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立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德法学院院长。
笔者近期给公法博士研究生上集体指导课,总结了自己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种种进坑、怀疑人生的悲惨经历,并介绍了相应对策。整理如下,欢迎科研路上的同行人批评指正。
一、选题
题目大小失当。题目太大,写作流于肤浅;题目太小,找不到参考资料,学界不感兴趣。
解药:以中观选题为宜。
选题不集中,四处出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各个问题的研究都不深入。
解药:选好研究方向,集中火力研究同一类选题。
二、阅读文献
阅读文献不做笔记,以至于后来重复阅读,或者找不到相关出处。
解药:经过筛选保留下来的文献,第一遍阅读就应该在纸上或者电脑上把相关内容记录下来。比较重要的、会反复参考的文献,应该打印出来。保证自己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找到相关出处。
阅读文献速度慢,对文献一概精读,生怕遗漏文献中的任何内容。
解药:泛读所有文献,筛选重要文献,精读重要文献中的重要部分。
看文献时间太长,打算想清楚了再写,迟迟不动笔。
解药:阅读文献时,就开始动笔,一边写读书笔记,一边写自己的相关思考。不要期望想清楚了再写。写作是可视化思考,只有通过写作才能逐步思考清楚。
三、初稿写作
犯写作逃避症,找各种借口、做各种琐事,回避论文写作。
解药:规定写作的时间,到了时间,只要还有一口气,硬着头皮也要上,直接面对写作任务。
把论文写作,分解为选题、找文献、阅读文献、写初稿、修改、核实、修改脚注、语言润色、定稿等各个阶段。每次只关注当前的具体任务,不要让宏观的论文写作来吓自己。任务越具体,越不吓人。
把本领域专家当成了论文的读者,要求所写内容符合专家的标准。
解药:把本科生作为论文读者。像对学生讲课一样,娓娓道来。
盲目追求出口成章,一气呵成,每一句话反复推敲斟酌,以致于进展缓慢,进而产生逃避心理。
解药:论文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要极度降低对初稿的要求。
通过意识流写作,尽快完成初稿。一开始乱写一气,把脑子里的所有相关想法都写出来。意识流写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确定一个开头句;
(2)不注意规范,可以写病句、错别字;
(3)继续写,不回顾刚才写了什么;
(4)不阅读和更正已经写过的内容;
(5)继续写,直到无话可说。
写作中一遇到拿不准的细节,就停下来核实,导致影响进度。
解药:初稿中不求准确,写下来再说。如果定稿保留相关内容,再去核实。
遇到难点,就卡壳,停滞不前。
解药:跳过卡壳的部分,进行下一部分的写作。像在中小学考试时一样,一道题不会做时不要纠缠,继续做下一道题。
四、修改
修改初稿时,完美主义思维作怪,进展缓慢。
解药:修改时,不要追求一步到位,做好反复修改的准备。每一遍修改,有所进步即可,无需解决所有问题。
投入大量时间反复修改的部分,后来被删掉,浪费时间精力。
解药:初稿写出来以后,要先调整、确定框架,删除初稿中相关内容,之后对剩余的内容进行反复修改。
五、写作工具
从一开始就用电脑写作,经常在思路中断的时候,在屏幕前目光呆滞、形容枯槁、面目犁黑。
解药:有话可说时才适合在电脑上输入。没有思路的时候,不用电脑。在构思阶段以及思路中断的时候,用纸笔写写画画,有助于整理思路。
六、文件保存
不注意文件保存和备份,丢失全部或者部分劳动成果。
解药:重视文件保存。可以每天把论文另存为一个新文件,文件名中写上当天日期。
七、进度掌控
不了解自己的写作进度,既不知道自己已经投入多少时间完成了多少工作,也不知道后面还需要多少时间、多少工作有待完成,完工日期显得遥遥无期,看不到头。
解药:简单记录每天投入的时间和所处理的工作。让自己在任何阶段都对已经完成的、尚未完成的工作一览无遗,能够看到胜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