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对纲常名教的质疑
发布日期:2023-04-20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郝铁川


  时人常说《水浒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一看法当然有一定依据,但由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长期生活在元末明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江南,《水浒传》中108好汉出身、经历和性格的各不相同,因此,质疑、挑战纲常名教的言行不时可见。
  人们都把宋江视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代表人物,在笔者看来,宋江内心世界复杂,暗含反骨。试看《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宋江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写下的一词一诗,词曰: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诗曰: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的这一词一诗都是发泄不满并借以咏志之作。《西江月》词:“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说的是自己从小就攻读经史,大了后又精通权谋之术,你们当官的会的我宋江也都会,我宋江的本事一点也不比那些当官的差。“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但时运不济,混了半天不过一个小吏,好比虎落平阳,忍气吞声。“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则是进一步地感叹怀才不遇,老天待人不公。“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既然官府不给出路,老天又对我宋江不公,我宋江就自己找回公道,定要叫这浔阳江血雨腥风。从这首《西江月》来看,宋江一方面感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另一方面宋江的潜意识内一直是有反心,至少一直是把梁山当作自己的退路。当宋江在官场已经穷途末路的时候,本能就想起,自己还有江湖这条路,在江湖这个世界里,吾是个大名鼎鼎的及时雨,真要把我惹火了,就上梁山了。
  下一首七绝诗则更显露宋江在酒醉之后,内心思想的暴露:“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我人虽然在吴地(江州),但心却在山东(梁山)。“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要是哪天我宋江上了梁山,实现了我的凌云壮志,凭我的驾驭能力,黄巢又算得了什么呢?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从正统的角度来看当然是反贼。这句也是仿写黄巢的诗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题菊花》)。
  俗话说,酒后吐真言。读了宋江酒后的这一词一诗,若说宋江没有挑战皇权的思想,谁能相信呢?李逵是主张宋江当皇帝的,宋江其实也是有过这个念头的。宋江江州遇难,危在旦夕,众兄弟下梁山,劫法场,破无为军,杀黄文炳,救得宋江性命,一同上山聚义。喘息未定,宋江便迫不及待地说起“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的段子,还要一句一句地解释,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李逵是个直人,一听这话,便跳起来叫好:“好哥哥,正应着天上的言语。虽然吃了他些苦,黄文炳那贼也吃我割得快活。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吴先生做了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不强似这个鸟水泊里?”这话虽然立即被戴宗喝断,不过宋江的心思,却也被李逵有意无意地捅了出来。不过,宋江是个政治家,会算计各种政治力量之比,会韬光养晦、忍耐一时,这是他高出其他好汉的地方。但这并不等于他对皇帝真的是忠贞不二。作为押司,宋江得知晁盖劫生辰纲风声走漏,官府要捉拿他们的消息后,第一反应是第一时间通风报信,而且为了让晁盖他们有时间逃跑,宋江还向知县建议晚上去捉,为晁盖他们争取了逃跑时间。身系朝廷司法人员,私放嫌犯,能说宋江忠于宋王朝吗?
  《水浒传》中最具挑战纲常名教精神的当属李逵无疑。李逵是主张宋江当皇帝的。这话李逵公开说过多次,而且几乎是一有机会就要说。比如,晁天王曾头市中箭,一命呜呼。宋江因为有天王遗命在先,死活不肯就寨主位。于是林冲等人只好请宋江“以大局为重”,权作首领,以免群龙无首。然而李逵却叫道:“哥哥休说做梁山泊主,便做了大宋皇帝,却不好!”结果被宋江一声断喝:“这黑厮又来胡说!再休如此乱言,先割了你这厮舌头!”陈太尉去水泊梁山招安,李逵显身大骂朝廷“你家皇帝姓宋,俺家哥哥也姓宋,偏他做得了皇帝,俺家哥哥也做得!俺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俺哥哥就做个大宋皇帝,俺就做个小宋皇帝”“俺铁牛平生最喜欢的就是杀官造反的事。大哥若要造反,铁牛便头一个冲进那东京城内,把那鸟皇帝老儿捉来砍了头下酒喝!然后大哥便做了皇帝,俺铁牛好歹也能做个威武大将军”等。施耐庵先生让李逵说出这样的话,真是“胆大妄为”了。
  《水浒传》一些人为什么反对接受皇帝招安?答案其实就是鲁智深的一句话。书中是这样写的:
  (宋江)便叫武松:“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武松、鲁智深已经看透封建制度下朝廷内部的昏暗根本无法彻底清除,所以不再寄希望于朝廷,他们比宋江看得更为透彻。所以,武松会大叫“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有三条发展线索:一是不断强化纲常名教一派,从董仲舒到程朱理学;二是消极反对纲常名教,从魏晋玄学竹林时期中的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阮籍(“折衷名教与自然”)等,到承袭庄子思想的东晋鲍敬言、陶渊明(主张无君论)等;三是明清时期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社会环境变化影响、四大小说为代表的民间质疑和挑战纲常名教的思潮。时下流行的有关教材、专著没有很好地表现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丰富多彩。

责任编辑:谭则章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