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重建在法律文明领域的自尊和自信
发布日期:2021-10-13 来源:法治日报法学院

10_10_3044.jpg

  □ 王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从你们入学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共享作为人大法律人的光荣,也开始共担作为人大法律人的责任。你们是在2021年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家“双一流”首轮建设刚刚结束,第二轮建设即将开启。借此机会,我想简短回顾一下我们的首轮“一流学科”建设。

  2017年9月8日,人大法学院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法治挑战的教学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以及法学院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获得佳绩,包含着未来法治研究院各位同事的杰出贡献。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著名前辈宪法学家,我们的许崇德先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积极推动者”,获得“改革先锋”荣誉称号,成为高等法学教育界唯一获此殊荣的先生。

  2019年,新中国迎来70岁生日,著名前辈刑法学家,我们的高铭暄先生获得了“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成为中国法学界唯一获此殊荣的先生。同样是在2019年,人大法学院于4月23日率先成立了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研究院。在首轮“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研究院的同事们致力推动理论创新,潜心培育德才兼备卓越涉外法治人才,取得了骄人成绩。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伴随着这部法典的颁布和实施,人们逐渐熟悉了为这部法典编纂作出重大理论贡献的中国法学“梦之队”——人大民商法教学科研团队。同样是在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于11月29日在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率先设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致力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建构。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回顾过去,不是为了沾沾自喜,而是为了开辟未来。人大法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作为新时代人大法律人,我们担负着一项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和法学法律界的同道一起,重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在法律文明领域的自尊和自信。

  之所以要用“重建”,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在人类的农业文明阶段,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当然还不只是法律文明领域!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还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他所描述的,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在人类的农业文明阶段所贡献的宋明理学,这是儒家思想的高峰,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冯友兰先生也说过,“儒家成功地将精深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结合起来。朱熹就是儒家这两个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渊博的学识,使其成为著名学者;他精深的思想,其他成为第一流哲学家。”

  变化发生在人类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转型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先是觉得在器物上不如别人,所以有了“洋务运动”;后又觉得在制度上不如别人,所以有了清末的“戊戌变法”;最后觉得在文化上也不如别人,所以有了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一阶段,中国也逐渐从法律文明的输出国沦为法律文明的输入国。这是一个伟大民族在文明领域的自尊和自信跌落谷低的过程,更是一个伟大民族身处逆境但不甘沉沦、奋力奋起的过程,饱含着压迫与反抗,希望与挫折,奋斗与牺牲,鲜血和热泪!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人大法律人,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的时候,更应当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应当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中国实际,面对中国问题,传承中国文化,发扬中国智慧,借鉴域外经验,提出中国方案,既不妄自尊大,更不妄自菲薄,为重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在法律文明领域的自尊和自信,作出独树一帜的贡献。

  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一直相信,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是伟大的事业,他一定会光明磊落、心怀天下,而不会蝇营狗苟、自私自利;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伟大的事业,他一定会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坚定向前,而不会在任何的阻挠和非议中迷失自我;一个投身于伟大事业的人,工作再平凡,也不平凡,个体再普通,也不普通。

  重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在法律文明领域的自尊和自信,不仅有赖于各位先生,接力棒更要交到你们的手中。再微弱的烛光,也能照亮一方天地;再微弱的呐喊,也能唤醒身边的几个人。希望你们能够努力做得好一些,更好一些,如果每个人大法律人都做得更好一些,我们就会有一个更好的人大法学院;如果每个人大人都做得更好一些,我们就会有一个更好的人大;如果每个中国人都做得更好一些,我们就会有一个更好的中国;如果每个人都做得更好一些,我们就会有一个更好的世界!

  (文章为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节选)


责任编辑:郝魁府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