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中国法治新闻向何处去
发布日期:2020-10-02 来源:法学学术前沿

止于至善

第五届法治新闻与传媒法治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式致辞 发言实录

发言人:王健,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

尊敬的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再逢长安秋冬季,又是相聚意更浓。今天,第五届“何微法治新闻奖”法治新闻与传媒法治建设高峰论坛暨第四届“何微新闻奖”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在中华法系的故乡古都长安隆重召开。我谨代表会议主办者之一的西北政法大学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迄今为止,西北政法大学还没有任何一项专业性的活动,能够像这个论坛那样汇聚了如此广泛和众多的高校、如此众多的高品质的新闻学术界、新闻业界、媒体平台和众多的相关行业或企业界的与会者。只要我们翻开会议指南,就会对此留下深刻印象。本届论坛可谓群贤毕至,蓬荜熠熠生辉。在这里,我谨向各位专家、学者和同学们光临敝校表示热烈的欢迎!

《礼记》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又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新近发生和及时知晓的意义来看,“明明德”的关键,不仅在于“明德”的实质内容,还在于“明”的途径和方式,也就是借助怎样的载体、媒介和形式,使我们每一个人成为一个新民,使民达到一个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我以为,这正恰是法治新闻和传媒法治的意义指向,以及其所致力追求的崇高理想和目标。而人类法治文明的演进历程也证明了法治与传媒的这种密切关系。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推动着人类社会走向文明。中外法律发展的历史,都经历了一个从秘密法到公开法,从记忆法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这样一个演进历程。推动法治发展进步之途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民权的伸张与发达,再就是技术手段的进步。从甲骨文到石柱上的汉穆拉比法典,从青铜大鼎上的刑书到承载秦律的云梦竹简,从帛书到刻板摹印天下的《宋刑统》,从纸本的法规和判决文书到当下各种法律数据库和融媒法律服务平台,法态的这些变化正不仅反映了技术手段的进步,也使人类摆脱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局限和束缚,走入了法治文明时代。

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今中国正在进行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次论坛在新一代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度探讨中国法治新闻和传媒法治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这里谈几点意见,和大家交流:

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最新政策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复旦大学童兵教授昨天在学校所做的学术讲座“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已经在这方面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二是要通过深入交流和研讨,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特别是法治新闻和传媒法治体系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三是要努力推动法治新闻学和传媒法学理论创新和学科体系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做出贡献。

四是要拓展国际视野,打造法治新闻和传媒法治的话语体系,积极引导和提炼标识性、融通性概念,为打造包括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内的中国方案,为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发挥作用。

最后,预祝研讨取得预期成效,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2020年10月31日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