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晓炜
民谚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大暑,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古时候由于没有数据化的温度概念,在气象记录中,常用大热如焚、热如熏灼、墙壁如炙等来形容大暑节气的炎热。民间也有“小暑连大暑,热得无处躲”之说。
与其他节气一样,大暑也分三候:一候腐草为萤,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由于它们也怕热,白天避暑草丛,只敢夜间出没;二候土润溽暑,天气开始闷热,土壤也十分潮湿;三候大雨时行,因湿气积聚而时常有“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的暴风骤雨,电闪雷鸣中,暑气不得不放低身段,开始向立秋过渡。
作家苇岸说:“节气体现了汉语瑰丽的精华,由田园风景和古典诗歌孕育而生。”诚然,在这个热浪翻滚、汗流浃背的大暑,古代饱学诗书的文人墨客,照样文思泉涌,纷纷吟诗作赋抒发情怀。唐代白居易的《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作者认为盛夏,只要心静,远离烦躁,就能进入一方清凉世界,其消暑不问风,只问心的境界,何等洒脱。宋代曾几的《大暑》:“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藉,瓜李漫浮沉。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火辣辣的太阳不知到何时落下,清风好像也躲了起来,无处寻觅,唯有用几卷经书来打发悠长的时光。
大暑,如果在诗人笔下是千姿百态的,那么,你倘若到乡间走一遭,会发现它的另一种美、另一番神韵。满目是浅绿、碧绿、深绿、墨绿交织而成,密林的绿色是浓郁的,如盖的顶部新枝生发,在一簇簇淡淡新绿的点缀下,被风儿一吹,便如波澜起伏,层层叠叠的全是绿浪;稻田里密密匝匝的禾苗形成一片墨绿的新色,遮挡了往日如镜的水面,亦是对即将到来秋天的收获和祝福;池塘里深绿色的荷叶,托起“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溢出满塘诗意芬芳;林荫道旁的菜园里,各种香瓜、甜瓜、菜瓜伸出卷勾儿,用力向上攀爬,果实躲闪在茂绿的枝叶间,与茄子、辣椒、豇豆拉开架势,昼夜不停地竞相疯长,似乎要抓住夏天的尾巴,给农人们个惊喜。
农家无闲月,大暑人更忙。大暑时节,都市一族喜欢宅在空调房,或徜徉山水,享受夏日的美好,可对农人们来说,那份悠闲是体会不到的。此时,我国南方种植双季稻的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黄金季。北方的农人虽然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紧张,但地里杂草丛生,虫害横行,农人们施肥、打药、锄草,整天围着庄稼转。
儿时的记忆里,到了大暑,借着如水的月色,聆听着蝉声、蛙鸣、虫吟,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各种香甜的瓜果,享受着夏夜的惬意。待吃饱喝足了,美美地躺在麦场的草席上,遥望着无垠星河,看萤火飞舞,听牛郎织女传说……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行走在夏的终点,我们用劳动者挥汗如雨的姿态,经营时光,装扮生活,秋日的淡淡清凉和丰收喜悦,徐徐已在途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