编特推此文,以飨读者。

绿法之路始于足,不负韶华不负珈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大家好!

秋露未至,暑气未消。也许秋风送爽、丹桂飘香说的从不来都不是江城的九月;也许金秋之于节气意味着收获的时节将至。但对于今日开启的珞珈山门来说,收获的即是各位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莘莘学子。也许今日的你们还不是珞珈门楣的荣耀,但未来的日子里你们却是绿法传承的希望。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一年开学季。谨此,我首先代表环境法所的各位师长同仁,欢迎各位珞珈绿法的新生力量,荣登珞珈山门,开启你们未来三年的研究生生涯!

就在几天前,窦贤康校长在武大开学典礼的致辞中提到“让优秀成为武大学子的时代担当”。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倘若魏巍武大独秀于珞珈,那么作为珞珈法学重镇、我国环境法学摇篮的环境法研究所,优秀则更是植根于治学基因中的使命与传承。

在过去的一年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环境法所更是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发展:在咨政献策方面,我所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目录,并高居同类智库前茅;从刚刚通过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到《全球环境公约(草案)》、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各地的实践到联合国日内瓦人权与环境专家大会的召开、从环境司法专门化的普遍开花到《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的谈判,国内外环境法治的发展无处不闪现着珞珈绿法学人的智慧与身影;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环境法学者,通过各类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前来我所担任教职,武汉大学-阿伯丁大学环境与能源法研究中心的成立以及两校双硕士项目的启动意味着我所国际化办学迈向新的台阶,而与此同时,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更是我所环境法律诊所教育项目的启动元年,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化办学路径以及“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俨然已经成为我所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学术研究方面,我所也是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突破:由我所发起和主办的“中欧环境法会议”,迄今已经走过十二年的一个轮回,在欧洲乃至全球环境法学界享有盛誉。学术是时代文化之精华,期刊乃引领学术之旗帜,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术机构应当有一流的学术期刊做支撑。由环境法所主办的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环境法评论》、以及Climate Law的相继问世是我所学术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希望借助这三本刊物,努力构建当代中国环境法学的学术前沿阵地,积极抢占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高地,在我国乃至世界学术舞台发出珞珈绿法的声音。

今日,珞珈山门为君开,一入师门,各位的“研究僧”修行也将始于足下。卓越的师资、一流的平台为各位的发展铸就了更高的起点,今时之修行虽不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若想成大志者,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亦是为学者应有的自我期许与鞭策,也是今日意与各位共勉之箴言。首先,立德者,创制垂法,博施济众。俗话说“治学做人,一以贯之”,欲为大学问者,必先立其德。但何为德者?其一,为人之德,即指常怀感恩之心,尊师重道,薪火相传。每一个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都是一个特别的意义。要对教导你的师长、帮助你的同袍、支持你的环境法所常怀感恩之心。前路漫漫,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的正能量才能使你的人生之路走得更久、走得更稳、走得更宽。其二,治学之德。兼容并包、海纳百川、多元共融是环境法所一贯秉持和传承的治学理念,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者必成大器,希冀各位在治学的过程中可以摒除门派之固、不囿于己见、打破陈思的壁垒,而博采众家之长,实现学术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此为立德也。继而,立功者,拯厄除难,功济于时。其并非是指功利之心,而是指治学者,要有建立功业的大心境、大格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个人的心境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人生轨迹的走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应当是每个珞珈环境法学人应有的胸襟与气魄。如今,我国从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以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发展战略构想。倘若各位能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汇于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中国梦之中,将一身学术志向付诸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一带一路”的实践中去,那么各位的前途将更为无可限量。最后,立言者,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太史公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是指各位既为环境法学人,便要精进学术,树立“成一家之言”的学术志向,也许高山仰止,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我们的环境法研究所就是大家精进学术的坚强后盾与可靠平台:这里既有过往所友重回珞珈分享心路历程的环境法茶座;大师云集的环境法讲坛;又有关注学术前沿、引领学术潮流的环境法高端论坛;更有为大家苦练内功,拓展学术视野而特意打造的青年环境法学者写作研讨会以及全国环境法博士生论坛,以及提供重要学术信息和资源的微信公众号。倘若各位不忘矢志环境法的初心,善用这些机遇与平台,一心向学,待你学成下山出关之日,必将成为环境法(学)的执牛耳者。

珞珈山门为君开,绿法之路始于足;待到学成出师日,不负韶华不负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希冀各位既要仰望星空,胸怀生态文明之志,又要脚踏实地,不忘来时之路。不论风霜坎坷,不失护青山绿水之心,不忘生态法治之志业。待到学成之日,为珞珈山门,发出中国环境法(学)的最强音!

最后,预祝各位在珞珈山期间身心健康,学术进步!

谢谢!

image.png

责任编辑:于涛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