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产恒心
发布日期:2024-07-16 来源:法治网

□ 姬黎明

据《史记》《孟子》等记载,孟子一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旨在宣传、推行其王道仁政学说以救世。孟子到了滕国,滕文公询问治国之道,孟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而后,到了齐国,向齐宣王进一步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恒产”是指长久稳固的财产收入,“恒心”是指长久稳固的仁义之心和对生活的信心。孟子的恒产恒心论,是他王道仁政思想的组成部分,对后世的国家治理和法制产生了深刻影响,提供了法哲学基础,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恒产”则“无恒心”,这就需要统治者把“制民之产”放在执政的优先位置。孟子对滕文公问政,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民事不可缓”。对齐宣王明确地讲,英明的君主要“制民之产”,就是要为老百姓提供必要的产业,确保他们拥有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并设计了“制民之产”的具体内容。孟子所讲的王道仁政是建立在民众安居乐业基础上的,道德法律是依存于人间烟火之中的。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主张跨越时空,和春秋时期管仲所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出一辙。两千多年后,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先解决民生,再争取民心,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国家治理的底层逻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第二,对一小部分人来说,“无恒产”却“有恒心”,这是君子的人格特质和责任担当。“恒”就是“长久”的意思,甲骨文的“恒”字是月亮在天地之间盈虚轮转的象形,到了西周青铜器铭文“恒”字就增加了一个“心”字旁。《易经》中恒卦的符号由“雷”和“风”组成,《恒卦·象传》讲:“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就是说,君子面对迅雷和疾风,能够处变不惊,坚守节操、原则和法度。孟子所说的“惟士为能”,这里的“士”就是“君子”,能够始终坚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国自古以来这样的仁人志士层出不穷,未出茅庐的左宗棠就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自勉,兵败被俘的文天祥则是“时穷节乃见”。他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杰出代表,是国泰民安的中流砥柱。这样的“君子”在全社会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今天仍然需要。

第三,“有恒产”未必“有恒心”,这就需要加强道德教化和法律规范。孟子见滕文公时所讲的“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句话,而后来在见齐宣王时就没再讲。事实上,从“有恒产”到“有恒心”,从“仓廪实”到“知礼节”,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孟子提醒滕文公和齐宣王,注意“为富不仁”和“为仁不富”两种现象,并主张人们的生活有着落了,便要兴办学校来教育他们,让他们明人伦、知法度。在法律上,孟子主张对于“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的民众,“约法省刑”,反对不教而诛;对于实行暴政的统治者、为富不仁者、杀人越货者,坚决“诛不仁”,积极发挥刑罚惩恶扬善的功能。这些主张是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具体化,是对孔子富而教之、宽猛相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为后世发扬光大,至今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谭则章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