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挑担经营的地方街边小吃,嬗变为清晨排队的大众消费美食,走过百年历史的兰州牛肉拉面享誉全国,甚至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日,由甘肃省政协办公厅提出的关于将《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列入立法规划的建议,已列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调研项目。此消息一出,迅速登上网络热搜,然而不少网友却表示好奇:一碗面而已,值得立法吗?
事实上,围绕地方美食开展立法保护,在国内已有先例,如广东为粤菜立法、广西柳州为螺蛳粉立法、山东德州为扒鸡立法。多地探索为美食立法,意欲何为?出台地方性法规会为特色美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哪些积极效果?近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
甘肃拟为拉面立法深挖富民产业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考察调研。黄河岸边,市民们讲起了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幽默地说,你们幸福的一个原因还有兰州拉面。
现如今,这碗为当地人民带来幸福感的兰州拉面遍布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吸引了无数人的味蕾。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兰州牛肉拉面获得较快发展,在直接带动就业以及拉动甘肃甘南地区牦牛肉、张掖民乐大蒜、武都花椒、天水甘谷和河西地区辣椒、徽县蒜苗及河西地区面粉等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方面,显示出独有的优势。
然而,这样一种人尽皆知的“国民小吃”,目前还未形成比较统一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甘肃省政协办公厅在《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条例》的立法规划建议中指出,兰州牛肉拉面在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环节都缺乏法治保障,亟待通过制定专门法规,保障和推动该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国餐饮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兰州牛肉拉面为代表的地方小吃,普遍存在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地方小吃来说,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实施,将为特色美食产业的中长期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兰州牛肉拉面作为甘肃的一张名片,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2018年,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的意见》,将兰州牛肉拉面作为扩大内需、吸纳就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兰州市政府也于2019年1月出台《兰州牛肉拉面提升发展质量行动实施方案》,从龙头培育、连锁发展、人才培训、文化发掘、互联融合、协会引领、加强宣传、助力脱贫等重点工作方面,推动兰州牛肉拉面行业整体提升。
兰州牛肉拉面国际联盟主席、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梁顺俭认为,兰州牛肉拉面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成为代表中式快餐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立法是为了促进产业有序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文化、品牌、产业供应链(包括人才、设备、原材料等)的输出,带动甘肃地区就业创业和职业教育标准化、农牧业发展产业化,促进经济发展。
在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诚看来,兰州牛肉拉面产业立法主要有三方面难点:如何凝练和推广兰州牛肉拉面的文化内涵;如何处理好兰州牛肉拉面的市场化、工业化,例如预制菜与拉面的工艺、技艺之间的关系;如何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条款,推动相关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多地接续立法推动特色美食飘香全国
无独有偶,今年1月《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广东成为全国首个为促进某一菜系发展专门立法的省份。
广东为何要“为菜立法”?《条例》中对立法目的进行了详细说明:为了促进粤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粤菜师傅”工程高质量发展,拓宽城乡就业创业渠道,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传承弘扬粤菜文化。
据悉,《条例》共29条,涉及粤菜产业促进、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传播等各方面。这是省市“1+N”协同立法新模式在全国的率先探索:由省人大制定条例,主要解决粤菜发展促进中的全省共性问题;由汕头、佛山、梅州、江门、潮州5个立法意愿较强、地域优势突出的市结合三大地方特色风味菜分别制定相关条例。
刘诚表示,广东有着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粤菜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广东影响力的一块金字招牌。然而,一直以来存在着粤菜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粤菜故事传播不够等问题。《条例》推动地方菜发展探索“小切口”“小快灵”立法,注重系统思维,立足饮食产业链,围绕培育上游的食材供应产业,中游的粤菜餐饮产业,下游的岭南民俗文化体验、农业观光休闲等相结合,一体化发展。从长远来看,这种立足本土文化的立法,将推动粤菜文化的传承,提升粤菜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
在朱丹蓬看来,《条例》在具体规划实施落地的过程中,根据潮州菜、顺德菜、广府菜、客家菜、粤西菜等的发展需求制定配套政策法规,为整个粤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的提升和全产业链的夯实奠定基础。
杭州师范大学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沈广明认为,用立法推动地标性特色产业发展既保证了地方立法的创新性,避免重复立法,又能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本地产业发展,实现立法为民。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标准难成品牌。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知名小吃标准化、法治化带来的发展利好,并尝试进行立法保障。
2021年3月,《德州市扒鸡保护与发展条例》正式实施,对扒鸡的定义、制作工艺、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监督与管理等内容分别作了相应规定,促进扒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22年年底,《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正式实施,具体内容包括原材料供应与产品加工销售、质量监督与管理、品牌建设与保护、产业扶持与发展、法律责任等。不久前,洛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洛阳牡丹”“洛阳味道”立法工作论证会,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立法调研。其中的“洛阳味道”便是指洛阳水席、西工小街锅贴等地方特色美食。
对此,沈广明表示,地方政府通过立法推动美食特色产业发展,体现了对该特色产业的重视,能够有效起到政治引领作用;通过立法对特色美食的质量、制作技术、标准等作出规定,起到了法律法规特有的规范作用;立法工作需要经过起草、征求意见、审议、普法等多个阶段,这些阶段大多需要向公众公开,需要公众参与,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地方特色美食的知名度,进而推动美食产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地方立法保障特色美食产业发展,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地方因地制宜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指引。
《意见》明确了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百亿龙头、千亿集群、万亿产业”的地方特色食品发展格局,培育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传统优势食品产区,2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地方特色食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小吃工业化典型案例。围绕这些目标,《意见》部署了优质原料保障、产业集群建设、技术装备提升、质量安全保障、特色品牌培育、转变发展方式以及业态模式创新7个方面工作20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