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深情厚谊——读董必武同志的悼亡诗
发布日期:2021-07-07 来源:民主与法制网 作者:沈厚铎

董必武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法学家,也是留下了丰富诗篇的诗人。绚丽的诗篇是董老革命生涯的重要记录,是中国革命的历史的诗的讴歌,是半个多世纪历史的缩影。

在董老一千多首诗作中,悼亡诗仅仅占据了很小的部分。然而,这些悼亡诗,却深沉地表现了董必武同志那伟大的情操与他对同志、对朋友、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谊。

董老最早的悼亡诗,应该是1939年的《挽嘉义新四军通讯处涂罗十烈士遇害》。1939612日,国民党控制的中央军突袭了设在湖南省平江市嘉义县的新四军留守通讯处,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平江惨案,新四军留守通讯处负责人涂正坤、罗梓铭等六名干部及四名家属被残杀。董必武同志陷入了极大的悲痛之中,连续写下了四首五言律诗抒发他对国民党人同室操戈的恶劣行径的痛恨,对刚刚建立起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环的痛惜,对新四军干部惨遭杀害的悲痛:

荐食惊蛇豕,同肩国步难。

束枝犹惧折,分派竟相残。

法立玄为妙,冤沉碧不寒。

遥知嘉义镇,鬼夜哭云端。

在董诗中像这样悼念知名或不知名的小人物的诗不止一篇。如1959年为了悼念为抢救国家财产保护群众严重烧伤而牺牲的向秀丽同志,他写下了《纪念向秀丽同志》:

风格在于维大局,精诚所到树红旗。

重伤百药都无效,忘我仪型永世存。

1959年的《读革命烈士诗钞》,表达了董老对为祖国为人民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的敬仰与怀念:

战友音容永世违,斗生业绩有光辉。

如闻謦欬精神振,展诵遗篇识所归。

19608月,董老在《咏安成香》一诗中,歌颂了一位为保护公共食堂粮食,孤身与歹徒斗争的英雄少年:

头受刀伤九处多,食堂粮保部蹉跎。

虽然年少担炊事,风格高于谢小娥。

10月又在《咏汪英华》诗中这样写道:

勤劳困苦旧生涯,年岁难望一饭奢。

革命终于民做主,翻身始以矿为家。

赴汤蹈火原无畏,舍己救人言可嘉。

赤马山前铜表立,标兵名合是英华。

1941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大批新四军将士惨遭杀害,项英同志牺牲,叶挺同志被捕。18日,《重庆日报》发表了周恩来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董必武同志从周恩兰的题词中,凝结出“江南一叶是奇冤”的诗句。于是他写下了四绝句:

江南一叶是奇冤,遵令移师竟被吞。

吞后又加违令罪,混淆黑白复何言。

百战丰功众口喧,江南一叶是奇冤。

茂林血迹斑斑在,泪洒西风白日昏。

秦桧主和诛武穆,赵构偏安没齿辱。

江南一叶是奇冤,只手掩尽天下目。

将军抗日作屏藩,赫赫功勋半壁存。

自坏长城千古恨,江南一叶是奇冤。

他痛斥蒋介石面对日本侵略者,不去杀敌,反而设计围剿新四军是“秦桧主和诛武穆”,他为壮烈牺牲的将士“泪洒西风白日昏”。他的悲痛、愤慲之情,跃然纸上。

1942年,左权将军在指挥部队与日军作战时牺牲,他写了五律《挽左权同志》:

左君真卓荦,弱冠已从戎。

大略观孙子,精微究客翁。

长征尝险阻,抗日显英雄。

讵忆偏城阨,横尸马革中。

诗歌赞美左权将军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是一位经历了长征的考验,挺身抗击日寇的英雄,诗的末句,引用《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典故,衬托出左权将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董必武同志对左权将军的敬仰。

1944年夏,彭雪枫将军在商丘八里庄地区指挥战役时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殉难时年仅38岁。毛主席题字称他为“共产党员的好榜样”。董必武同志对这样一位抗日英雄久久不能忘怀,景仰其功勋,哀痛其早逝。次年旧历新年之际,又想起了这位英年早逝的战友,他写道:

早列红军著令名,更于抗日展功勤。

苍头特起竹沟鹘,碧眼同看蚌埠云。

拟合盟邦摧丑虏,不图中道丧元勋。

沙场战死君何恨,淮北哀声处处闻。

战死沙场的英雄无悔,然而那哀悼怀念的悲戚之声却不绝于耳,“淮北哀声处处闻”。

“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这是国民党爱国将领续范亭剖腹明志时留下的绝命诗。1947912日临终前,续范亭给党中央和毛主席写了一封遗书,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党中央接受了他的请求。1947913日,续范亭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消息公布后,董必武悲喜交集921日写诗表达自己的纪念与哀悼: 

代郡多豪杰,先生更出群。

怀才能拨乱,许国已忘身。

血迹陵园在,勋名日月新。

遗书有深意,易箦亦归真。

同作甘泉寓,油梨分我尝。

吟诗遣怀抱,卧病阅风霜。

彻底夷封建,从头稳立场。

精灵当不没,山水永增光。  

董老一九四三年五月十六日创作的《吊张荩忱将军》,表达了一位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老战士,对一位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牺牲的民族英雄的敬佩与怀念。张荩忱将军即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后,重庆成千上万的人们哭拜英灵,为其送葬。他的部下悲愤地唱着复仇之歌:“海可枯,石可烂,死也忘不了南瓜店!”表示要坚决为张自忠将军报仇。翌年5月,其部在当阳地区将围攻张自忠将军的日军酋首横山武彦击毙。1940815日,延安各界一千余人隆重举行张自忠将军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尽忠报国”的挽联。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将张自忠烈士墓扩建为张自忠烈士陵园,并于198610月,由民政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相继恢复了“张自忠路”的名称,以示对这位抗日烈士的永远纪念。张自忠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中战死于前线的最高军事将领。19435月是张自忠将军殉国三周年的日子,董老创作了这首诗:

汉水东流逝不还,将军忠勇震瀛寰。

裹尸马革南瓜店,三载平芜血尚斑。

男儿抗日死沙场,青史垂名姓字香。

中原倘有英灵护,岂让倭奴乱逞狂。

前三联都是对张自忠将军的歌颂与悼念,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董老对当时抗日战争局势的深深的忧虑。

在董老的悼亡诗中,涉及女性的不多,重要的有:1941年的《挽沈骊英女士》、1942年的《挽赵畹华女士》、1943年的《悼亡》、1944年的《挽叶母太夫人》、1960年的《哀亡姊》、1963年的《弔赵一曼烈士》。

沈骊英,曾留学美国,在威尔斯来女子大学研究植物学,得理学士学位,复入康纳尔大学研究农学。1929年回国,初任浙江省建设厅农业技师,从事水稻、小麦品种改良的研究。1941107日,因脑溢血,遽然病逝于荣昌中央农业实验所实验室内,年仅40岁。国民政府明令褒扬,重庆各界沉痛追悼。董必武作五言长诗以哀挽。诗中歌颂了沈骊英为科学实验不惜奉献自己生命的高尚情操和科学实验的不朽功绩是“此功诚不朽,此业要薪传。”人们多么需要她啊。“方冀期颐寿,造福于人间,”董必武同志以他那颗一心强国富民的心,表达了奢望沈骊英女士能延长她的寿命,以造福于人民的愿望。诗的最后写道:“君灵应享配,荐新岁岁鲜。”沈女士,作为为农业科学作出杰出贡献的女性,你的在天之灵,应该享受年年岁岁更新的农作物作为祭品,人们回永永远远纪念你。

赵畹华,湖北黄陂人,早年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工作,与董必武同志有交往。1942212日病故于重庆,董老为他写下了这首情深意切的挽诗:

别绪萦怀十一年,汉皋重会倍欣然。

屡经忧患身犹健,日作流亡病莫痊。

吊者何时看化鹤,蜀中从此益啼鹃。

无情黄土深埋玉,日夜魂依墟里烟。

《挽叶母太夫人》是叶剑英同志老母过世时董老的志哀诗。叶剑英同志是董老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共同战斗的老战友、老同志。老母过世以诗志哀,乃人之常情:

阅尽沧桑世味知,苦中乐趣觅无期。

老来况复逢倭祸,死去犹能葆粤遗。

不再倚闾魂可接,只增陟屺望余哀。

生儿已学万人敌,报国功成献岁时。

诗中歌颂了叶太夫人一生沧桑却坚守着自己的品行。老人每天倚闾翘望儿子的消息,而今天,却只能让久居在外的人想念失去的亲人。请放心吧,您的儿子已经是让敌人万人胆寒的将领,当他“报国功成”时,就会用自己成就祭奠于您的灵前。这些诗句表达了董老对叶剑英同志的深深情意,也表达了对叶太夫人的深切悼念。

《弔赵一曼烈士》是1963年董必武同志凭吊赵一曼烈士墓后的创作。赵一曼(1905 1936年)女,原名李坤泰,又名李淑宁、李一超,四川宜宾人。

1932年春,赵一曼奉中共中央之命到东北,历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哈尔滨总工会党团代理书记。1933年,她参与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厂工人的大罢工。1934年春,到珠河(今黑龙江省尚志市),历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特派员和妇救会负责人、中共珠河铁道北区委书记兼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

珠河县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的重要根据地。为了消灭抗日联军,日伪在1935年冬,对抗联珠河根据地实行了大“讨伐”。11月的一天早晨,二团突然遭到日伪军的包围,赵一曼受重伤被俘。敌人将赵一曼关押在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在敌人的酷刑面前,赵一曼坚贞不屈。193682日,她被日军杀害,壮烈牺牲。赵一曼烈士在敌人面前的大无畏的精神、坚韧不屈的伟大的英雄事迹感动、教育了何止一代人,在赵一曼的墓前,董老歌曰:

革命潮声杂鼓鼙,宜宾静女动深闺。

焉能照旧营生活,奋起从军弁易笄。

北伐旗开胜未终,叛徒决策反工农。

招来日寇山东阻,民族危机迫再逢。

北去南来党命衔,不因负病卸仔肩。

工农解放须参与,抗日矛头应在先。

抗倭未胜竟成俘,不屈严刑骂寇仇。

自是中华好儿女,珠河血迹史千秋。

  “自是中华好儿女,珠河血迹史千秋。”这就是董老对赵一曼烈士的崇高评价。

1943年的《悼亡》和1960年的《哀亡姊》,是董诗中仅有的两首悼念亲人的诗歌。

《悼亡》诗,董老为悼念发妻黄俊贞而作。黄俊贞,湖北省红安县高桥人,辛亥革命前在家乡与董老结婚,婚后不及一年,董老就离家参加革命。她曾生育一子,不幸未及周岁夭折。她在与董老婚后的漫长岁月里,对丈夫的担忧和丧子的伤痛,使她只能与思念、忧虑、眼泪相伴,终致双目失明,身中偏风卧床不起。19432月,在孤独与思念中去世。董老得知噩耗,十分悲痛,写下了这首充满真情的诗篇:

嫁得黔娄卅二年,年年月月动忧端。

望夫有石堪摩抚,思子无台可往还。

海上栖身量幸尔,山中避寇更凄然。

从今脱却愁城去,伴姊西游自在天。

荏苒冬春谢不知,悼亡词费更迟迟。

客中在壁无遗挂,梦里还乡见敝帷。

寒雪高桥衰柳折,凄风字水白杨悲。

为君不及营斋奠,注目存形旦暮思。

诗中描绘了董老在百忙中对妻子的思念,也表达了自己不能与妻子常相厮守的愧疚,更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与得到结发妻子去世消息后的悲痛。元稹还能“今日俸钱过十万,与他营奠复营斋”,而自己却只能“注目存形旦暮思”了。

《哀亡姊》是这样写的:

自葆天真七六年,不知人世几推迁。

国家兴替何如事,难得蒙聋似学仙。

雨水节前为大限,劳生从此得长休。

无闻无见虽微苦,琐务销磨总未愁。

董老之姊双耳失聪,所以诗中描写她是“难得蒙聋似学仙”。 董老在诗中对亡姊平淡的一生,因失聪而得到的安宁表示欣慰,表达了一种深切的姐弟之情。

董老的悼亡诗中,晚年创作的悼念共同战斗数十年相继驾鹤的老战友的诗篇,占据很重要的篇幅。

1960年《在大同拟游云冈闻林老之丧,即命驾返京,车中为一长句吊之》是这类诗歌中较早的一首:

大同闻耗若惊雷,星陨长空剧可哀。

五老以君为最少,百年何事早相催?

人民跃进应携手,生产提高要触媒。

不去云冈参石佛,生刍一束我捋来。

诗的上阕描绘董老在去往云冈石窟的路上,惊悉林伯渠同志逝世的消息使得震惊与哀痛。林伯渠同志是“延安五老”之中年纪最小的,“百年何事早相催”。却先于另外四老早早离去。下阕表达了匆匆赶回北京祭奠的急切心情和自己与林伯渠同志的高洁、深厚的友情。他借用后汉徐稚吊唁好友郭泰的母亲时,“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的故事,表示自己与林伯渠同志的数十年的友谊,就如同徐稚与郭泰的友谊那样高洁。11月,董老来到罗浮山朱明洞,这里曾是林伯渠居住过的地方。董老见景生情,想起了这位老友,写下了《宿罗浮山朱明洞忆亡友林伯渠同志》,回忆与林伯渠在这里毗邻而居时的情景:

冲虚观左朱明洞,曾是春初故友居。

倚树看云身影没,飞鸿踏雪爪痕馀。

梦魂可接无哀感,謦欬难闻有气疏。

月黑岭南秋夜静,徘徊负手在阶前。

1961320日,董老写下悼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陈赓将军的诗篇《挽陈赓大将同志》。诗中高度赞扬陈赓将军的赫赫战功“解放江东建大功”,像这样有勇有谋的将才,曾是令人“羡君年富多才勇”,没想到却“国栋何期早作仙”。但是,董老相信陈赓将军在人民的心目中将是“忠荩流芳万古新”。

196811月,“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老人逝世,董老当时不在北京,122日才从《南方日报》上看到这一消息。徐老是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的老师,长期跟随毛泽东,又是董老度过长征艰苦岁月的老战友还是经常唱和往来的诗友。老友离去,悲痛是必然的,一首《挽徐特立同志》,表达了董老的心情:

晚节全持好,堪为我辈师。

救亡曾断指,入党在危时。

亲切长征伴,叮咛小集期。

何图竟永诀,魂梦郁哀思。

“哀思”羁梦中是人之常情,这里为何用了一个“郁”字?或者与在“文革”中的难言之隐有关。

董老一生中最后的三首悼亡诗,分别是:《挽陈毅同志》《挽邓子恢同志》和《吊熊瑾玎同志》。

1972年,董老已经是八十七岁高龄,这年陈毅元帅逝世了。陈毅元帅的逝世,董老有难以言状的悲痛与苦闷,一首《挽陈毅同志》并不足以表达董老当时复杂与悲痛的心情:

久被病魔折,元良竟丧生。

立功丰不伐,求艺广多成。

好月无幽意,清风有激情。

井冈山上树,瞻仰总心倾。

闻君病久重,欲探未成行。

忆昔比邻住,曾为倒履迎。

訚誾谈国事,了了述边情。

栋折吾犹压,伊谁继直声。

这一年年底,邓子恢同志离开了人世。邓子恢同志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董老在《挽邓子恢同志》诗中显其功绩,鸣其不公。表现了董老一身正气,刚正不阿豪气:

崛起闽西有俊声,肯挑重担任批评。

忠于革命忠于党,应是毛公好学生。

《弔熊瑾玎同志》是董老最后一首悼亡诗。熊瑾玎是中共中央在上海时期的财务管家,后在南方局的《新华日报》任过总经理,在党内长期被称为“老板”。经他手的钱款不可胜数,但他一家却始终清贫。董老得知熊瑾玎逝世的消息,写下了这首诗以示哀悼:

烈烈寒风剧自吹,小园摧折老梅枝。

花繁干挺今何在?疏影依稀入梦迟。

董必武同志光辉的一生,为国人所敬仰。我们从董老这些悼亡诗中,可以体味董老高尚的情操,可以探究董老博大的胸怀。他留下的诗歌,是我们陶冶人生的极好的教材,是我们洗涤世界观的极好雨露。

(作者沈厚铎 ,湖州人。中国政法大学退休教授。先后参加国家教委重点科研项目《中华律令集成》的编纂及司法部重点科研项目《大清律例通考校注》的校注工作。主持和整理曾祖父、清末著名法学家沈家本未刊著作若干。发表论文10数篇。)

责任编辑:赵子琦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